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戏剧,不是隔岸观火而是身在旋涡

作者: 鹿义霞

举国抗击新冠疫情,每个人都是事件的亲历者。身置抗疫洪流中的剧作家以强烈的“在场性”讲述抗疫故事。他们笔下的战疫长卷,饱蘸着英雄气与家国情,浸润着历史感与时代感,也体现着生态整体性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心怀大爱的英雄群体与普通民众,灾疫失律下的人生百态与人性多面,民间世界的朴素爱憎与精神成长,构成了一幅分外残酷又分外温暖、恍然如梦又分外真实的举国战疫图。

2020年以来的各种抗疫戏剧数量以百计,既有来自国家文旅部的支持立项,也有源于社会组织、民间艺术团体的自发创作。大多作品直面现实,围绕举国“战疫”这一历史性事件,勾画悲壮宏阔的抗疫现场,深描逆行奔赴者的大爱之心与英雄壮举,产生了积极的宣传效果与广泛的社会效应。

休言凡人无英雄,细微之处见真章。众多抗疫戏剧选择将镜头对准普通人,记录他们支持防疫工作的暖心时刻,从中凝练最闪亮的光芒。河南越调《老兵国辉》围绕退役军人王国辉为武汉火神山医院赠送蔬菜之事,艺术再现老兵的大爱之心与英雄壮举。北京人艺话剧《社区居委会》为普通人画像,塑造平凡而可敬的社区工作者,以基层英雄传递全民抗疫的信心与决心。故事以平凡彰显不凡,以琐碎反映宏大,以个人书写民族。话剧《战“疫”2020》将基层工作者、志愿者、服从抗疫大局的宅居者等一并拉入举国抗疫的全景图,反映了方方面面的抗疫场景。主人公郝帅、马雅丽夫妻奋战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一线战士除夕夜集结出征,年轻护士600里骑行赶往医院……其主旨正如编剧所言:疫情汹涌而来之时,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江苏省演艺集团推出的昆曲《眷江城》以常用曲牌为基础重新填词,叙写“封城”“医务”“社区”“基建”“志愿者”“祈福”等九个方面,把抗疫故事讲述得起伏顿挫、错落有致。该集团话剧院推出的《因为有你》在空间书写方面融入了南京和武汉两座城,在人物系列方面刻画了援鄂系列和武汉居民系列,在情景设置方面包含了虚构与非虚构,文本容量饱满。这些作品,多以小切口反映大题材,凝聚着克制而丰盈的情感体验,融铸着真切灵动的细节之美。

民间视角下的时代图像与精神图谱

抗疫的洪流将剧人拖入现实剧情之中,他们不是隔岸观火,而是身在漩涡。在特殊的环境下,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处于一种紧密的胶着状态。整体而言,此时的剧作重在宣传性、鼓动性,以炽热的情怀或气势的雄放为主调,有着深入的沉浸感。疫情让创作和传播方式骤然发生改变,在举国抗疫的社会文化生态下,戏剧的剧场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而广场性却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拓展。随着居家隔离、剧场关闭以及社交距离限制等时空条件,众多“急就章”式的剧作应运而生,借助抖音、腾讯、微信等“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民众公共空间实现了颇有声势的线上“云端”旅行。无论是前期灵活多样的戏剧“游击”、戏剧“变身”、耐人寻味的旧戏新编,还是后期深耕细作的沉淀之作,抗疫戏剧以巨大的张力实现了家国情怀的共振。同时,考虑到作品的社会性、宣教性,较多抗疫戏剧在戏核设置、情节安排、戏剧冲突创设、唱词表达等方面倾向于通俗化的表达,比较接地气。

全民抗疫的大事件,推动着戏剧创作集体情绪的宣泄。在应急宣教的迫切需要下,民间文艺与时事相结合的创意迭出,颇有群众基础的戏曲被重新“发现”与“赋值”,旧戏新编、“老艺术”重写密集呈现。如《孙悟空大战病毒妖》,民间非遗文化自然融入现实关切:齐天大圣孙悟空得悉新冠疫情,腾云驾雾奔赴武汉,一心降妖除魔、打败病毒妖。在此,“雷神山”“火神山”的形象自然出现在剧情中。整个故事幽默、生动、励志。豫剧《打不赢这一仗不把家还》堪称新时代“抗疫版”的《花木兰》,作者利用“置换变形”的修辞策略宣扬民众的抗疫决心。《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豫剧《花木兰》经典唱段)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呈现抗疫新内容,填词改编后的新唱段亦颇受戏迷欢迎。少儿评剧《科学防范战疫情》在《花为媒》经典唱段“报花名”的唱腔基础上进行时事化改编,以儿童的口吻、幽默诙谐的特征熔铸正确防疫观念。其他诸如“抗疫版”秦腔《打銮驾》《众志成城抗疫情》、“抗疫版”河北梆子《天佑中华》《七律·送瘟神》、“抗疫版”戏曲《梁秋燕》《三滴血》《火焰驹》等均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较为大众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传统戏曲生长于民间,拥有数量庞大的观众群,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深为广大百姓所喜爱,在宣传、教育、动员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经典唱段改编创作接地气、聚人气,颇受老百姓欢迎,充分发挥了提振信心、温暖人心、聚合民心的重要作用。

