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明天

作者: 樊俊利

一路辉煌一路凯歌。

胜利油田1987年至1996年连续10年原油产量保持3000万吨,1996年至2015年连续20年保持2700万吨以上。胜利人因“胜利”感到自豪和骄傲!

然而,世事变幻,前途难测,一直负重前行、高举“铁人火把”的胜利人,突遇茫茫迷雾,进入坎坷之路。2014年下半年到2020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石油开发进入史无前例的寒冬期,胜利油田危机四起,面临着又一场生存之战。

第一章 寒潮来袭,陷入“重围”

警报拉响

改革开放为东方巨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油需求量不断攀升,中国将被迫扩大原油进口,对外依赖度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60%,逐年升高到2019年的72%。2020年底,中国原油库存综合仅11.5亿桶,只能用100天。

能源危机,就是经济危机,就是国家危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源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当时代的列车进入2016年,我国石油产量却连续三年下滑,地宫拉响警报!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黑金子”,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油藏含水量高。在胜利油田,油井综合含水达76%,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胜利采油厂油井含水达96.8%。石油面临库存危机,井网、井筒、主阵地老化,东部老区分散、隐蔽,而且由于勘探开发技术不足,采收率低,产量下滑,由“高山头”到“山脚下”。2019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下滑到2341万吨,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保持年产量2300万吨,犹如泰山压顶,举步维艰。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个特大型油田的发展之路,似乎看到了尽头。胜利石油人寝食难安、心急如焚!

迷雾中闪现的曙光

近年来,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迅猛发展,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能源革命。2012年10月3日,日本宣布从地下1800米深处的页岩层中提取出页岩油。全世界页岩油储量约11万亿-13万亿吨,远远超过石油储量。

常规油气藏是先跑到裂缝,再储存在大孔隙砂岩之中的油气资源,而页岩油的开采是直接到生母岩里找油。这就好比一个是在院子里捡鸡蛋,一个是伸到母鸡肚子里掏鸡蛋。页岩好比一张千层饼,页岩油是层层夹在里面的黄油和糖粉,储集空间大多为微纳米级,与常规油气藏的储集空间相比就像黄豆和小米的区别。

柳暗花明又一村。

页岩油,在当今资源危机的重重迷雾中闪现的一缕曙光。

但找到地下仓库的钥匙、打开地宫之门,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破解“密码”。

最早找到“钥匙”的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在东部的页岩区块中开采出天然气。随着相关勘探设备的升级改造,80年代初,页岩油气资源开始迈向大规模商业开采时代。2011年以来,随着页岩油的开采,美国由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

大洋彼岸这些红通通、香喷喷的“果子”,着实让我们羡慕。

自1972年到2006年,在胜利油田常规油气勘探过程中,多口油井在页岩发育段见油气显示,截至2006年,在济阳坳陷45口井泥页岩发育段进行测试,其中30余口井初产达到工业油流标准,累计产油超过7万吨。

胜利地下有丰富的页岩油!

难,难,难在哪里

页岩油是胜利油田地下最后的“弹药”。找到了接替资源,就为大油田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

然而,胜利页岩油的鲜明特点,为勘探开发带来了诸多难题:“年龄”小、埋藏深,属于古今系沙河街组,深度大于3500米;成熟度相对较低,有利区Ro多在0.7%-0.9%之间,大于0.9%的面积较小;油质较稠,目前已发现的胜利页岩油以黑色为主,相对密度多在0.86-0.89g/cm3之间。同时,胜利页岩地层厚度大,富有基质的页岩连续厚度大都在300-400米以上,坡度深洼区超过千米;地层压力大,压力系数多在1.3以上;页岩地层天然裂缝较发育,具有初产较高、累产高等优势。

胜利地质科技工作者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捕捉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一粒种子播在心中的田野,开始发芽、拔节,在野草丛生、荆棘布满的野地,他们迈开了脚步……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一谈起页岩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张林晔,她被称为当之无愧的胜利页岩油“奠基者”。

这是胜利油田第一位女博士后。在北美页岩油开发取得成功的时候,她第一个看到了机遇,率先提出在胜利找页岩油的想法。于是,找油田领导,到北京四处奔波,寻求支持。那时,对于页岩油,许多人头脑中还是一块厚厚的“冰”,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认识。

“打页岩油?笑话!现在油田一年产几千万吨,有的是油哩。”

“打页岩油得浪费多少钱啊,有人就是拿国家财产不当回事!”

“页岩油技术是国际难题,就凭咱们能攻下来?哈哈,大白天说梦话哟!”

……

张林晔轻轻一笑,她想到了“铁人”王进喜,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豁出去的时候,还会在乎这些不足称道的唾沫星子?

