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南翔五
到了1999年3月,公司拿下了澳门观光塔的钢结构施工项目。王宏总经理亲赴澳门督战,戴立先总工程师同在项目现场,陈振明也去了澳门。
这是陈振明独当一面的开始。他被委任澳门观光塔的钢结构设计与制作经理。
担子重了,责任大了,薪水也随之悄然上涨。在澳门工作拿的是港币,3000块钱一个月,拿到手里有一种发沉的感觉。
在澳门做观光塔,贴近了钢结构的一线岗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充满了挑战。建升和以制作和现场服务为主,加工构件在广州文冲船厂,澳穗两地相距不远。陈振明在那里待了两年。如此一来,他对所有的加工工艺,造船、油漆、焊接都很了解,在厂里他主要做管理,还要深化设计、制造及一应细节。曾经沧海难为水,现在看来观光塔吨位不大,不到2000吨,但当时可是一个大工程,架构很复杂,难度颇高。广州文冲船厂主要业务是修船,还有重工,其中有一项业务做钢结构。桥隧及大建筑,都需要钢结构。陈振明代表建升和公司,委托船厂加工钢结构。他是监管,包括深化设计、加工、进度、质量,用的是英标之要求,国际通用,要求很高。日积月累,终于得以顺利竣工。
下一个项目是澳门电厂。澳门塔项目中,陈振明是设计与制作经理,负责深化设计和制作;此时他的岗职是项目经理兼总工,升级了!
澳门电厂做的是一个很大的油罐项目。
澳门电厂在澳门的路环岛,位于澳门国际机场对面,山头上有一个基地,地偏则安。最大的油罐36米,标书上共有6个,工程量比澳门塔还大。此时的陈振明除了当项目经理兼总工,还职掌翻译,搞设计,抓业务。看图纸时,凭着这些年积攒的经验和敏觉,他发现设计院的设计有误,这原本与钢结构无关,为了赶时间,经对方认定之后,他着手修改,签字。彼时,距离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只有一步之遥。
历经澳门两个项目的磨砺,他最大的感受是积攒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境外工程是国际标准,要求严谨守规矩。不像境内有些工程,差不多或许就验收了。这是工作中的学习,学会的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没有这个经历的同龄人,会感觉轻松,同时也会留下遗憾。在珠三角及澳门——现在同属于大湾区,转了一圈后,他再返深圳。
恰遇中建三局拟跟香港协兴集团联合上市,又把陈振明调去做筹备。钢结构公司在深圳,他须经常往返深港两地,当时尚无通行证,办的还是护照。很多对接文件要走流程,包括投标等相关工程都在他手里成形、报审。陈振明在澳门工作两三年,英语提高了,此时继续用上。外语这个东西,熟能生巧,常用才不会忘记。他后来到科威特去做项目,也不必带翻译在身边,这便是常用的好处。
陈振明在2004年一举拿下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003年考基础,2004年考专业。基础课相当于把本科的课程全部温习一遍;专业课比较难,一题一分,80个题目80分,他考了第一名。有了资质,方能放开手脚干事。2003年公司成立了设计事务所,他在设计事务所搞设计,此时的项目设计需求源源不断,钢结构公司做了包括深圳在内的很多城市的工程设计。设计师也会去投标施工项目,去现场解决问题。2004年10月,中建三局在整个中建钢构寻找懂设计、懂施工还懂成本的人,刚好他在经营科等多部门辗转腾挪,做过现场,搞过塔吊,拿过设计,又有注册结构工程师资质。上级眼睛一亮,把他调去北京准备投标众所瞩目的央视大楼——俗称“大裤衩”项目。
这又是一个难度很大、要求极严的项目,中建钢构志在必得,首先得搭班子选人。张琨是三局的总工,刚好也在建升和待过。陈振明说手上还有设计项目。张总道,没事,你马上到北京报到。三局把央视大楼的招投标看成一件大事。总工张琨找陈振明谈话,他说:“振明,这个项目如果中标了,你要来。”陈振明说:“可以,听组织的安排。”从10月投标到2005年1月3日,同去北京雁栖湖那边的酒店,投标还是保密的。合龙的关键技术是陈振明负责,单独跟张总汇报。再过几天中标了,快过年了,他就回家去了。张总最后一天又找他谈话,说:“你回去休息一下,这个项目肯定要中标的,你直接到项目来,不要回钢结构公司了。”
