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升腾处,幸福绽放时

作者: 陈清华

烟火升腾处,幸福绽放时0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千百年来,黄河浩浩荡荡,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增强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必然要求。”[1]

黄河文化是沿黄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的文化复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黄河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人文之河。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

“黄河流域,主要是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代表着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所达到的高度。

“黄河文化是由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的,和我们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同步,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所谓黄河文化,从广义层面来理解,它是指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由人类社会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层面来理解,它是指在黄河流域范围内,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关制度等。简言之,所谓黄河文化,就是孕育、诞生、发展、繁荣、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

“儒家学说起源于洛阳,道家学说诞生于洛阳,佛家学说首传于洛阳,玄学兴盛于洛阳,理学创始于洛阳。”[2]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成就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连续性。我们在探讨黄河流域区域文化时,饮食文化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时就强调: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

孟子云:“食色,性也。”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推动历史进程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寻一种味,赴一座城。黄河流域的每个省份都有它代表性的美食小吃。在城市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饮食文化的发展不可或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饮食,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从事黄河流域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学者,倘能以黄河河南段从先秦到秦汉饮食文化的渊源脉络为引,从其外延出发,概述黄河流经河南区域的食材开发、食具的制造与运用、烹饪与加工的发展,定能更好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中华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能更好地挖掘文旅消费潜力,让咱河南的文旅融合走得更好——有“流量”更有“留量”。

品味古都文化,感受城市魅力。我们知道,餐饮业作为最活跃的消费业态,不仅是消费升级的“晴雨表”,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河南饮食调味中和,在甜咸酸辣诸味之间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当烟火气息与文化沉淀相碰撞,一道道特色美食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游客一下子就有了家的感觉。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加快文旅文创融合。河南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在整个黄河流域各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利用优势资源推动黄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河南持续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进文旅资源整合、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3]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有很多种方式方法,本文从古典诗词里“挖掘”河南美食文化,算是一个尝试吧,或者说,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诗人李少君说,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可以说起源于河南,比如《诗经》中有大量的诗篇都是关于河南,曾有人统计过,其中有1/3甚至一半的诗歌都是写于河南。中国最伟大的诗歌时代是盛唐,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李贺这些诗人都是河南人,他们也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伟大的开创者。“来到河南,就像来到了诗歌的源头。每次来到河南,我们诗人都会想到诗歌最辉煌的那个年代。”

有古诗词的地方,就有文化的根系。诗歌之于中国人,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象征着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精神追求。

著名的八大菜系,各有各的地域特点与文化烙印,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实,中国饮食早在唐代就已经和诗词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唐代诗人杜甫曾经感叹:“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台诗案’被贬往黄州,写下《初到黄州》一诗,其中两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堪称已达‘吃货’的最高境界:官场失意,却超然物外,见到‘浪花淘尽英雄’的滚滚长江只知‘鱼美’,见到漫山遍野的‘抱节君’却只觉‘笋香’。至雅与大俗,寥寥数语,历史的诗意与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二月十九日,东坡携白酒、鲈鱼去友人处吃一碗‘槐叶冷淘’。此时枇杷已熟,美酒新成,碧鲜经齿冷于雪,这位大文豪、美食家‘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由衷感慨:‘此生有味在三余!’

“所谓‘三余’,乃三国名士董遇之名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借东坡语意:饮食之趣,不在于饕餮奢靡,不在于口腹之欲,而在于相聚的适意、食材的真味与品鉴的闲趣。”[4]

文化和美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自诗词诞生至今,无数的诗人、词人在作品之中记录下自己的生活轨迹,也留下大量与美食相关的记载。

古诗词中透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而宴之趣、味之道中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三余有味,一饮一啄,寻几分人生况味、饮食佳趣。

“民以食为天”,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饮食都是最受到人们关注的事情。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璀璨的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沉淀,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以伦理观照饮食所体现的食品自身之“和”、食品取材之“和”,以食品寄寓国家治理之“和”。

