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唐五代校补五则
作者: 晏雨柔《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当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文献解题目录,对中国学术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编撰时内容出于众手,且所涉条目庞杂繁多,稿本中出现了不少讹误与漏缺,加之战乱等诸多因素,使该目录文献编纂进程不顺,导致如此皇皇巨著,最终未及统稿,其不足与错谬之处未及修正。针对这一状况,笔者以齐鲁书社影印稿本三十七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底本,研读集部别集类唐五代提要并加以补校,共辨正与补充提要五则。
一、《杜诗旁训》提要辨正
齐鲁书社稿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二十六册第二百二十三页,《杜诗旁训》六卷,家抄本。清张彦士撰。提要载:“《杜诗旁训》六卷家抄本。清张彦士撰,彦士字龙弼,定陶人。……撰有《论语笔解》、《读史矕疑》、诗文集等。”其中所言“撰有《论语笔解》”有误,张彦士未作《论语笔解》,此书为韩愈所著。
传记、目录等文献中均无张彦士作《论语笔解》之记载。杨士骧修、孙葆田纂的《山东通志》卷一百七十三《人物志十一》中记载:“张彦士,字龙弼,定陶人。……著有《读史矕疑》十卷。祀乡贤。”检阅《山东通志》艺文志,知张彦士除《读史矕疑》十卷外还著有《孝经注解》(卷一百三十四艺文志十)、《小学汇解忠经注解》(卷一百三十五艺文志十)、《文康诗集》十四卷(卷一百四十三艺文志十),以及《杜诗旁训》六卷(卷一百四十六下艺文志十),但未有记载撰《论语笔解》,且未见其他目录记载。
又《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八》有《论语笔解·四书类》提要载:“《论语笔解》二卷,旧本题‘唐韩愈、李翱同注’,中间所注以‘韩曰’‘李曰’为别。考《张籍集》之《祭韩愈》诗,有‘《论语》未讫注,手迹今微茫’句。邵博《闻见后录》遂引为《论语》注未成之证。李汉作韩愈集序,则称有《论语》注十卷,与籍诗异。”检阅《韩昌黎集序》,文中谈及“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陇西李汉,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哀辞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五十二,总七百,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李汉为韩愈较为亲近的门人,对于其状况应是最为了解,序文虽并未直接谈及《论语笔解》一书,但可以说明韩愈有注《论语》。而宋多家目录著作有记载《论语笔解》,作者均署韩愈,如下。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经部·论语类》载:“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十卷。唐韩愈退之、李翱习之撰。前有秘书监许勃云韩李相与论,共成此书。按唐人通经者寡,独两公名冠一代,盖以此。然《四库(书目)》、《邯郸书目》皆无之,独《田氏书目》有韩愈注《论语》十卷、《笔解》两卷。此书题曰《笔解》,而两卷亦不同。”
郑樵《通志·艺文略》经部论语类“注疏”目下,列韩愈《论语》注十卷,又于“论难”目下列韩愈《笔解》二卷。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四章《春秋类》载:“《论语笔解》二卷。唐韩愈退之、李翱习之撰。按《馆阁书目》云秘书丞许勃为之序,今本乃王存序,云得于钱塘汪充,而无许序。”
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载:“《论语笔解》十卷,唐昌黎先生韩文公之注也。其间翱曰者李习之也。始愈大义以示翱,翱从交相明辨,非独文公制此书也。”
可见,韩愈确有为《论语》作注并撰《论语笔解》,提要有误。
二、《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提要辨正
齐鲁书社稿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三十五册第八百二十三页,《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乾隆二十三年卢氏刻本。清方世举撰。提要载:“国朝方世举撰。凡十二卷,都,诗四百八首,附诗五首,则旧伪而今订为真者三首,旧真而今辨为伪者二首也。”其中所言“诗四百八首”有误。《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乾隆二十三年卢氏刻本,共收录韩愈诗歌四百一十二首。