2005年3月中建钢构发生一个转折点,鲍总退休,王宏接班任总经理。刚好过年歇几天准备上班,北京张总又在催他早日北上。新的项目班子任命了,项目经理是王祥明(现华润集团董事长),张琨是总工,陈振明是新项目钢结构部副经理,30岁。3月5日中建钢构公司开职代会,他参会了。开完会第二天他就跟领导告别,北上参加央视大楼项目的建设,走马上任央视大楼钢结构部的副经理,经理是他师兄,年龄较大。巧了,央视项目的班子成员,属兔的居多,陈振明1975年属兔的,王祥明大一轮,1963年的,也是属兔的,还有不少负责人是1963年的,基本差一轮。一个项目班子成员,在料峭春风中齐聚北京。
央视体量大,设计新,最难的还是钢结构。张琨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陈振明是钢结构的技术负责人。施工设计、施工控制、合龙技术、制作技术、塔吊安装等一应细节,有因袭,更须创新,国内用的吨位最大的塔吊都由他负责,这个庞然大物重达2000多吨,在高层中是第一次露面。不少工程师及领导都是搞混凝土的,他是做钢结构的,在监督设计和实施中,一做就是四年。
当时戴着安全帽最初进入现场的除了陈振明,还有本公司的执行经理和几位同事,一起进入现场共同见证与襄助一个令人瞩目的项目拔地而起。项目执行经理肖南,现任中建三局副总工的彭明祥——他当时的职务是项目技术部经理,许立三是技术员。接手这个项目,可以说是群策群力,一个小小的团队勇挑重担,共克难关,很多技术难题都是在一起商议解决的。如悬臂结构如何合龙、核心筒怎么挺立、76米悬挑底部怎么做直等难题,项目完工并验收之后,钢结构技术得到不少业内专家的夸赞,说陈振明是真不错。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很多总工,包括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总工也认为陈振明,技术上真过硬。
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建三局将第一个钢结构加工厂落户在江苏江阴的靖江。此前,公司已经在谋划建设加工厂了,张琨总让陈振明培训一部分人,说以后如果搞工厂了,技术部分要先准备。陈振明在2007年、2008年两年里开始筹备技术实力,为日后的工厂做准备。
2008年还有一个插曲,公司要陈振明回建升和,局里要让他去工厂。陈振明希望多有历练,多有挑战的人生,想到此前在办公室和施工现场待过,就剩工厂没有待过,遂跟领导汇报,请求前去工厂,这对将来做设计有好处,补上没有待过工厂的短板。得到组织上的许可,他在2008年7月去了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在江阴靖江工业园的工厂里一住就是三年多。陈振明在厂里负责工艺技术。工厂厂区前期600亩,后期又给了200亩,一共800亩,是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大项目,于2008年8月8日点火开工。
在工厂期间他也多次辗转北京、深圳,继续支持各种项目建设,一直干到2012年。三四年时间在工厂里做了很多大型项目构件,用于东南西北各地的项目施工,如天津117大厦、武汉火车站等。中建钢构如日东升,顾盼自雄,势头很猛,一年拿下四五十个项目,建了很多超高层,青岛北站、广州周大福大厦、深圳的大运会……都是那时的佳构。简言之,工厂是大楼的子宫,钢构件在这里孕育,主要的构件制造好了,运去各地吊装,很快一座座巍巍然的钢结构大楼如春笋一般矗立在城市之中,多半都成为当地一个新地标。
2012年陈振明调回深圳,筹建中建钢构设计院,任筹建副院长,院部设在车公庙。后来他当院长,意在把钢结构做强,登高一呼,招来很多博士。做设计院时还没有跟总部在一起办公,那时在总部隔壁楼租了一个办公地点,自负盈亏。
一路征程,从广东、北京、江苏又到深圳,那是珠三角一小圈,国内一大圈的足迹。2012年王宏总经理找他谈话了,说公司在迪拜阿布扎比接了一个机场项目,为了加大力量,派他到迪拜去,到阿联酋当机场项目的技术顾问。阿布扎比国际机场,彼时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机场,他们的钢结构由中建钢构承担。为了项目顺利实施,跟中东联合成立了公司。陈振明分管技术,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及施工方案。他束装就道,在炎热的迪拜待了半年,从工地探勘、工程构件,到安装过程,事无巨细,一一落实。临近机场项目竣工,公司总部又委派他赴科威特,负责该国NBK国民银行大厦300米高的钢结构建设,即任此项目的总工。
