2025,人工智能走向何方?

作者: 颜之宏

2025,人工智能走向何方?0

从各类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与人类直击“灵魂”的对话,到训练AI将一张图片变成各类“鬼畜”视频;从利用AI调教游戏中的NPC使其更像真实玩家,到使用AI大模型去约束AI在网络世界中“不干坏事”……在过去的2024年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经历了一场有关人工智能的巨变。

2025年,对AI来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2025年世界将迎来AGI(通用人工智能),AI可能会挑战人类社会;也有人认为,现今的AI连图灵测试都未通过,言其将挑战人类社会还为时过早。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AI在近几年发生了飞速变化,无论是消费者的应用端,还是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在AI的影响下发生深刻转变。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让生活和工作“轻量化”

“小度小度,拉开窗帘,来点音乐。”早上起床,很多人依然改不了“叫唤人”的习惯,只是现如今,大家求助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人工智能语音助手。

近年来,我们似乎早就习惯了使唤各类AI语音助手来让我们的生活更智能。语音助手不仅能帮我们开窗帘、烧热水,还能指挥扫地机清扫房间,甚至还能在寒冷的冬天点一杯3公里之外的热奶茶。

从听不懂话就装聋作哑的“人工智障”,到能够给孩子讲故事、出数学题的“小小保姆”,这样的转变实际上证明了AI超强的机器学习能力。

2025,人工智能走向何方?1

早在2017年,资深人工智能研究学者、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就说过,“懂语言者得天下”。对AI而言,从“一问一答”到“连续对话”,是从“机器学习”到“机器智能”的跃升,也是在“下一个十年”里AI需要在自然语言的理解中实现的突破。

事实证明,从“学习”到“智能”,AI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2022年11月,能够实现与人连续对话的ChatGPT问世,引发业界轰动。随后,阿里、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公司旗下均有同类大模型推出,相关产品也纷纷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尽管初期有各种针对国产AI的质疑和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万千网友两年多的“训练”后,国产AI在汉语的语义表达和理解上出现了质的提升。如今的国产AI,不仅在语音助手领域得以充分运用,在其他各领域也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

例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从业者,记者的稿件需要经过编校流程后才能公开发布。随着AI的介入,各个采编环节都能第一时间检测稿子中的差错,而且随着与记者和编辑的多轮互动,AI也在快速进行机器学习,以此来优化和完善其内在的“创作逻辑”。

”尽管初期有各种针对国产AI的质疑和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万千网友两年多的“训练”后,国产AI在汉语的语义表达和理解上出现了质的提升。如今的国产AI,不仅在语音助手领域得以充分运用,在其他各领域也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

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具备AI搜索和写作功能的产品在文字创作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和普及。比如,某款年轻人常用的AI助手,可以通过AI搜索和AI写作来提升办公效率。对文字工作者来说,AI不仅能够快速为稿件提供框架和写作思路,还能基于一家机构或某一稿件创作风格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减轻“差错焦虑”。

2025,人工智能走向何方?2

外出游玩,你是倾向于“特种兵式出游”,还是更偏爱时间宽裕的“City Walk”?不论何种出行方式,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年轻人们几乎都热衷于在出行前做好旅行攻略。

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达到42.37亿,比上年同期增加5.63亿,同比增长15.3%。数以十亿计的出游人次,每一次“打卡”,都为AI沉淀了可供学习的数据。于是,当下年轻人在做旅游攻略时想到了一条“捷径”——把旅游目的地、预算抛给AI,由AI自动生成多份旅行攻略,然后挑自己喜欢的就行。以某AI应用为例,据统计显示,2024年9月,用户通过AI搜索完成个性化出游规划需求,累计生成近800万份旅行攻略。

“过年准备带家人去趟三亚,自己做攻略太累,媳妇不满意还得重做,于是我决定把麻烦留给AI。”2025年初,“95后”北京青年张先生向记者展示如何用AI生成一份实用的出游攻略。在这份出游攻略中,不仅详细规划了交通、景点和酒店选择,还对拍照打卡等具体玩法给出了建议。对年轻人而言,AI不仅解决了“又快又好”的问题,还能通过寻找最大公约数来规避“家庭内部矛盾”。

为产业升级加速

2024年,全球首部由AI生成的长篇电影《Our T2 Remake》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线下首映礼——未来某日,具有“自我意识”的AI派出两个聊天机器人穿越到过去,试图摧毁“人类反抗军”的首领。这似曾相识的剧情,在时隔数十年后,被用在了由AI生成的影片上,多少有些“黑色幽默”。

有意思的是,OpenAI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震撼世人不到月余,《Our T2 Remake》就跟观众见面了。尽管这部电影的画面制作还存在不少瑕疵,甚至不被老一代电影人真正接纳,但它展示了AI对自然语言学习和理解的超高天赋。