清代以前,韩集注本均按照传统的体裁编法编撰,而清方世举撰《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乾隆二十三年卢氏刻本,以诗歌年份为编撰顺序,每卷先列卷内收录目录,后总计每卷收录总数,再说明卷内作品起止时间与重要事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明与注解诗歌。检阅乾隆二十三年卢氏雅雨堂刻本《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目录,卷一凡三十五首,卷二凡三十八首,卷三凡三十七首,卷四凡一十七首,卷五凡十一首,卷六凡二十八首,卷七凡二十七首,卷八凡五十四首,卷九凡四十六首,卷十凡四十二首,卷十一凡四十五首,卷十二凡二十九首,以上共计四百零九首。故提要言“诗四百八首”有误。第十二卷后附有“旧辨赝诗今订真三首”“今辨赝诗二首”,《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实收韩愈诗当为四百一十二首。
三、《玉谿生诗笺注》提要辨正
齐鲁书社稿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十册第一百零三页,《玉谿生诗笺注》三卷,年谱一卷,附录赠诗,《诗话》一卷,《樊南文集笺注》八卷,乾隆刊本。清冯浩撰。提要载:“清冯浩撰。浩字孟亭,桐乡人,乾隆戊辰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官御史。”
其中所言“浩字孟亭”有误。冯浩,字养吾,号孟亭。冯浩为桐乡人,见清光绪十三年刊本《桐乡县志(二十卷)》光卷十五:“冯公浩,字养吾,号孟亭。祖景夏……公幼即颖异,为祖所钟爱,既长好学深思,博通经史。”
又有李桓辑清光绪间《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可查冯浩生平及事迹。“阮文达公云,乾隆庚午,纂修《续文献通考》,先生独精加纂叙,所承修帝系、封建二门,余力助成别门,总裁叹服之。他纂者将以兵考进呈,先生阅之曰:‘此非兵制,但漫录征战、胜负耳。’后为钩集审订。按:冯公字养吾,号孟亭,浙江桐乡县人。乾隆戊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改御史。著有《孟亭居士诗文集》。”
再检嘉庆七年刻本《孟亭居士文稿(五卷)》载:“桐城冯浩撰。浩字养吾,号孟亭。乾隆十三年进士。入翰林,充国史馆纂修。尝与续修《文献通考》,承纂帝系、封建二门。其后典试江南,旋升御史。以病告归,不复出。”以上文献均说明,清冯浩,字养吾,孟亭乃其号而非字,故提要有误。
四、《樊南文集补编》提要辨正
齐鲁书社稿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十册第一百一十八页,《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附《玉谿生年谱订误》一卷,同治刊本。清钱振伦笺,钱振常注。提要载:“清钱振伦笺,钱振常注。振伦原名福元,字楞仙,归安人,道光戊戌进士,由翰林历官国子监司业。振常字竾仙,振伦弟,光绪丙子进士,官礼部主事。”其中所言“振常……光绪丙子进士”有误。钱振常当为同治十年(1871)进士。
检光绪八年(1882)刊本《归安县志(五十二卷)》,卷第三十一,选举录一进士,可查钱振常名列:“同治十年辛未,钱振常,丁卯并补甲子举人,礼部主事。”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可见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第二甲一百二十名类,第十七行第三位,第九十九名为钱振常。
另有《湖州进士名录》载:“钱振常(1825—1898),原名福宗,字竾仙。籍贯归安县。同治六年(1867)举人。同治十年登第,二甲第九十九名。官礼部主事,忤上官,于光绪八年(1882)辞归,以教书为生。任绍兴书院山长时为蔡元培师。晚年曾任江苏扬州和苏州书院山长。”
以上可说明钱振常当为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并非光绪二年(1876)丙子进士,提要有误。