疫情给中国戏剧行业带来巨大冲击,限制了观演形态,改变着呈现方式。舞台的封闭瓦解了剧作家既有的生活秩序与创作守恒。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一些戏剧工作者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众多戏剧借助云端、微剧场走进千家万户,或者变身为戏歌“声”援战疫,拓展了舞台艺术观照现实的维度。这些作品将戏曲的“基因”与通俗歌曲的大众性有机结合,在表演与唱腔方面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根据抗疫需要进行灵活的重塑,它们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精华,又灌注着强烈的时代感,艺术性、通俗性兼备。比如上海沪剧院创排的《一路有你》《阿拉上海人》,再如淮剧戏歌《勠力同心战疫魔》、吕剧戏歌《早除阴霾沐春风》《托起心中的太阳》、京歌《心的力量》《大爱前行》《中国脊梁——致钟南山》、评剧戏歌《九州同心》《同心战“疫”》、川剧戏歌《我们来了》、豫剧戏歌《严冬退去春满园》、黄梅戏戏歌《十劝家人》、花灯戏歌《答应》、壮剧歌曲《战疫情·迎彩虹》、蒲剧戏歌《驱疫迎春展新颜》……这些戏歌旋律昂扬、朗朗上口,体现出特别的灵活性与亲和力。一些作品还充分吸收疫情期间流行的词汇和段子,有机地融入新作品中。在宣扬抗疫故事与抗疫知识的同时,凸显曲艺轻松、幽默的特点。

传统曲艺以短平快的形式介入抗疫宣传,裹挟着鲜明的民间色彩与生动的形象表达,于无形中实现深度信息整合。抗疫作品的唱词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京韵大鼓《在家呆着好》,以平实的语言、质朴的表达劝诫大家宅家抗疫。秦腔《刘邦不赴鸿门宴》(依据《血泪仇》唱腔编写)唱词生动诙谐,既呼吁大家做好防护:“谁来串门不蒙面,他荆轲刺秦不用剑”,也警示大家麻痹的后果:“不戴口罩的快躲远,王郎死于飞沫喷溅”,并礼赞白衣战士的无私无畏:“况复秦军耐苦战,三百白袍援武汉”。抗疫版越剧《打金枝》被网民剪辑成三分钟,皇帝最后的言辞被置换为 “疫情期间,你们请安就都免了吧”,既体现了传统戏剧插科打诨的通俗性、趣味性,也自然而巧妙地融入防疫理念。

灾疫失律下的人生百态与人性多面

抗疫戏剧没有停留于单纯的战歌、颂歌,而是在展示生活的维度、人物画廊的构设、民众心理的解读以及复杂人性的探察等方面做了深入拓展,尤其是对于灾疫失律下众生相的描摹,更是融铸着现实思考与丰富想象。

抗疫戏剧既书写家国大义,也不回避家庭伦理与生活细节。黄梅戏音乐剧《我的乡村我的亲》绕开一再被集中书写的城市抗疫,独辟蹊径选择农村抗疫作为戏剧冲突重心,人物形象真实饱满,故事内容真切生动。面对“封村”命令,有人支持拥护,有人焦虑重重,有人误解反对,有人虚与委蛇,大家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发出不同的声音。剧中没有完美的英雄,即使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男主角章文达,面对家人也多多少少存了“私心”,比如让作为护士的孕妻孟小珺请假回家保胎。剧作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基础上塑造了一系列圆形人物,不回避生活的琐碎,但依然唱出人间大爱的主旋律;不刻意拔高人物,大胆呈现人物的情感困惑与内心挣扎,非但无损于主题的掘进,反而让人物更加鲜活。作品以章文达与孟小珺、灯伢与巧姐的婚恋经历为主线,串起城市与农村各色人等,养猪的、进城务工的、吃“皇粮”的、开农家乐的、经营麻将铺的……一系列人物汇成抗疫全景图,生动再现乡村抗疫的“硬核”与多维。昆剧《眷江城》将抗疫前线的医生、新闻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及各行各业支持抗疫工作的人员共同推至舞台,书写爱情、友情与大事件下普通人之间的可贵情谊,全面展现了疫情下的人生百态。其中,护士剪发的细节在制造戏剧冲突与凸显人物品格方面颇见匠心。《抗疫12小时》将纷繁的人事集中在作为隔离区的丽水酒店密接观察点,以小窗口反映大世界。在此,隔离人员串起医生、护士、警察、党政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者等一线抗疫人员以及经理、服务员、快递员等服务人员,真实再现了抗疫的方方面面。这些剧作,不但注重展现厚重的主题,还特别注重将情感倾注于生活横切面,对抗疫活动予以多角度、多声部的呈现。