美食文化与诗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诗词是记录美食文化的载体,诗词给美食赋予了不一样的人文情怀。我们在品味诗词中悲欢离合的同时,还能从中窥到中国美食的发展历史、各朝代人民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在诗人的笔下,吃饭不再是一件平常之事,美食也不仅仅是口腹之物,而是蕴含着风物人情、历史掌故的诗情画意。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随你去把故纸堆翻遍,满眼所见的也都是民以食为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或清雅,或粗野,从皇权贵胄到贩夫走卒,绵延千年不变的饮食文化里,满满的都是对生命的最朴实的爱。这四方食事,不过都是一碗浓浓的人间烟火。

读古典诗词,品尝河南美食文化,像有一位热心人领着你走街串巷,不知不觉中,中原已被你巡游了大半,中原的菜品让你满口生津。

“幸福只给予懂得幸福的人。”吃在河南,美好的食物总给人以无限的联想。河南菜又简称豫菜。豫菜,一头连接着河南的美味,一头牵挂着故乡的亲情。豫菜是美的化身,其色、其香、其味、其气,藏着那么多动人的故事,涵盖了那么多令人惊奇的地域风情。

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饮食的余味长。在恰似雨后入空林的饮食体验里,或许,游客在河南感受到的不只是“暖心最是家常味”,更在中原的“美食深处”找到了“故乡”。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170万年之久。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四连环鼎,战国时期青铜烹饪器,是古老的餐具。四鼎相同,腹部相连,可以烧煮四样不同的食物,向我们展示出中华古老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不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菜系众多,现在普遍被承认的就有鲁、川、粤、淮扬、湘、闽、徽、浙等八大菜系。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有以热食、熟食为主,采用聚食制和用筷子进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河南菜属北方菜系,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豫菜特征。河南的菜肴重实用、丰富,不重花样,调味适中。

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根基,就镌刻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平朴光景中。《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著名美食评论家董克平说:“喜爱美食,是生活的一个乐事,佳肴不仅可以品味饱腹,还可以在享受色香味的同时,了解沉淀在美食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美食文化中蕴藏的是中国人对待生活的乐观积极,透露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作家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说过,要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一个城市要留住一个人,也必须先让他吃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趋势:个别地方的文旅网红出现一个不太乐观的趋势,即“媒体繁荣”,也就是说,在网络和舆论上,一个城市作为网红看似火得一塌糊涂,各种图片、视频和小作文让所有人觉得这个城市好得不得了,然而当游客真正去这个城市之后,却发现网红滤镜碎了一地,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落差感。因此,未来的网红城市想要继续长红,必须去滤镜化,否则很容易遭到流量反噬;另外,每个城市都需要去思考,如果自己因为某个点火了,自身文旅经济是否有足够大的纵深、接住泼天富贵,或者说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真正留住泼天富贵,否则流量就会像大水漫灌,来得快,去得更快。城市文旅经济最终比拼的是城市文旅品牌,而美食文化正是城市文旅品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游客吃得比较合适,就会真正爱上这座城市。

有时候对一座城市的眷恋也许不全是良辰美景,而是地方特色美食。一座城市,想吸引游客来,必须先满足游客的胃口。这句话虽然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胃口突破,令游客上头痴迷。“让别人爱上你这座城,就先让他爱上你的味”,由味入魂,岂不魂牵梦萦?

我们总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三餐四季,人间烟火”,在现实洪流奔涌的世界里,何以解忧?美食大概可以是一个答案。

烟火升腾处,幸福绽放时。在所有的幸福中,舌尖上的幸福或许是最容易获得的,也是最直抵人心的。一顿美味的晚餐,就像一次美妙的旅行,会让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闪闪发光,拥有节日般的欢愉。

本文尝试以古诗词作为切入点,如同元曲杂剧中的出场诗,确立每篇的主题,也充分实现了融历史知识、饮食文化、诗词佳作于一炉的创作理念,笔者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有诗意,又好吃。

爱美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题记

玉楼春

钱惟演

锦箨(tuò)参差朱槛曲,露濯文犀和粉绿。

未容浓翠伴桃红,几许纤枝留凤宿。

嫩似春荑明似玉,一寸芳心谁管束。

劝君速吃莫踌躇,看被南风吹作竹。

这首《玉楼春·锦箨参差朱槛曲》咏的是笋,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宋人咏物词。词人把一株笋写得既金碧辉煌又玲珑剔透。词人的态度是:趁着“芳心”无“管束”,先好好地享受美食。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唐代诗人杜甫曾经感叹:“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感慨地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