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她以一位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对能源的敏感度,组织成立了工作小组,对胜利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誓要在野草丛生、荆棘遍布的荒原上蹚出一条新路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页岩油,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开始关注页岩油、研究页岩油。

这位令人敬重的女地质专家以自己的执着,点燃了胜利的又一个黎明。

油田果断做出决策:一边保油稳产,一边着手页岩油的勘探开发。

2008年,油田地质专家把页岩油的勘探列入第一个研究课题。

2010年,在罗69井、樊页1、利页1、牛页1等5个“碗底”分别取得1144米页岩岩心。

然而,得到的消息并不乐观:地质结构复杂、埋藏深、成熟度较低、温度高、油质较稠,世界罕见。

2011年,胜利油田请进美国贝克休斯公司帮助勘探页岩油。这是一家有着丰富钻井与地层评价、完井与生产经验的国际一流品牌公司,有着先进的水平井和压裂技术。

河口的渤南油区竖起了井架子,渤页平1、渤页平2和渤页平1-2井三口探井在世界先进的技术指导下开钻了。

高高的井架托起了胜利人的明天梦,轰隆隆的钻机唱起了石油之歌,一棵棵芦苇摇摆着身躯欢快地舞蹈……打井的那段日子,现场的胜利人心脏跳动得要蹦出来,仿佛黎明就在眼前,滚滚油流呼啸而出。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井打完了,起钻时井壁塌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井口瞬间被掩埋,毁于一旦。

厚重的乌云遮蔽了荒原的天空,也遮蔽了创业者心中的蓝天,一盆冷水浇向熊熊燃烧的火苗。

胜利油田不具备页岩油商业开发价值。

美国人耸耸肩、摇摇头,把手一摊,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在场的胜利人惊诧、沮丧,但又不甘心。怀胎九月的婴儿,还未面世,就被宣布死于腹中,哪个父母会接受嘛!

2012年,油田又把赫世石油天然气公司请进来,对博兴区块进行了评价,结果得到的还是胜利页岩油没有开采价值的结论。

第一轮战役宣告失败。

历史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61年前,国外专家曾做出华北无石油的定论,在经过一连串失败之后,最终华8井打碎了权威的“无油论”,建设了共和国第二个大油田;今日,美国专家又对胜利页岩油进行了彻底否定……

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的干打垒、地窝子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替代,啃菜窝窝头、喝羊屎蛋蛋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过去是靠着一身硬骨头拼命,时下却在科技上较劲,在电脑上攻“碉堡”。

然而,唯一不变的是胜利人心中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精气神和手中不灭的“火把”……

当头一棒并没把胜利人的信念打碎。

跌倒了,要再爬起来!

胜利人进行了认真反思,查找到了井壁坍塌的“症结”:一是地质认识不到位,井打得浅;二是工程技术不到位。

偏僻荒凉大荒原走出来的专家,为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技术,曾先后到大庆、大港、北美等国内外页岩油成功企业取经。

然而,最终却一无所获。

美国海相页岩油沉寂时间早,具有两三亿年的历史,成熟度高,储层脆性强,是熟透了的“果子”,采摘容易。胜利与美国的“战场”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家都是海相,也就是过去是一片大海;而胜利是陆相,是一片湖,而且地质构造独一无二,根本无经验可借鉴。

摆在眼前的是一张白纸,扛在肩上的是一座山。通过10多年的苦苦探索,他们深刻认识到:必须靠自己!

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硬仗哟!

第二章 突破瓶颈,拨云见日

“今朝石油工人还要吼,誓让地球抖九抖!”为国担当的担子必须挑起来,“油老二”的桂冠不能丢,石油精神的“火把”必须传承下去,胜利的旗帜不能倒下!

他们主动挑起国家能源安全的担子,一路奔波,赓续前行,在充满苦难与悲壮、光荣与梦想的上下求索中,展开了又一场艰苦卓绝、气势恢宏的“突破”之战。

冲破重重阻力,打到地宫去。高高的大山、一座座堡垒摆在面前,需要搬移、攻克。

再打一次集团化大会战

摸着石头过河,而没“石头”可摸,那就打开石油史记,触摸一下历史吧。

油田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开创石油之路的“筑路史”,同时是一部胜利的《孙子兵法》,有许多珍贵的经验可借鉴。

在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开辟新路, 伸到“母鸡肚里捞鸡蛋”,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而且是一场战争,一场攻坚战、信息战、科技战。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九楼会议室,赫然挂着“作战室”的牌子,由17个研究室组成了“最高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一块牌子不仅是名字的变化,更是理念和认识的变化、战略战术的变化。改变常规油开采“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管理模式,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壁垒,勘探与开发、地质与工程协同作战,实现一体化、集团化作战,专门组织成立了由勘探、开发、采油工程、物探、测井、录井、钻井等部门参加的200多人研发团队。

接着,从采油工程研究院、物探院、钻井院等科研单位,再到生产单位的地质所、工艺所,一夜之间迅即成立了“作战室”。

时代经历了一个甲子的轮回,黄河口大荒原又进入“战时”状态,第二轮“大战役”就要打响了!

地处油城核心地段的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外人看来颇为神秘,因为戒备严格,出入的大都是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据说,进入研究院的起码是硕士研究生,院内现在有国家院士9位,博士后70位,博士200位,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精英殿堂”。

把勘探开发研究院放在这个显赫的位置,体现着油田的定位:科技为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到了夜晚,这座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科技大楼内,一排排整齐的灯光闪烁,好像集合的星星,又好像大油田明亮的眸子。

科研人员们或伏在电脑前紧盯着一道道曲线,或在开会研究方案,或在实验室一丝不苟,目不转睛地啃着“硬骨头”……

“堡垒一天攻不下来,我们心上就像压着一座大山,晚上12点之前从没睡过,常常晚饭都忘记吃!”52岁的页岩油首席专家蒋龙一头苍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听人说,一年多工夫,他的头发全白了。

上一篇: 窗台上的鱼缸(组诗)
下一篇: 百炼成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