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作者: 伊尔根

清晨,我们一帮人乘车奔赴某地考察扶贫工作。车在水库的堤坝上停了下来。这是一个中型水库,当初修建水库是为了灌溉土地,不过该地近年雨水丰沛,水库一时失去了灌溉意义。“从此地走出去的一位大学生发迹了,他念念不忘自己最初凝望世界的视角,听说老家正在进行脱贫攻坚,便主动回来承包了水库。他利用水库水面发展养殖业,利用水库附近土地发展种植业,利用水库优美的湖光山色发展旅游业,所有投资由他出,所有收益归村集体分配。在他的带动下,父老乡亲很快脱贫致富。”以上是领队介绍的,介绍完毕,领队望着宽阔深邃的水面动情地说:“上善若水,我们过去耳听为虚,今天却是眼见为实,我相信大家此刻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世界上最美好的德性就是慈善,它像水一样随处可见,无边无际。”

同行一人大概对《道德经》有研究,他神神秘秘地捅我一下,语气充满嘲讽,“‘上善若水’,老子当年说的可不是这个意思。”

我正色说:“我相信如果老子活到今天,他会亲口说,没错,好善乐施,确实是‘上善若水’的应有之义。”

那人没想到我会这样说,一时愣住了。他凝神思考了半天,郑重地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善篇

《道德经》第八章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翻译成现代文是:上善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我们做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因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不会有烦恼。

也有其他变译法,本文选择上述译法。

上善若水,“上善”即“最善”,具备“最善”的人是“圣人”,“圣人”能顺应天道行事,言行举止近似于水,而水的形象近似于“道”。毫无疑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善”从古到今始终寓意人世间美好的一面,“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是今天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或者也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炎黄子孙不断探索善、向往善、追求善的历史。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老子推崇的“善”,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学界普遍观点,“善”字在甲骨文中未确认。《说文解字》中说:“善,吉也。”依照许慎的解释,“善”寓意吉祥。不过《说文解字》比《道德经》晩了约600年,所以说老子所谓的“善”就是吉祥,未免牵强,语意也不搭。解铃还须系铃人,让我们从《道德经》中追根溯源。据统计,“善”在《道德经》中出现了52次,有时做动词,意为擅长,这略去不说。“善”最早出现在《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根据接下来的行文,运用类比方法,可以推导出在老子的语境中,“善”和“美”是与“恶”相对应的平行词汇,但遗憾的是,和“道”一样,老子并没有赋予“善”具体含义,我们对“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此句的“善”就是善良,翻译过来就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形成人人善良的社会风气”。《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即天道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但是经常眷顾“善人”。对这里的“善人”,很多人拔高理解为顺应天道的人,我持有异议,因为此句之前讲的全和善良有关,按上下文推断,“善人”理所应当为“善良的人”。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引用了“天道不亲,常与善人”,之后司马迁联想到自身境遇和“好人不得好报”的现实发了许多牢骚,根据牢骚我们容易判断,在司马迁的意识中,“善人”明白无误就是“善良的人”。司马迁是文学大家,他的生存年代距老子约400年,所以若说他的理解是信言,应该问题不大。《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说法,通过行文分析,可以把“善者”理解为善良的人,此句意即“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善”在《道德经》中最准确的含义是顺应天道,与“善”相对应的“恶”就是违背天道的意思。《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即“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本句联系上下句理解,“善人”并非善良的人,而是顺应天道的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有“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里的“善人”也是顺应天道的人,意即“顺应天道的人把天道当作行为准则,违背天道的人也要依赖天道保佑”——违背天道的人竟然也要依赖天道保佑,这道理就相当深奥了。那么顺应天道的人是不是善良的人呢?《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慈”的含义是“慈爱”,慈爱之人自然是善良之人,老子既推崇“道”,又把“慈爱”或者“善良”当作第一法宝,这雄辩地说明“善良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经》中的“善”,往大的方面说,是顺应天道;往小的方面说,是善良。“顺应天道”这个命题太高山仰止了,凡夫俗子虽不能至,但心可向往之,涵养一颗善良之心,对世人来说难度并不算太大。

