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单萌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史诗级作品,作者曹雪芹在其中刻画了四百多位人物形象,尤其女性形象是占大多数的。在如此大量的女性人物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竟然无一雷同。她们有的性格泼辣但是充满智慧,有的身体羸弱但是充满灵性,有的天真活泼又有童趣诗情,还有的娴静淑雅又饱含大家闺秀的才情。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被描写得栩栩如生,可爱与可恨的形象塑造共存。作者对重要的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并不局限于完美形象的打造,而是全方位地塑造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的故事发展情节都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不同于其他作品将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成才子佳人的模样。在整部作品中,除了重要的女性人物,作者也塑造了一些中老年妇女形象,她们有丑的一面,也有性格美的一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这就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得体的地方,作者并不把全部的篇章用在主要人物塑造上,也会兼顾次要人物的描写。主次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让《红楼梦》中的人物更加真实,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个人的形象与性格的立体程度。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中很多形象都是以“白玉微瑕”的状态呈现,对人物近乎完美的形象描写,再加上一些小小的“瑕疵”就更能呈现人物的真实,使其更加鲜活。基于此种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林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家世不俗,她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郎,母亲又是贾母最宠爱的小女儿,其从小聪明清秀,被视为掌上明珠。虽然家境富裕,自幼读书,但是其母早亡,所以其父将她送到荣国府,就有了黛玉进贾府的出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是这样描述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不惜用最唯美的语言去描写林黛玉的外貌形象特征,使这样的绝色女子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作者再用“愁”“病”“泪光”“娇喘”这样的词去做细节塑造,让读者既看到了林黛玉的绝美,也看到了她的娇弱。这样的人物形象特征,与一般的才子佳人的形象塑造不同。一般创作者在作品中多以高于现实、近乎完美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但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的形象时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人物的绝美上,还非常注重细节刻画。西施的病态美是历史上公认的娇弱美,已不是寻常美人可比拟的;但林黛玉的娇弱比西施更甚,更加增添人物形象上美的特色。这样“白玉微瑕”的形象描写手法让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一下就变得立体起来,更加贴近生活,仿佛不再是书本中的人物,倒是一个真实可见的绝色美人形象,使人读起来对林黛玉的个人形象有无尽的想象。这样的绝色美人,举止得体,心思细腻,即使她的身体有些缺陷,也并不让人产生排斥,这种病态反而让她更显娇弱,惹人怜惜。这种病态美的描写相较于西施,似乎更胜一筹,也更加深入人心。

说到金陵十二钗的双首,薛宝钗就是不得不提到的重要人物。薛宝钗在作品中的外貌描述不是很多,原文是这样写的:“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样的形容也可以看出薛宝钗也是一位内敛、含蓄、美丽的大家闺秀,从“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这点上可以看出薛宝钗尽管家境优渥却并不铺张。“罕言寡语,人谓藏愚”这一点,从原文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对薛宝钗的评价“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可以体现。薛宝钗非常聪明,也懂得收敛锋芒、明哲保身,只是作者对薛宝钗的大家闺秀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只是从外貌形象上刻画,也着重于对她的行事风格和符合当下社会的政治追求上来体现。薛宝钗家中一直从商,作为商贾的女儿,她的才情,她的处事和管理,甚至她对自己的立世都有独特的见解。在薛宝钗管家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人情世故的处事手段可谓滴水不漏。在第六十七回,薛蟠做生意归来带了很多礼物,薛宝钗便一一分好,她不仅赠送给身边比较重要的朋友和家人,还送给了一直被人忽略的赵姨娘。“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赵姨娘这样的边缘人物,其实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但薛宝钗可以如此细致周到,便可以看出她在管家事务上,并不同于王熙凤的治家严谨,刚性管理,招人记恨,而是会主动舍弃一些利益去维护好和下人的关系,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完成工作又能收获人心。作者对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塑造,还包括展示她的功利心,如她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在林黛玉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时,她也劝林黛玉不要看闲杂的书,力求他们上进。她作为那个时候的名门闺秀,身上的所有特质都是真正意义上符合当时人们对“大家闺秀”的定义的。关于这个方面不用一一举例,在大观园中,大家对薛宝钗的喜欢程度,就可以看出她为人处世的成功。从她所作的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中也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规划和追求的。然而,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大家闺秀,却有一种罕见的奇病—一种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热毒。薛宝钗自小家境富裕,这种热毒其实是可以看作她生来便会被这样的商贾家庭的从商特质所影响,这种病又偏偏需要“冷香丸”去治疗,这一冷一热的对应,也是暗喻她在富贵环境的浸染中需要做到冷静自持,明哲保身。薛宝钗的“冷”是作者笔下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也是读者对于她的“冷”表现出争议最多的地方。她有完美的外貌形象、独到的见解与滴水不漏的处事方式,从内到外都很优秀,但加之热毒这样的病态刻画,会使她的形象与读者迅速拉近,更能让读者产生同理心。这便是曹雪芹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厉害之处,用大量的辞藻将人物形象完美化,再通过一些小的缺陷将人物拉进现实,让人不觉遥远,反而更显真实。