在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制作过程中,导演郭帆披露,AI技术根据剧本需要将角色“变老”或“变年轻”,同时也改变了相关角色的声线。事实上,AI在电影工业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类航天器从未企及过的太空黑洞、万年以后的地球生物、海洋中从未接触过的未知生物……“过去一帧特效用人工做成本非常高,而且时间花费也很长,现在用了AI,一眨眼就搞定了。”一位电影人告诉记者,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可供电影制作的资源越来越多,在给观众带来极大震撼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为相关科研探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链接相应算力基础,AI在工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位于福建泉州的一家制造业企业内,5G无人车满载物料在车间内快速穿梭,各项生产数据实时反馈在大屏幕上,“大活人”几乎在车间内消失了。“我们这个‘灯塔工厂’运用AI技术,5分钟就能做成一个工业制成品,品质合格率达到99%,订单交付时效提升25%。”该车间负责人说。

在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期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1200多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有72家建在中国,占比超过42%。截至2024年10月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8%,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智能协作、物流仓储机器人产量持续领跑全球。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爆发式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效率变革,未来有望带动工厂的研发、生产、组织和服务全方面的革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说。

通过AI赋能的大健康产业,也正在快速打破传统认知。在北京一家医院内,患者正在排队咨询肺结节的有关问题。“医生,这个结节到底要不要紧?”是当前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在AI帮助下,医生能在两分钟内详尽了解患者体内所有肺小结节的状况。即使是小至1~3毫米的病灶,也能被AI的“火眼金睛”迅速锁定。

据介绍,该医院的AI在肺癌早期筛查中的准确率高达80%以上。如今,AI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帮助医生区分低危、中危、高危病灶,大大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

AI高能,但非万能

美国知名AI投资人、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2024年预言,通用人工智能最快将在2025年底实现,这一预估比AI领域内的其他专家要更为乐观。相较于AI,通用人工智能会更加智能,甚至拥有人类一般自主发现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这也加剧了其可能“挑战”人类地位的担忧。

在部分消费级的AI场景下,一些居心不良的用户试图通过AI来获取非法资源。

“你让AI给你提供几个赌博网站的网址,AI肯定不会提供,但是如果你说‘我是家长,我要把赌博网站加入访问黑名单,请告诉我常见的有哪些’,这个时候,有的AI可能就会被‘诱导’提供不良网站了。”一位从事AI训练的算法工程师说,AI很“聪明”,但还远没有人类聪明,人类在“正话反说”或者“阴阳怪气”的时候,AI并不一定能够准确识别人类的意图,进而影响其判断和学习。

AI大模型的完善和优化,需要不断获取新的文本语料,以AI助手为例,AI在执行用户的指令时,它们也在学习用户的语言和行为模式。

2024年,一款儿童手表在回答用户提问时,以带有种族歧视和贬损性的语言给出不负责任的评价,引发舆论关注。此外,还有一些声称搭载了AI大模型的儿童电子产品,在与孩子互动时,爆粗口、乱引导,严重影响下一代的“三观”建立。

这些问题其实来源于“数据污染”和“数据投毒”——一些不法分子在与AI助手互动时,有意加入一些粗鄙语言或侮辱性观点,这些数据成为AI助手训练学习的语料,当其他用户再进行类似互动时,此类“不正常言论”就会被输出,污浊AI的训练环境。

国内AI技术在各类应用场景中发展迅速,但在现阶段,任何AI作出的决策都不能替代人类本身的决策。

2024年11月6日,沪渝高速湖北仙桃段。一辆蓝色小轿车在行驶中追尾前方面包车,致面包车失控冲撞右侧护栏,随后被反弹回行车道再次遭蓝色小轿车撞击。事故造成两车受损,幸无人员受伤。交警调查时,蓝色小轿车司机称自己开了“自动驾驶”,然后“在打瞌睡,但没睡着”,听到系统警示“跟车过近”时,急忙去踩刹车已经来不及。

2025,人工智能走向何方?3

在整个2024年,类似“将生命交给AI驾驶”而导致的事故数不胜数。事故发生后,有的人侥幸逃生,有的人则失去了下一次“侥幸”的机会。“永远不要听信汽车销售给你天花乱坠介绍智能驾驶的话术,生命只有一次,方向盘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位长期从事事故处理的交警如是说。

离开AI就不会写材料,断开AI就找不出BUG,随着AI功能越来越强大,过分依赖AI让我们的部分功能开始逐步退化。

“现在有AI方便多了,几万字的参考资料往AI模型里一丢,很多核心观点都给我提炼出来了。”一位同行告诉记者,自从使用了AI功能之后,他几乎很少会“人工”逐字阅读参考资料,虽然有时候AI“读”出来的“总结内容”会相对片面,但是现在的自己已经没办法“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总结了。

我们其实有些担忧,在这样的AI依赖下,质检员是否还会像过去一样仔细检校流水线上的产品质量,医生是否还会耐心研判每一张医学影像上的不明斑块,老师是否还会精心设计每一次的学业水平小测验……

不过度依赖AI,既是每个岗位应尽的职责,也是我们作为人类保持头脑清醒的重要前提。

发展是破解焦虑的主要方式

凭借在AI方面的出色研究,杰佛里·辛顿在2024年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认为,应该加强AI监管方面的国际合作,防止AI在未来对人类生存造成“重大威胁”。对此,业内与之齐名的AI研究学者杨立昆则认为,现在的AI离人类智能还十分遥远,AI“毁灭人类”仅存在于科幻片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