又,提要载:“考李商隐《樊南文集》,原本久佚不传,《四库》所著录者,乃徐树谷等笺注本,其文皆采自《文苑英华》,仅一百五十篇。冯浩笺注因之,无所增益。”其中所言“其文皆采自《文苑英华》”说法有误。徐树谷、徐炯本《李义山文集笺注》,其文当是采自《文苑英华》《唐文粹》《御览》《玉海》诸部书而来,并非皆采自《文苑英华》。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樊南文集》是徐树谷、徐炯笺注本,共收录李商隐文一百五十篇。根据徐树谷、徐炯笺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徐氏花溪草堂刻本《李义山文集笺注(十卷)》凡例,“义山诸集于今见存者,惟《玉溪生诗》三卷,余皆不传,其篇目无可考。据樊南自序,甲集有四百三十三件,乙集亦取四百篇,计共八百有奇。今裒得表、状、启才九十一首,则其所散逸者多矣,他文亦然。即《樊南集序》中所称,才论、圣论及牛太尉奠文皆当时得意之笔,今亦不可得见,其余可知。……吴江朱处士长孺刻所著《愚菴集》内有《新编李义山文集》序载:‘检阅《文苑英华》《唐文粹》《御览》《玉海》诸部,蒐缉义山文凡得若干首,厘为五卷,又以新旧唐书考证时事、略为诠释而因题其首。’愚菴之言如此。余闻之亟向松陵索其注稿,友人携以来示,则其所谓考证时事、略为诠释者亦未详备,而典故所出则概乎未之及也。伯兄侍御因为笺以补其时事之所遗,而余则博稽典故以为之注”。
《李义山文集笺注》中所提及的“吴江朱处士长孺”,为清初朱鹤龄。1928年,清史馆排印本《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卷四百八十七的《儒林传》载:“朱鹤龄,字长孺……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盛行于世。”朱鹤龄长于笺疏之学,所撰《毛诗通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读左日钞》,能发明宋儒集注传所未及;又有《愚庵集》《杜工部李义山诗注》等,曾费心力于杜甫、李商隐诗笺注,故所作颇出入二家。
根据徐氏自序所载,朱鹤龄在他的文集中言其从《文苑英华》《唐文粹》《御览》诸书中搜辑李商隐文,整理为《李义山文集》五卷本,此为先有本。而后徐树谷、徐炯取得朱鹤龄五卷本,认为其内容还未详备,故而为之笺注,题为《李义山文集笺注》,此为后有本。而后又有冯浩根据以上笺注本,再进行删补、辨正、改订等内容,因为李商隐四六文偏多,又改名为《樊南文集详注》八卷,故又有冯本。钱振伦、钱振常补编本是对李商隐文的补辑笺注,该本卷首自序言,钱振伦于京师为官时,曾从《全唐文》卷七七一到卷七八二中,辑出徐树谷《李义山文集笺注》、冯浩《樊南文集详注》两本中未载录的李商隐之文,共二百零三篇,此为补编本。
故徐注本是在朱注本的基础上加以详尽,而冯本又是对徐本的因袭修订,由此顺序而来。既然朱鹤龄所述其“检阅《文苑英华》《唐文粹》《御览》《玉海》诸部,蒐缉义山文凡得若干首,厘为五卷”,而徐树谷等笺注本是根据朱本内容而增修,故徐树谷等笺注本中所辑之文不应该“皆采自《文苑英华》”,且冯本注也并非“无所增益”,提要说法有误。
五、《东皋子集》提要辨正
齐鲁书社稿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一册第一百二十八页,《东皋子集》一卷,附录一卷,敦煌卷子本。唐王绩撰。提要载:“敦煌本《东皋子集》残卷,唐王绩撰。……唐时《东皋子集》有二本,一为五卷,吕才所编;一为三卷,陆淳所删。今五卷本已亡,传世者唯三卷本耳。”其中所言“传世者唯三卷本耳”有误。《东皋子集》除了五卷本、三卷本,还存有二卷本。
《东皋子集》为唐王绩诗文别集,又作《王无功文集》《东皋子集略》《王绩集》。提要云《东皋子集》有吕才五卷本和陆淳三卷本,且先有吕本,后有陆本。吕才《王无功文集序》中言:“君所著诗赋杂文二十余卷,多并散逸,鸩访未毕,且编成五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均有《王绩集》五卷的著录。三卷本则较多,见明焦竑、余萧客、林云凤、赵琦美家抄本,曹荃、黄汝亨刻本等。
而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崇文总目(十二卷)》卷十一录有《东皋子集》二卷本:“《东皋子集》二卷。”又见钱东垣辑释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光绪十一年(1885)南海伍氏刻粤雅唐丛书汇印本《崇文总目辑释(五卷)》卷五载:“《东皋子集》二卷,王绩撰。鉴按《旧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并五卷,今存三卷。宋志续误作绩,又重出《东皋集略》。”又见《宋史·艺文志》卷二百八亦载录二卷本:“陆淳《东皋子集》二卷。清抄本(有清董文焕校并跋,山西临猗藏)。”唐宋间五卷本和二卷本应是并行于世。故,《东皋子集》传世者不止三卷本,应还有二卷本,提要有误。
至于五卷本,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是宋人所见,尚为吕才原本,其亡当在元明之际。有明之季,清常道人始从焦竑抄得三卷本,而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据崇祯中刊本著录,则当时曾付剞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