像这样“白玉微瑕”的刻画手法还有很多,如史湘云,她本身也是家境优渥的富家小姐,父母早亡,由婶母抚养,然而婶母待她并不好,竟然要她自己动手做针线活儿,可想而知她日常的处境。她的身世和林黛玉一样坎坷,但性格更加乐天率真、热情豪爽,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原文中,作者对史湘云并没有正面的外貌描述,只是借着贾宝玉的影子以此来作为对比。原文是这样的:“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而作者对贾宝玉的正面描述,原文中是这样写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贾宝玉的俊美映衬史湘云的外貌,可以看出史湘云女身男相的俊美,与林黛玉的娇弱美不同,史湘云除了女儿的俊秀,还有男儿的俊朗,这也是为她的性格进行了铺垫。史湘云的出场便“大说大笑”,与众小姐们不同,她明朗热情又憨态可掬,具有明显的性格特征。在第六十二回中:“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史湘云喝醉后卧于山石僻处,可以看出她性格中的潇洒自在,别具一格;在石凳子上窝着睡觉,芍药花瓣飞了满身,除了意境美之外还将史湘云的娇憨之态显露无遗。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意境美,即便充分展露了湘云的娇憨之态,作品仍然没有与读者拉近距离,只是在人物形象上表现出她的性格特征是热情洒脱、直率开朗的。这样的人物描写是完美的、立体的,但没有现实感。在人物塑造中,作者很擅长利用给人物一点点小的“缺陷美”,让人物更加别具一格,并且使人物美得更加自然,贴近现实。原文中,作者给史湘云安插了一个咬字不清的毛病,这样读来倒是恰到好处地将史湘云的率真美和憨态可爱融合在一起。第二十回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正在说话,史湘云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林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史湘云在大观园中,也是受丫鬟和小姐喜欢的,总爱一处玩儿,这样一个可爱的姑娘,竟然有“咬舌”的毛病,读到这里竟然不觉得有失美感,反倒增添了一些可爱与单纯,更像邻家女孩儿,更有现实之感。

在金陵十二钗中,这样的描述是非常多的,如香菱的“呆”。作为书中的重要人物,作者并没有以聪明智慧去塑造其人物特点,反而是用“呆”的特质与香菱的命运走向相结合,更加突出香菱专注诗学的品质,在了解完她的人物背景之后让人心生爱怜。还有直率的晴雯,也是有痨病在身,人无完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如果过于完美,只觉遥不可及。所以,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每个形象都有独到的特点,这样一点点的小“缺陷”,给人物形象带来别样的风韵,更加能彰显其现实感与生命力。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现实感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大观园内的小姐们,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丫鬟形象,那就是小红。在《红楼梦》中,丫鬟和仆人众多,小红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丫鬟也分为几个等级,一等丫鬟可以贴身伺候主人,如袭人等,这类丫鬟有机会被纳为妾;二等丫鬟便是做些端茶倒水,可以在主人面前露脸的活儿。按照这样划分,小红应该是第三等—粗使丫鬟,做所有最脏、最苦的工作。像她这样的边缘性的人物,在日常工作中是很难接近主人家的,不同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小姐们的人物的塑造。小红的励志奋斗史更贴合于小人物的真实职场奋斗生活。小红本名红玉,因与宝玉、黛玉撞了字,犯了忌讳,所以改为“小红”。小红的首次出场是因为宝玉口渴了想要喝水,因叫了没人,她给宝玉端了水喝,因此遭到秋纹、碧痕的一顿臭骂,这是她唯一一次与宝玉接触。小红虽属低等丫鬟,但她有能力与上进心,所以很快便有了第二次露脸的机会。在第二十七回中,凤姐有事要使唤人,而她又没有带丫鬟进园,远见着小红,向她招手唤她过来跑个腿儿。凤姐交代她去找平儿办两件事情:付工钱和拿荷包。不多会儿,小红就回来回话了,不仅把凤姐吩咐的两件事办妥帖了,还顺带替平儿传了个话,说了一堆“奶奶”“爷爷”的,把旁边的李纨都给逗笑了,直呼听不懂。但凤姐却听懂了,对小红连连称赞:“好孩子,到难为你说的齐全。别像他们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又说,“这一个丫头就好。方才两遭,说话虽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最后说道:“你明儿服侍我去罢。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于是乎,小红便成了王熙凤的得力助手。在这个万艳同悲的故事里,小红是为数不多的获得了感情、事业双丰收的美好结局,可见其人物性格之沉稳,对自己命运不甘平凡,敢于争取。这样的小人物在《红楼梦》中非常多,也更加具有代表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