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有保障
作者: 杜先菊康科德镇中心都是矮矮的旧房,看着老破小,其实是刻意为之,此地寸土寸金,开发商们觊觎已久,但康科德人花费亿万资金,买下周围土地,任其抛荒,令花草树木自由生长。
住在康科德
在康科德,纳税人根据个人收入缴纳联邦税和州税,根据财产向镇里缴纳财产税,财产主要是房子和汽车。普通汽车的税只有几千、几百块钱,房子的税略多一些,且每季必交。
房地产税的计算方法是用房产估价乘税率。房产估价是由镇里统一做出的,每年收到的房产税单上,镇里的估价员会在上面标出各家房产的估价。估价和房子的市场价格有一定关系,但一般略低一点,是市场价格的70%到80%左右,各镇参考市场价格,并根据市政开支需要而确定一个数字。记得还有朋友刚刚买了新房以后愤愤不平,认为估价员把自己的房子估低了,哪里知道这样其实没坏处,可以少交点税。更多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房产被估价太高,不怕麻烦的可以去镇里申请重新估价,把房价估得低一点,这样也可以降低自己的纳税额度。
和其他镇比,康科德的房地产税率本身不算高。同样是历史名镇的莱克星顿的房地产税率就比这里高, 在隔壁的小镇艾克顿,房价略低,税率却高出很多。





麻州在美国算相对较富裕的州,康科德在麻州又算相对富裕的镇,然而,即使是富国富州的富镇,也有穷人。按照麻州法律,即使是“富”镇,也必须保证有一点比例的低收入人口,修建新住宅时,必须保证有10%的经济房。低收入家庭申请公共住房时,只交他们收入的30%,其他部分由州政府承担。州政府的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制定了收入标准,以此来判定申请人是否有资格申请辅助住房计划,包括公共住房、住房选择券、老年人住房和残疾人计划等。
在康科德,关于如何衡量一个购房者是否具有购买经济房的资格,有具体的条件。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证经济房确实是由收入不太高的合格人士来购买,而不是让炒房投资的人从中渔利。能够购买这样的房子的,只是收入略低,而不是最低。真正收入太低的人口,就更加依赖政府资助。
康科德的养老服务
1959年,康科德镇民投票成立了老年人服务中心,主要向老年镇民提供文化、社交和交通等服务。委员会主任由镇长任命,主要负责人为镇雇员,但主要活动均由志愿人员承担。
60岁以上的康科德镇居民就可以享受老年人服务中心的服务。中心提供各种讲座,艺术史、音乐、技术、健身等课程,还有各种讨论班,主题可以是自己的个人经验,也可以是书籍或政治。中心还提供交通服务,组织成员们一日游、外出午餐或者访问博物馆等。除此之外,中心还请来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每周三上午帮助量血压,每个月有一次足病诊疗,还不定期举办各种与身体保健有关的讲座和讨论。
有特殊需要的居民,可以申请免费送餐、医疗器械、眼镜清洗等服务。中心还提供免费交通,可以带他们去看医生、去银行、理发、探亲访友等,当然,这些服务以先来后到为序,必须事先打电话预约。
人生暮年,很多人会经历亲人卧病在床或者不幸离世的变故。老年中心会组织互助小组,帮助病人或照顾病人的家属们互相交流经验或者感受,让他们在人生的艰难时刻减少一些孤单和无助感。另外还有听力或视力方面需要帮助的人组成的互助小组,主要也是交流经验、分享资源。
老年中心还帮助老年人整理自己的医疗病历,放在家中,带在身上。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急救人员有了这些信息,可以做出重要的急救决定,在生死攸关的关键几分钟里,这对抢救结果至关重要。老年人服务中心还有一个医疗器械租借项目,保存各种耐用医疗机械如拐杖、轮椅等,老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申请长期或短期免费使用。
我父母在这里的时候享受过麻州医疗保险(Mass Health),他们身体很健康,没有住老人公寓,也没有去过养老服务中心。麻州医疗保险每年有两次家访,简单地查询一下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如果身体不好,可以选择送养老服务中心,或者派人来家中护理;如果子女选择自己看护,也可以申请医疗保险报销一部分护理费用。
虽然这是福利,但从另一方面看,所有这些费用,其实也是我们提供的,是我们交的收入所得税和财产税,反馈于民。
我们这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美国的留学生,在美国定居以后,大部分都事业有成,且大多是双职工,在这样的社区里,都属于收入较高、做出奉献的一方。在成为美国公民、生活稳定之后,很多人通过亲属移民将父母接来定居,他们一般有机会享受到美国联邦或州政府、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福利。