疫情是一面镜子,让光辉与瑕疵一并呈现。全面战疫中涌现很多正面典型,也难免存在太阳内的黑子。抗疫戏剧在宏阔的时代赞歌之外,并不回避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将艺术家的感性与时代的理性糅合在一起。2020年首部抗疫题材原创话剧《护士日记》(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首演)以一本日记为线索串起跌宕起伏的故事,描摹出疫情背后的人性真相。在某医学院护理专业就读的学生董丽丽认为护士长母亲董芳对自己疏于关心、缺乏陪伴,在疫情背景下召集同学聚众办生日聚会,后被邻居举报。岂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董芳已经染疫接受隔离治疗。为寻找感染源,疾控中心实行撒网式排查。在此过程中,许多人许多事浮出水面,不同场景下的故事互相勾连。

一些抗疫戏剧还展示了普通人在大事件、大境遇下的精神成长与人性升华。南京市话剧团创作的《鸽子》比较典型。该剧将不同空间的故事镶嵌在一起,通过多个“散点”透视疫情下的人生百态。因防护设备短缺,医生叶宛星放下个人矜持求助前男友吴越(吴父的公司有医院急需的防护用品);因感动于医者大爱,吴越放下芥蒂帮助叶宛星,并克服情感障碍求助原本仇视的父亲;因被儿子的“侠肝义胆”震撼,秉持利益至上的吴总将公司库存的全部防护用品慷慨地捐给武汉;因母亲被新型冠状病毒击中住院,号称“业余诗人”的啃老族开始转变……一场疫情,引发了大家的精神更新与认知重建。

死亡的恐惧裹挟着生存的无畏,本能的忧虑融汇着人性的闪光,生命的歌哭凝聚着深刻的成长。面对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众多剧作家从自身真切的生命体验出发,以真诚的在场写作,书写特殊生命境遇下的抗疫故事。这些作品,注重挖掘和表达普通人真切的情感历程,侧重书写灾疫失律下的人生百态与人性多面,展现出个性和深度。

生态整体性下的中国力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对我们而言,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与其赛跑中,党中央果断亮剑、严密统筹,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狙击病毒,构建“全国一盘棋”式的立体网络;各地各级组织积极落实、严防严控,最大限度切断病毒传播渠道。抗疫之路,充分体现了中国担当、中国作为、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中国的抗疫工作,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树立了典范。

对于中国交出的抗疫答卷,一些剧作家开启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表达,他们突破了灾疫境遇中单一的医学维度,将其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抗疫话剧《生死 24小时》(编剧钟海,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歌诗达赛琳娜号”国际邮轮上,其人物与故事均源自现实原型。面对连续出现的发热病例,几千名游客深陷巨大的恐惧。“一船人”与“一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津沽抗疫“保卫战”与中国抗疫整体战一脉相通,中国抗疫与国际抗疫紧密相连。为了狙击疫情,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由此展开,扣人心弦的应急处置有序进行。剧作以紧张的戏剧冲突、气势磅礴的舞美、综合化的艺术呈现,构建起“医学+人文”的“中国模式”抗疫风暴。戏剧《抗疫12小时》也以真实的抗疫故事为本,讲述了抗疫工作者在国际航班乘客中分离新冠病毒密切接触者、为民众建立保护屏障的故事。408名乘客,既是个体也是集体,与整体性的国家抗疫活动紧密相连。这些作品试图从人类命运的高度,演绎中国的大国担当,阐释感性与理性、体制与理念、科学与伦理、分工与统筹等社会命题。

抗疫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是“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话剧《致勇气》将作为生活真实的新闻影像与作为艺术真实的戏剧冲突同时呈现在舞台之上,创设了复合式舞台表现方式,其剧场效果抵达了皮斯卡托对文献剧场的向往境界:在场的大多数都“卷入了这样的时刻”;台上上演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剧情,也是“他们自己对命运的真实感受”。混合媒介创作实践将社会各界英勇抗疫的全过程逼真呈现。在此,观众的心理时间与作品的物理时间同频共振。话剧《爱的拿铁》通过小咖啡店女老板潘月明的特殊经历,将十多年前的抗击“非典”与当下的抗击“新冠”联系在一起,颇见艺术概括力。剧作家将主人公的儿女私情置放在民族、国家的大背景下,透过两次抗疫历史,书写国民经受的苦难、砥砺与成长,展现整个民族在大事件中激越的力量。事关抗疫的一些戏剧,超越了对疫情的猎奇关注、悲情渲染或“现象记录”“真相探索”,注重挖掘时代的内核,透视国民的心理,传达沉重的忧患意识。这些直面疫情的慷慨悲歌,有情节、有人物,有筋骨、有温度,有思想、有锋芒。

新冠疫情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灾难与共同挑战。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国内外防疫的连锁反应,感受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心理震荡,意识到了共同抗击疫情的全人类性。这些,越来越唤起我们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感共情”。关于疫情带来的科学与生态的反思、制度与人性的思考,这在一些抗疫作品中均有投影。在全球抗疫的大场域中,在大疫后各种次生灾害迭起的大背景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剧作家挖掘和关注灾疫“综合征”,将对这场社会事件、医学事件、心理事件、人类性事件的审视推向纵深。灾疫文学的丰富与深广,既在剧场之内,也在剧场之外。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