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极限战”
作者: 曹然三年了……伤亡,是士兵每天要拆解的盲盒。
广阔的田野和错落的废墟间,奔跑的医疗队时刻都有被无人机发现而阵亡的危险。士兵们只能祈祷,负伤时能赶上恶劣的雨雪天气。因为气象条件越差,敌军无人机飞得越少,伤员才有被安全转移的机会。
他们一旦阵亡,则只能寄希望于战友在敌军无人机的盯梢中拖回遗体。最好不要死在交火线上,因为双方都会在“摸得着”的对方士兵遗体上布置诱雷,以期击杀死者的战友。对于乌克兰士兵来说,他们最不想被俄方的“滑翔炸弹”瞄准:这种炸弹威力巨大,被击中的人“不会留下任何尸骨”。一旦没有物理上的“阵亡”证据,被记录为“失踪”而非“阵亡”,家属能拿到的抚恤金将大幅减少。
从2022年2月24日俄军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俄乌冲突已历三年。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总结称,战争第一年,双方都展开了机动性很强的攻击与反击;第二年,战线逐渐稳固,战事进入僵局;第三年,战争进入了单纯的消耗阶段,“重点是对敌方造成最大伤害,而不是自己取得突破”。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迄今为止,俄乌双方依然都认为战场上“优势在我”,期待通过进一步军事行动,占据政治谈判的有利位置。这也意味着,战争最残酷的阶段仍在进行中。而战线两端,无论是部队的士气还是战斗的残酷性,都已经逼近极限。
是“无人战争”,也是最原始的战争
空中,无人机进行远程侦察;地上,无人车扫除前进路线上的地雷。紧接着,无人车和攻击型无人机共同打击敌方目标。长相类似全地形车的4×4小型无人车,10车为一组,目标是敌人的指挥中枢,“被摧毁一辆,另一辆立刻跟上”。整个行动调动了数十个无人设备,但没有人类士兵出现在前线。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乌克兰战场上的真实一幕。2025年1月,在国际装甲车辆(IAV)会议的一次闭门会中,乌克兰官员披露了乌军在2024年年底于哈尔科夫附近展开的这次行动。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全无人地空协同攻击”。其中使用的攻击型无人车,是2024年刚刚研发的新品。
无人武器的使用,在俄乌战场已不是新鲜事。2022年以来,乌军使用无人艇攻击克里米亚大桥,用苏联时代的老式无人机深入俄罗斯内陆,甚至攻击到莫斯科的目标,一度引发全球震动。在前线,无处不在的FPV无人机(带摄像头的无人机)让战场变得透明。2025年2月,欧洲军工企业Helsing宣布,乌克兰政府又向该公司追加了6000架攻击型无人机的订单。
不过,战事进入2024年,俄军士兵发现,他们在战场上最常遭遇到的无人机,不是从苏联仓库中翻出的旧货,也不是欧美制造的先进武器。一线乌军使用的无人机越来越多来自“小作坊”。2024年,乌克兰国防部和数字化转型部成立了一个联合资助平台,为各种小型公司提供每家数万美元的小额资助,以此保证前线无人机的生产供应。



新的“家庭作坊”军工体系基于一个判断:这场战争中的无人机对抗,“数量就是质量”。乌克兰军方统计称,60%到80%的乌军无人机在没有取得任何战果时就已被击落,双方每月损失无人机各超过万架;但与此同时,俄军在战场上损失的人员装备,60%到70%都是乌军小型无人机造成的。
这场“机海大战”,反制方式也很简单粗暴。有乌军指挥官披露,2024年初,俄军在每个阵地部署的无人机信号干扰器最多为6个,它们共同向乌军无人机发送偏差的卫星信号。乌军因此将无人机设定为:不使用来自少于7个卫星信号的导航数据。
但到2024年底,单个阵地上俄军部署的干扰器已增加到15个。有前线记者注意到,从哈尔科夫到赫尔松,前线附近的任何GPS信号都非常不可靠,常常因为电子干扰而偏离数公里。
兰德公司(RAND)高级分析师、美国海军退役军官尼古拉斯·约翰逊指出,通常来说,电子干扰战对于技术程度较高的部队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但俄乌战场“向我们展示了比以往更多的信号”。这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操控最简易的小型无人机,在阵地前3公里的范围内寻找和击杀目标,比深入敌方阵地的“远程”打击要有效得多。
对乌军而言,这种回归简单、原始的无人机使用方式,是最有效的防御。据乌克兰国防战略中心观察,到2024年夏季之后,面对漫天的无人机,俄军步兵已经很难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抵近乌军阵地。
一些俄军部队开始改用全地形车和摩托车,试图以更灵活机动的方式突破无人机的追杀。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很多时候依然无法避免被无人机火力拦截。
俄军的推进效率由此受到了极大影响。2023年10月到2024年2月,俄军历经5个月鏖战,取得阿夫杰耶夫卡之战胜利。2024年7月,俄军试图以同样或更高的效率,占领顿涅茨克重镇波克罗夫斯克,至8月时推进到距城市仅10公里处。但激战5个多月之后,俄军才于2025年1月6日宣布占领了波克罗夫斯克的“南大门”库拉霍夫。截至本文发稿时,双方仍在波克罗夫斯克近郊对峙。
