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脉搏,人间烟火
作者: 张瑞兰年关将近,平日喧嚣的马路安静下来,早餐店的热气渐渐消失。市场小贩的吆喝声小了,敞开的店铺大门关了,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纷纷背上行囊,踏上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路途。就连平时车流不息、人流不止的现代化大都市,这时候也慢了下来。
“姑娘,这趟列车是开往广州火车站的吧?”一位背包提箱的中年妇女抬头,将信将疑地看了很久地铁指示牌。“是的,阿姨。还有九站。”望着她跟大叔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希望他们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帮助,回家过年,一路平安。
“考古是撩开时间垂挂下的层层帷幕,捕捉已逝未终的过往烟云”,博物馆是过往烟云的承托。初中的时候我淘到一本小书,然后知道了,在数千年前,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叫“南越国”。有一群人从中原下来,开辟这里。莫名很喜欢“南越”这个词,总觉得它神秘且美好。
于是,我来到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阳光下,满墙的砖红色映入眼帘。亦幻亦真的古树藤条与一堵红墙交融。一墙的砖红修饰一座博物馆,一墙的古藤伴一个王国长存、一种文化长流。看着它,我出神了,想象着自己站在更远的一处仰望,视野里,博物馆周边没有高楼林立,前面没有道路逼近,恢宏大气之感油然而生。看见古藤,又生发庄严敬畏之感。
入馆,瓷枕展区里正在展览杨永德伉俪捐赠的各朝各代的瓷枕。从简单到复杂,从黑白到彩色,从方形到元宝形,从花草鸟兽珍珠纹路到人像图绘,一个个瓷枕隔着透亮的玻璃在光影中召唤。它带我们走入陶瓷工艺的殿宇,感受历史的变迁,想象每一个王朝或开放包容,或勇武彪悍,或温文尔雅的气度。
玻璃内,任时光流转,文物静躺;玻璃外,爸爸妈妈略弯下腰,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耐心地述说着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还有些哥哥姐姐念着画布上硬币大小的文字,向一旁的弟弟妹妹解释。这些孩子真幸运,从小就在心底播撒一颗历史的种子,培养心静品性,提升审美水平,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视角一转,一位叔叔凝神端详着馆中心的墓室,那是在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墓。想必他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穿过历史的云烟,打破时空的隔阂,来一趟神游,真美妙!
中午从博物馆出来,我惊奇地发现,林立的高楼大厦旁竟然会有这么一片略带年代感的村居小巷,似乎不太协调。于是,我好奇地钻进去,想一探究竟,还期待着在老城区里找到丢失的年味。街边,许多西装革履的行人笑闹着,似乎与这小街小巷不太协调,但又与外边的高楼大厦相融,倒也独特。再往前走,卖对联的商铺老板正跟老伯推荐,蔬菜小贩指着地上的生菜吆喝,小吃商贩正忙着熬煮艇仔粥,一派人间烟火气息。越长大,越觉得过年没什么年味。没想到在这一方小天地,我竟然感受到了古老又质朴的年味。这让我开心了很久。
沿着纵深的小巷继续走,水泥路变成了青砖巷,小巷越来越窄,窄到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前行。这可激起我更大的好奇心。会不会像《桃花源记》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渔人那样幸运呢?我一定要去看看尽头的风景。遗憾的是,突然急窄,一个拐角,隔绝了后面的天地。
午饭过后,我来到中山纪念堂。步行从侧门进,花树簇拥,掩映着纪念堂侧面的砖墙,彩绘云花水纹图案点缀着朱色卷叠的宫殿式重檐,宝蓝色的琉璃瓦下映着精雕细琢的镂花丹门,平铺的朱色墙面中岔开镂空的木窗。柔和的灯光从里面射出,把殿堂衬托得越发富丽堂皇、古色古香。走到正门前广场,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和“天下为公”的四字牌匾相映成趣。进到堂内,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呈现在眼前。会堂边的回廊上展览着一些字画古物。我惊讶,偌大的空间竟没有一根柱子支撑,视野内没有一件遮挡物。整个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靠嵌入周围墙壁中的八根大柱子支撑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就像进到高耸宽阔的教堂,我顿时觉得自己真渺小。唯一遗憾的是,没能碰上什么大的盛会。
陈家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另外,它馆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堪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早已听闻陈家祠盛名的我,逛完纪念堂后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厅堂轩昂,庭院宽敞,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加以绿植点缀后,更添幽雅风情,十分契合我这岭南人的审美。抬头细看,梁架雕镂精细,无论是石刻还是木刻的花鸟鱼虫人物,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思绪纷飞,侧耳倾听,我仿佛听见了曾经那些书生在这里上私塾时发出的琅琅书声和老先生讲学的声音。
多年过去了,宗祠内的各个院落被改建成一间间主题展厅。展品丰富精巧,汇聚雕刻、刺绣等多种工艺,展现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多元文化。真想不到,一间并不大的祠堂,竟藏了那么多展品!这跟其他那些宽阔恢宏的博物馆可不一样。等不及了,我钻进岭南建筑艺术展厅,看着西关大屋模型出了神。我惊讶于透视镜下小小的象牙块里雕刻出的文字世界,感叹于象牙巨船上小小的镂空窗户也能采用榫卯结构实现开关闭合,惊艳于精巧而宏大的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龛……先人的智慧,匠人的品质,传统的手艺,要是一直能传承下去,那该多好。
我逗留了很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过了一座桥,跨过一条河,我踏上了沙面,那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在宋元明清时期,它是广州重要的商埠。历经百年风雨,沙面岛上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天边乌云渐聚头顶,光明逐渐被黑暗吞噬,但城市的街上灯火通明。触摸了一天历史的脉搏,我来到上下九步行街,感受现代人间烟火。我拿着一串糖葫芦,小孩儿似的边吃边玩,乐呵呵的。突然,我看见前面出现一个洞穴,烟雾缭绕,绿萝掩映,流水潺潺,恍若仙境,要是少些人工雕琢,真颇有花果山水帘洞的意境。于是,我钻进洞穴,从圆拱形的双层洞出去,竟然发现一间饰品琳琅满目的精品店,真是别有洞天。
历史的脉搏仍在今天跳动,人间烟火依旧俘获人心。这座城有底蕴,有文化。一天的时间太短,期待着以后,储备更多的知识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