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猝不及防的战争
作者: 曹然每年和俄、乌、欧、美的采访对象做“周年”之约时,大家都会在通话最后认真地说上一句:希望不要再有下一年之约。
三年前的2月24日,我联系留学欧洲时的乌克兰籍同学,发现几年不见,这些当年的年轻律师和法学界人士早都回到乌克兰,有的在政府部门任职,有的已经加入了执政党,当选了议员。战争爆发后,一位同学在仓促离家时随手拿了一个茶壶。于是,联系上之后,他首先发来的是一个“搞笑视频”:看,乌克兰人正在空袭中“悠闲”地喝茶。
他们在2022年之前放弃西欧的生活回到乌克兰,并不是因为感到战争临近。恰恰相反,他们当时以为,那个长期被身边的欧洲人视为落后、腐败的祖国,有了新的希望。每个人都说,直到那天之前,他们根本没想到会真的遇到战争。
我听过太多这样的话。2019年6月,伊拉克朋友向我展示家乡的美景:“现在和平了,欢迎来旅游。”半年后,当地陷入派系民兵厮杀,他的多位亲友不幸遇难。2021年7月,阿富汗朋友说:“不必担心,政府还很稳固。”一个月后,阿富汗塔利班武装进入喀布尔。这是一个冲突加剧的时代,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战争都是猝不及防的。
同样是三年前,大约是2月25日的深夜,俄罗斯专家科尔图诺夫一再推迟我们的采访时间,因为他被“困”在和基辛格的远程会议中。后来,基辛格去世了,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如何参与了美俄“二轨”接触,至今还是一个谜。不知道如今开启的美俄谈判进程,是否如他所想?
今年,又是一个深夜,谈完战争与和平后,84岁的美国华盛顿凯南研究所创始主任斯塔尔对我回忆起一段往事。半个多世纪前,在莫斯科列宁图书馆一个人迹罕至的阅览室里,斯塔尔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聊天,从俄国音乐家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再聊到当时正在进行的冷战。
一个苏联老人和一个美国年轻外交官,有争吵,有质疑,有怒吼,但总归是坐在了一起。或许,一切争端终将以此为归宿。“我对明天并不乐观,但我对长期的未来保持乐观。”斯塔尔说,“你要回到历史中,获得更大的视野。”
封面反馈

@远山云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老百姓可能无力去评价战争,但痛惜战火中的普通民众、阵亡士兵的家人们,只能祈祷和平早日降临人间。
读者来信
《“韶华杯”竞赛乱象调查》
问题的根源是现在招生病态“内卷”,学生们为了考取更好的学校被迫参加各种比赛,才让这些不法机构获得了可乘之机。(@kbszyztlfytzsq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