父母来这里以后,有些按中国习惯和儿女住在一起,有些就住到附近的退休社区里。这些社区大都是一室或两室公寓,租金低廉,还配有各种服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刚来美国时,在这样的老年公寓旁边散步的大多是台湾留学生的父母,30年后,大陆留学生父母的比例逐渐增加,有些父母住进这样的社区,不仅能够享受低廉租金的福利,还能够有不少同龄的中国邻居。
与之相应,也有华人看准了商机,针对这批能够享受政府福利的低收入老人们提供养老服务。根据麻州政府规定,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享受托老、家访等额外服务,费用由州政府提供。于是,华人养老服务中心就召集一批老人,安排好车接车送,老人们早上来到养老中心以后,吃早餐、午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打牌、下棋、唱歌、跳舞、画画、写字,或者就是聊聊天。中心还带他们去采购、参观、游玩,下午再把他们一一送回家。每个老人每天这样的活动,麻州医疗保险会给中心支付100多美元的费用。这样的中心最大的好处是全部都是华人,没有语言障碍,对这些老人来说,是难得的集体生活能够扩大社交圈子。
西郊有几家比较大的中文学校,剑桥中文学校成立于1999年,在波士顿地区影响很大,离康科德镇中心只有10英里(约16千米)之隔;莱克星顿和艾克顿的中文学校离康科德更近,每到周末,除了中国留学生送子女们来学中文和文化课,也有老年人来打牌、聊天、联谊,留学生们自己打球、跳舞、健身等等。中文学校还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办理护照、签证,开办各种讲座,我父母这样不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们,每个星期都非常期待这样的华人聚集的中文环境。
康科德的慈善事业
食品分发站,是教会传统慈善活动的延续,本身却不再是宗教活动,很多不信教的人也积极参与。康科德的食品分发站名为“开放餐桌”,库房在附近的小镇梅纳德,主要通过捐助和慈善活动维持,需要资助的人,可以随时打电话留言预订,工作人员会统一回复电话,需要食物的人可以在周二或周四去取,周二下午1到3点,则是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时段。
1986年,康科德镇居民玛吉·古德·帕特森与她的儿子一起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惊讶地发现,即使是富裕的康科德镇上,也有人吃不饱饭。于是,她和她的朋友决定行动起来,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邀请所有公民参加会议并制定解决方案。邀请发出后,参与者众,于是决定设立开放餐桌,欢迎所有人参加。开放餐桌的第一次晚宴就有100多人参加,在这次晚宴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社区存在着这样的需求。
起初,开放餐桌就在第一教区教堂里提供晚餐,其宗旨是,每一位客人享用晚餐时都要得到有尊严的服务,而且餐具必须是瓷器,让客人们有盛装外出、享用晚宴的感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大厨们想方设法设计出最流行也最有营养的菜谱,事后根据食客反应,和大家分享菜谱。
开放餐桌成立之后,创立者们发现很多人还需要带食品回家,于是又出现了一个临时食品储藏室。志愿者们上午将罐头食品装袋,晚餐时将这些食品袋发放给客人们。教堂没有地方存放这些食品,志愿者们便与康科德镇联系,在镇上找了一个存放地方。星期四上午,义工们会到这个地方将食品整理装袋,然后让孩子们将食品送到教堂,等开放餐桌晚餐时发放。


2006年,开放餐桌又在临近的梅纳德镇的梅纳德教堂开设了第二个食品分发站。2010年以后,开放餐桌有了永久性的分发中心,从此既可以提供干货,也能够提供新鲜食品。从1986年成立以来,开放餐桌一共提供了50多万顿晚餐。
2020年1月23日,我去第一教区教堂当义工,这一次,是由本地华人协会给社区人士提供免费晚餐。平时听讲座的教堂大厅摆满了饭桌,至少有200人的样子,人数之多,让我稍稍吃惊了一下。待大家都坐下以后,我一边端菜送饭,一边略微看了一下,来吃饭的大多是老者,估计一方面是因为晚餐免费,另一方面是平日深居简出,聚餐给了他们一次出门的机会;另外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就是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大概有三四十位,有男有女,有白人也有少数族裔,行为举止都各有特殊之处,但大家都显得很兴奋快活。这样的人群,无论社会贫富,总是存在的,一个社会的文明发达程度,不仅仅在于最富裕最聪明的人有多富裕多聪明,而且还在于不那么富裕不那么聪明的人也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尊重,维护他们人性的尊严。
(责编: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