然而,俄军缓慢但成功的推进,也意味着,使用无人机并未在根本上改变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地位。首先,除了“家庭作坊”的廉价货外,乌军的先进无人武器和先进战斗机、主战坦克一样,因数量稀缺而无法影响战局。以刚刚“惊艳亮相”的全地形攻击型无人车为例,它们需要10辆编组以发挥战斗效能。但美国军事媒体《防务前线》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到2025年年底,乌军能装备的此类无人车总数,也只有200辆。
至于“机海战术”下的小型无人机,虽然能迟滞俄军进攻,但只有和炮兵、步兵协同行动,才能实现整体防御的目标。目前,乌军大多数旅都配备了无人机连或营,二线还有专门的无人机部队负责分段支援40至70公里宽的战线,但配套的炮兵却并未跟上。
2024年11月到2025年1月,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团队访问了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前线的5个乌军旅前线阵地。他们记录了指挥官的抱怨:想用小型无人机“制服”1辆俄军坦克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损耗好几架无人机,而无人机引导下的两分钟炮火覆盖,一次就可以直接摧毁四五辆坦克。
“然而,当我通过无线电向炮兵报告敌人的位置时,经常听到的回答是:‘我们的弹药用完了。’天啊,早上 10 点就没弹药了?”一位乌军指挥官说。乌克兰欧洲盟友的工业能力已达到极限,乌军在2023年收到155毫米炮弹约160万枚,2024年则为150万枚。进入2025年新年,前线的炮弹供应被进一步减少,上级给出的理由是“储存弹药,对冲未来政治谈判期间供应中断的风险”。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前线,俄军的炮火覆盖从未停止。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统计称,2024年俄军损失了约1400辆主战坦克,但在年内制造和翻新了1500多辆主战坦克。虽然翻新库存战车的质量不如2022年2月战事开始时的那些新装备,但这显示出俄军的装备供应没有出现短缺。
俄军还用各种老旧炸弹改装成滑翔炸弹。这是一种通过自主导航滑行进行远程精准打击的制导炸弹,能从远离前线的后方发出,摧毁绝大多数敌方的防御工事。乌军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由于行之有效,俄罗斯正在将滑翔炸弹的产量从2024年的4万枚提升到2025年的7万枚。
过去一年,远程导弹、F-16战斗机、洲际弹道导弹等先进武器投入战场。相比之下,乌克兰的“家庭作坊无人机”与俄罗斯的“土制滑翔炸弹”都显得简陋,都曾被对方嘲讽为“敌军已陷入绝望”才使用的武器。但现在,正是这些最廉价的武器,成为俄乌双方在当前消耗战中取得主动权的关键。
从库尔斯克到顿涅茨克,几乎每天清晨,俄军组成8人左右的小队,走过3公里在无人机覆盖下“完全透明的前线”,接近乌军阵地,吸引火力,从而让指挥部确认滑翔炸弹和火炮的打击方位。乌军士兵则躲在战壕里,操纵着无人机试图发现并击杀俄军。如果先被俄军锁定位置,他们很快会成为“失踪名单”上的一个新增数字。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无人战争秀”背后,依然是一场最原始的血腥战争。

铲子、逃兵与主帅
2025年1月底,乌克兰安全部门和检察官逮捕了三名涉嫌在2024年5月的哈尔科夫战线沃夫昌斯克战役中“临阵脱逃”的高级军官,包括年近六旬的乌军125特战旅旅长阿图尔·霍尔本科中将。霍尔本科表示不服。接受乌克兰媒体采访时,他披露了当时的战场情况:
遭受俄军进攻时,霍尔本科能指挥的只有原属于125旅的两个营以及属于另外两个旅的两个营,其中一个营刚在残酷的巴赫穆特战役中遭到重创,缺员过半,另一个营则刚刚组建,从无战斗经验。乌克兰国防战略中心评估认为,该旅实际战斗能力不到一个满员旅的25%,但他们要防御27公里沿线的纵深阵地,比满员旅的正常能力范围多出几乎一倍。
四个营总共拥有5门大口径火炮和3辆坦克,有的营“连一门迫击炮都没有”。这在乌克兰军队中并不奇怪。125旅现有的迫击炮还是霍尔本科和官兵们自己“众筹”来的。装备匮乏甚至让这支部队无法修筑工事,因为“工兵连只有一人一把铲子”。
看起来,乌军的问题出在装备不足上。和欧洲盟友开会时,乌克兰官员也一再宣称:“如果乌克兰士兵是乘坐欧美先进装甲车参战,就能保持士气。”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法国受训的乌军第155旅是乌克兰军队的“旗舰项目”,由泽连斯基亲自批准组建,法国总统马克龙授军旗,使用全套北约援助武器。但2025年1月6日,乌军地面部队司令德拉帕蒂在记者会上承认,该旅军纪极差,2024年11月部署到前线后,5000多人的部队发生士兵临阵脱逃案件1800余起。
在新征招部队中,155旅的逃兵问题算是“轻微”的。英国《泰晤士报》援引乌克兰总检察长办公室的内部数据称,仅2024年1月至9月,新提起诉讼的逃兵案件就超过5万起。而在战争的第一年和第二年,逃兵案件数分别只有0.9万起和2.2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