海外项目经理也是他们这个团队的,此岗职要盯全过程,时间太长了。公司王总安排陈振明去海外,除了搞技术,管工程,还担任公司的代表。换言之,是代表公司乃至代表国家去的,负有某种政治责任。内外有别,需要遵守很多在国内没有的规矩。安全第一,其中除了生产安全,还有政治安全。如夜晚不能一个人外出,多人一起行动。海外公司租了三四台车,尽量用公司的车出行。租了一栋别墅,地下三层,地上五层,办公在一起,吃住在一起,彼此照应。技术方面,他全权负责。当时有一些设计工程师在迪拜,他到科威特之后,经常需要往返1000公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中东的两个大项目如期完工,他应召返国,回到深圳,继续执掌设计院。这期间,他已经把海外的技术部经理培养成副总工,进一步培养成总工接班,他就不再兼职总工了。一旦遇到问题,依然会一起在线上交流与讨论。
2017年,中建钢构要做总承包,把设计院整合了。陈振明离开设计院,即任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的总经理,主抓科研,负责整个公司的技术把关,涵盖总承包、钢结构、技术方案、科技攻关等。此工作更为庞杂,也笼括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此岗位做了两三年,公司要成立钢结构BG,要把钢结构分为钢构和科工两大块,陈振明在钢构这一块做总工,即中建钢构的总工。2021年下达任命文件,实际上2019年就做这些工作了,原来不叫中建钢构,叫钢结构BG(Business Group);不叫事业部,叫事业群。当时兼任了一段时间,后来又不兼了,科工总部认为不要技术部,学华为——华为没有技术部。那就做专一点,陈振明做钢结构BG事业部总工,再后移步到坪山新址任总工程师。
中建钢构自此揖别位于深圳后海登良路的中建科工集团总部,迁往位于坪山的城投芯时代大厦,时间在2021年7月28日。
六
我想更进一步了解陈振明在中建钢构的发展历程中所闯过的事业难关,有哪些项目给他出了难题,同时也使他得到历练,事业从此步步走高。
他略一思索,告诉我:
第一个,在澳门做观光塔。塔的八条腿是他设计的,难度真的很大,都靠手算,还是他签字画押的,如果出了问题当然由他承担责任。当时他心里并不托底,堪称如履薄冰,反复运算,着实花了很大的力气。现在他每到澳门,都看看那个塔怎么样了,心血力作是否别来无恙。就像想念自己的孩子。那个塔坐落在澳门大桥边上,是一个奖杯造型,上面一个塔。塔桅的加工,难度比较大,6米直径到4.2米,又到600米直径。它是一个粗—细—粗的建筑,加工方法的精度要求很高。
第二个是澳门电厂。这个项目对他也是一个挑战,主要是提升现场加工。他是本科毕业,学过很多工民建及建筑的课程,那是基础理论,实践中的学习或许更重要,边做边学。在澳门他也学了很多技艺,如焊接、切割等。澳门电厂项目上,他尝试用当时最经济的施工方法把工程做起来,不像现在有很多吊机及现代化设备,以前较难做的事情,现在就相对容易操作了。
第三个是建央视大楼。遇到的事情比较多,如解决了一个材料问题,就节省了约7000万元。以前各种材料缺乏国标,主导材料要想替换成高性能的材料,材料的性能指标确定后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应用;如央视大楼这种结构形式的国家质量验收标准没有相关内容,最后这个验收标准是由他主抓的。此外,顺利解决了构件的精度要求、安装偏差、核心筒垂直度问题,还有高强度的脚锚杆选用问题。这些特殊材料本来想用国内的,最后还是选择了法国的,锚杆的强度很高,精度要求更高,那时国内的材料难以满足工程的要求。
第四个是工厂。在江阴靖江建工厂,他当时是部门负责人,负责企业里的技术。总工是他师兄,他是学焊接的。他组建的第一个中建钢构实验室检测中心就在靖江,现在依然在运转。后来建了中建钢构的第一个设计院,包括又衍生出很多研发的分支机构,解决了很多项目难点,另有一个培训中心做项目技术培训。项目相关的技术细节太多了,技术研究是打开难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