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与精神体现
作者: 李高哲作为一种室内乐性质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绽放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艺术歌曲是一种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肇端于青主的《大江东去》,此后,《南乡子》《思乡》等作品的产生,给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等人的艺术歌曲创作以启发,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这位启蒙者便是被称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拓者、奠基者”的黄自。
黄自(1904—1938),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我国近代专业作曲奠基人。其涉猎的音乐体裁包括清唱剧、合唱曲、艺术歌曲、室内乐、管弦乐等,其中声乐是他创作的主要领域,代表作品有合唱歌曲《目莲救母》,中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卜算子》《春思曲》《燕语》等。
在众多体裁中,黄自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是其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钱仁康先生曾在《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一文中评价道,他在我国初垦的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催发出一朵朵艺术歌曲的鲜花。本文爬梳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对其创作风格与精神体现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借鉴与理论思考。
一、黄自的艺术歌曲及其创作风格
黄自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题材共包括三类:一类是以我国古诗词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等,这些作品篇幅不长,用音乐语言呈现了古诗词中的文学意境。一类是为音乐会演唱创作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其旋律婉转,强调钢琴与声乐的配合,以此对艺术形象进行描绘和意境渲染。还有一类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歌曲,这类作品不同于其他抒情歌曲,深刻体现了黄自先生浓厚的情感。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总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
(一)将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
黄自先生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所运用的和声手法基本上属于西方传统和声范畴,但是他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声的民族化,在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等方面对二和弦、七和弦加以运用,使之与中国音乐的传统风格相协调。
在《玫瑰三愿》的和声方面,黄自先生大胆吸取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理论,运用了西方音乐的一些优秀创作方法。例如,在第三句第9小节时,作曲家运用导七和弦,这在当时的中国歌曲创作上是较少见的,导七和弦的使用增强了音乐情绪的紧张度,激化了音乐矛盾。而前奏部分用留音、倚音等形成大七和弦及四五度叠置的结合,使之倾向于五声音阶式的和声,以此体现出独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韵味与情感。黄自先生善于运用中国音乐元素,将传统五声音阶与西方音乐的调式和声相结合。他通过借鉴和运用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特征,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形式美与中国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哀怨、无奈及对未来的渴望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他对我国音乐传统的尊重和继承,还展现了他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二)词曲紧密结合
黄自先生在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对歌词与旋律节奏的结合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式,他十分注重歌曲的词曲结合,力求达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在创作过程中,黄自先生善于选择寓意深远、情感真挚的诗词作为歌曲的创作素材,并且能够将诗词中的意境和韵律巧妙地融入音乐之中,使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得到充分展现。这种独特的处理手法不仅成功地保留了诗词本身所蕴含的古典韵味和情感深度,而且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诗词的美感。例如,在《卜算子》这首作品中,黄自先生巧妙地将古诗词的平仄声调与音乐的旋律线条相结合,使得旋律的起伏与诗词的韵律相匹配,从而在听觉上营造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感。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让听众感受到诗词的意境,还能让听众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受到诗词的情感深度。
黄自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以白居易的诗作为歌词,旋律音调与歌词“花非花,雾非雾……”完美结合。他善于捕捉诗词的韵律美,将其转化为音乐的节奏感,旋律的流畅性和音调的和谐性使得歌曲在演唱时显得非常流畅,听众也很容易听懂歌词。除此之外,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节奏和句法结构编排,与歌词的韵律和情感表达相得益彰,使得歌曲的节奏感和层次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种音乐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还增强了歌曲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使得歌曲能够深入人心。
(三)歌曲情感浓厚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思乡》以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这首作品不仅是黄自先生个人思乡之情的抒发,还蕴含了黄自先生的深切忧虑。从第一句“柳丝系绿”开始,黄自先生便通过音乐的旋律勾勒出一幅春日思乡的画卷。“升re mi so xi la”这五个音的出现轻柔而平静,随即“升do re fa la so”等乐句采用连续下行模进的作曲手法,将作曲家心中的愁绪层层传递出来。黄自先生非常擅长用音乐语言捕捉情感,并传递出内心最微妙的情绪波动。他在歌曲的旋律中加入了调外音,这种非自然音阶的音符如同画卷上的点缀,使歌曲的层次更加丰富,也反映了黄自先生在和声运用上的创新。正是通过这些变化,黄自先生的作品将听众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音乐世界里。《思乡》的第16—18小节引入了新的材料,通过调式特征的转变,如降E大调的附属和弦连续进行,以及高低声部的半音化进行,与前面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也推动了音乐情绪的递进。另外,在艺术歌曲《思乡》中,黄自先生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杨柳”这一意象,来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从歌曲的第21小节开始,伴奏再次响起,黄自先生通过运用传统的琶音形式将歌曲推向高潮,使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游子的思乡之情。这种琶音技法的使用,呈现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象。黄自先生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他的歌曲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内涵。
二、黄自音乐创作的精神体现
黄自先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现代音乐巨匠,他怀揣着无比崇高的理想,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发展出一种独属于我国的音乐风格,他坚信唯有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的音乐才能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桥梁与纽带。
(一)探索精神
黄自先生为中国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构建了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又有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
起初他倡导作曲家深入民间,挖掘并创新性地运用传统民间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将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与现代的作曲技法相结合,让古老的旋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国音乐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和声音。这一理念使得当时我国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他参与编写多本音乐教学必修课本,这些教材不仅系统地传授了音乐理论知识,还融入了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深刻理解。在黄自先生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工作者投身于民间音乐的研究与创作之中,其中不乏如江定仙、刘雪庵、丁善德等杰出作曲家代表,他们共同推动了我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民族精神
黄自先生的音乐创作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作曲技术,还是时代精神的镜像。黄自先生的音乐并非只停留于批判与揭露,他坚信音乐拥有改变人心的力量。在黄自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自先生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更重要的是,黄自先生是首位正式提出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是构建独具我国特色民族乐派的先驱者,这一远见卓识为中国民族音乐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交响乐作品《怀旧》是黄自先生毕业时创作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他获得学位的凭证,还是我国最早的管弦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民族韵味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东方的声音,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迈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步。黄自先生在执教期间,将自己留学期间所学的作曲知识和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我国新一代音乐人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黄自先生在创作中注重民族化风格的体现,他对中国古代诗词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他在创作中运用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他以中国传统曲调为创作基础,传承并发展了中国既有的音乐素材,在创作中注重歌曲的民族韵味,探索民族化风格的音乐表达。
(三)人文精神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大多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或现代诗词作为歌词,他不仅关注诗词的文字表面,更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他的《花非花》通过细腻的旋律与和声处理,表现出诗句中那种朦胧、含蓄的美感,体现了对诗词人文内涵的尊重和传达。黄自先生在创作中注重音乐与诗词的和谐统一,他的旋律既能独立成章,又与诗词内容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极为细腻,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如《思乡》一曲通过温柔的旋律和富有层次的钢琴伴奏,传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黄自先生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音乐的风格。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音乐形式上,也体现在对音乐内容的人文拓展上。黄自先生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他的音乐创作和教育实践都体现了他对音乐人文价值的重视。他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这种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三、结语
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杰出楷模,黄自先生巧妙地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我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另外,黄自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我国现代音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自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印证与诠释,体现了其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学术敏感性与历史责任感。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黄自先生的创作深刻诠释了中国作曲家如何处理中西音乐之间的关系,如何拓宽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黄自先生认为要以知己知彼,取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的宽容格局,为创作新音乐作品而持续性、切实性地努力。
(沈阳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