《道德经》和《论语》成书年代相近,关于《道德经》中的“善”,我们也可以尝试从《论语》中寻找答案。“善”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多数具有“完美”的意思,比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出现了五次“善人”之说,试举一例。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根据朱熹等名家解释,《论语》中的“善人”即是“善良的人”,只不过因为缺少教化不能刻意修身,所以没有登堂入室成为“君子、贤人、圣人”。其实根本不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那么“仁爱之心”自然是“善良之心”,所以说《论语》中的“善”和《道德经》中的“善”一样大抵是善良的意思,并非强词夺理。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性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说人性之善像水从上向下流一样,是天性,老子说“上善若水”,主要是因为水处于下位,照这么看,孟子是不是受到了老子的启发也未可知。但是孟子往前进了一步,他说水并非永远甘居下位,一旦受到刺激,水会反抗,并解释这是后天环境使然,而非水的本性。孟子的学说在当时曾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即便今天,这点也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荀子和孟子相反,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大弟子韩非主张人性恶比老师更坚决,《韩非子·奸劫弑臣》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在韩非子看来,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必须用法来制约和调和,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如此社会才能稳定。如果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扬、朱的“人性论”甚至更恶,因为他“拨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但其实不管是孟子提出“性善论”,还是荀子提出“性恶论”,目的都在教导人向善。人性趋利避害并非一味是坏事,司马迁在《货殖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原意是说人性逐利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两千年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屠夫、酿酒商爱我们,而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让人深思的是,司马迁的话因为人性共振而被曲解,亚当·斯密则成为经济学的鼻祖,从中也可以大约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来。也许我过于偏激、狭隘了,因为在我看来,《史记》中其他所有文章加起来,都比不上《货殖传》的警世意义,遗憾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向来重农抑商、重义轻利,以至于掩盖了《货殖传》的灿烂光辉。

大约2500年前,人类文明进入了“轴心时代”,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古印度出现了悉达多创立的佛教,西方文明中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思想家。佛教提倡扬善弃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甚至连佛教的“口头语”也是“善哉善哉”。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善良”是他伦理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至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曾经有段时间,“什么是幸福”成为热门话题,很多人对此困惑不解,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要扬善弃恶,就能达到“至善境界”,获得“灵魂的幸福”。其实“至善”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专利,《大学》开篇就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固然,亚里士多德“至善”属于伦理学范畴,《大学》中的“至善”属于道德范畴,但伦理和道德之间从来没有截然分野,也就是说,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东方和西方的思考是一致的,实现路径是殊途同归的。

站在伦理学角度,“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合乎规律的、正面的、公正的事物与观念,这和“上善若水”的“善”是一致的。和老子不同,普通人理解“上善若水”,一般会站在直观角度,希望“上善”能像水一样只奉献、不索取,期望“上善”能像水一样无边无际、无所不在,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是乌托邦,因为“善恶”如同“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善恶”相互依存,此消彼长,我们追求的是“扬善去恶”过程中“善的余数”,而不是一个“至善”的社会,我们曾经追求过“至善”,但在实践中却有善花结出恶果的惨痛教训,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只有善没有恶的大同世界是乏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水篇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用水来描述善呢?或者说,“上善若水”为什么那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呢?注意,很多名言警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原意是“人如果不能修为自己,那天地都要诛灭他”,可现在却成了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老子说“上善若水”,自然体现了老子的高明之处,可老子的想法未必尽是今人的想法,老子固然是圣贤,但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今人的想法未必输于老子,换句话说,老子当初抛出的砖,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已经引出了很多玉来。

以今天的眼光看,水至少有如下“善”性:

水是利益众生的。我们知道,最初的生命诞生于海洋,虽然生命最终上岸了,但依然须臾离不开水。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探索地球之外的生命,或者某星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太阳永远处于上位,它威严、刚猛、炽烈;万物生长也离不开水,但水永远处于下位,它慈爱、温柔、随和。水虽然处于下位,有时却能以下犯上,以云雾的形式遮住太阳的万丈光芒。水的“上善”在于“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试想一下,如果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都能利益众生且自甘处于下位,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那社会还能不和谐稳定吗?“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果真如此,“天道”就在其中了。

水是随遇而安的。水能随物赋形,遇圆则圆,逢方则方,有时直如墨线,有时曲如盘龙。水能随冷随热,它夜结露珠,晨飘轻岚,晴炫祥瑞,阴泛雾霭;夏而为雨,冬而为雪,蒸腾成云,凝固成冰。水能随形就势,有时舒缓为溪,低吟浅唱;有时跌宕为瀑,虎啸龙吟;有时深邃为潭,韬光养晦;有时奔腾为江,浩浩荡荡;有时浩瀚为海,横无际涯。人类的繁衍和繁荣须臾不能离开水,但如果水不能相通相融,随遇而安,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水是刚柔并济的。水是温柔的,所以说柔情似水;水是灵动的,一个旅游区没有水的滋润,就干巴巴的没有韵味;水是亲民的,一个地区没有水的涵养,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水又是刚烈的,《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淮南子》中说“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在黄河壶口瀑布,我深刻领略到了水的至柔至刚:平稳坦荡的水面突然聚成一束,轰隆隆地向下面的岩石撞去,滚滚黄浪刹那间碎成堆堆白雪,河谷里水汽腾腾,河岸边青山寂寂,头顶蓝天悠悠……我必须承认,在那一瞬间除了水,我感受不到别的存在。对比《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载,现在瀑布壶口位置往上游退了一千多米,由此可见,水的柔弱只是表象,至刚至柔才是水最显明的特征。

上一篇: 漂亮枣红马
下一篇: 吾师在民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