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扮演者(中篇小说)
作者: 鲍十奇怪的梦,或一点说明——
某日午睡,突然做起梦来。梦中有一个人死了。我断定我不认识这个人,然其面貌却又似曾相识。这是一个男人,年龄在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身材中等略高,稍胖。胖主要体现在脸上。下巴,两腮,都显得比较厚实,掩盖了原来的棱角。他穿戴整齐,一身深蓝色正装(颈上还打了一条藏蓝色带白斜纹的领带),足穿黑皮鞋、白袜子,仰面躺在一张大床上,脸色黯黄,泛着幽光,双眼微闭,似在睡觉。接着便见床头柜上有一个塑料药瓶,瓶口开着,瓶盖放于一边。
我在梦里惊讶了一下,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
接着又自己告诉自己:哦,这个人服药自杀了。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我仍然在自问……
在梦里,我似乎思考了好久,后来才突然想起来,这是一个演员,我看过他演的电影和电视剧(可能还有话剧)。你瞧,难怪会似曾相识!我对自己说,他不是很牛×的吗?很有名气,也很有钱,名字和照片经常出现在全国大小报纸的娱乐及文化版,前一阵儿还报道他最近又买了一套豪宅,有几百平方米。而且,他一直被称为演员中的思想者,说他善于发掘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塑造的角色都很成功,被业界和媒体冠以演技派演员的称号,所演的角色都生动、独特、鲜明。尽管我平时较少看电影,电视剧看的也不多,但对他演过的几个人物还是有很深的印象。
后来我醒了,方知这是一个梦。当时,并没太往心里去,也就是说,根本就没在意。无精打采地吸了一支烟,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想:我怎么会梦见这样一个素无交集的人呢?奇怪哦!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晚上要请兄弟姐妹们喝酒,在广州酒家,参加者谁谁。接完这个电话,我就基本上把梦里的事情忘掉了。
不过,令人震惊的是,就在第二天,一上班,我就在刚刚送到的本地报纸的娱乐版上看到了一则消息,标题赫然写着:
《影视演员孟千夫昨日在寓所服安眠药自杀》
我吓得浑身一激灵,即刻觉得一股冷气直冲头顶。
我感到奇怪,并且恐怖,这会儿,全身上下都冷飕飕的。我问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百思不得其解。这确实非常奇怪,不是吗?当然,做梦本身倒没什么,人人都会做梦。可是这个梦居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尤其要指出的是,这还是一个跟我完全彻底、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不仅没有见过面,连电话都没有打过,连信件(包括邮件)都没有通过。我实在想不出梦与现实之间、以及我跟孟千夫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对,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我这样安慰自己。
然而,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又发生了另一件蹊跷的事:我居然收到了这个人(即孟千夫)寄给我的一封挂号邮件。那是一个大号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一个像书本样的东西。
这就不仅让人感到奇怪,而是让人感到震惊了。
挂号信寄到了我当年工作的单位。按我平时的习惯,我没有直接拆开信封,而是首先瞄了瞄信封上的信息(看了一下寄信人的地址、邮编等)。我立刻就发现,这封邮件没写寄信地址。在寄信人地址的位置上,写着“地址内详”四个字,以及一个邮政编码——从前两个数字看,这封邮件来自京城。
我一时有点儿犯嘀咕。
在那短短的时间里,我迅速想到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他(她)为啥不在信封上写下自己的地址?或果如所言,地址内详?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内详”,那又为何?是不想写还是不便写?第二,现在人们都习惯用快递的方式邮寄物品,他(她)为啥还用这种老派的做法?是因为没有我的手机号码吗?还是有其他缘故?或者就是他(她)喜欢这样做?第三,从他(她)知道我当时单位的地址这一点来看,此人对我一定是有所了解的,或许还知道我是做什么工作的,只是很久没有联系了……
那么,他或者她,会是谁呢?
因为以上缘故,我当时还犹豫了一下:这封邮件要不要拆?
当然,我最终还是拆开了这封邮件(人人都有好奇心,我自然也不例外)——否则就没有这个故事了。
待我把信封拆开,发现里面装着一个棕色的塑料封皮的笔记本,很厚,16开大小(一本杂志那么大)。
望着这个普通又不普通的笔记本的棕色封面,我的感觉更复杂了。
一是我愈发地觉得神秘,想:谁会寄我这样一个笔记本?里面写了些什么东西?是文稿?是日记?或是其他什么我想不出来的东西?他(她)为什么偏偏要寄给我?这是一个什么人?他(她)又是怎样知道我单位的地址的?
继而,心里又生出了一点儿隐隐的恐惧,担心会不会把自己牵扯到什么不好的事情(诈骗、传销组织、走私、骗贷、非法集资、造假、贩毒、吸毒、色情服务,等等)里面去?因此危及到我(包括家人)的名声甚至人身安全?
犹豫了至少几分钟,我最终将心一横,轻轻地、轻轻地翻开了笔记本的封面。
在扉页上,我首先看到了5个字:
扮演者手记
字是竖着写的,就是从上到下,居于整页纸的中间,貌似写得很用力,字也写得很工整,每个字都比较大,字与字之间小有间隔。
下边,具体说是在右下脚的位置,横着写了一个人名:
孟千夫
与上面那5个字相比,这几个字就显得潦草了,龙飞凤舞的,当然也很熟练,仿佛一宗花式签名,甚至很难辨认。
接着,我又看见一张写了字的便笺,用一枚回形针夹在封面的背后,白纸黑字,感觉纸还很新,想必是最近写的,字迹相当工整,不过既无抬头,也无落款。联想起我做的那个梦,我小心地取下回形针,狐疑着将便笺拈了起来……
上面写道:
近几年,有人开始在各种媒体上说我是表演艺术家。我感觉我承受不起。我仅仅是一个扮演者!对,我只是一个扮演者!我一直就是这样定义自己的。我不是在这儿瞎谦虚,这才是我的真实写照。
再说一遍:我是一个扮演者!
自入行以来,我曾先后扮演过帝王将相、古代的灾民和饥民、起义军战士、民国政府的军官和士兵、大资本家、乡绅地主、普通百姓、革命部队的指战员、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高官和普通干部、公安干警、右派、贪污腐败分子、黑社会成员、个体户、新富豪、企业家、教师(含乡村教师)、厨师、小偷、杀人凶手、打工者、保安、司机、下岗工人、作家、记者、编辑、文学评论家、毒贩子、强奸犯、嫖客、慈善家、社会闲散人员……总之各色人等。把我扮演过的角色串连起来,差不多就是一部五花八门的中国历史(这样说可能不太准确,所以我说“差不多”)。
这个本子是我多年演艺生涯的记录,所有文字都是本人亲写。内容包括角色分析,角色设计,与角色相关的故事、时代背景等,还有一些我个人在拍片期间发生的故事,包括情感故事。
一位我所信赖的朋友向我推荐了您。首先,我认可您的人格(听说贵圈也有很多唯利是图、思想贫乏、人格矮化、蝇营狗苟、精神下作的垃圾人——这样说应不为过)。现在,我把这个本子寄给您,如收到,可任意使用,研究也好,考证也罢,公之于众也没关系,总之只要您认为有益(对社会有益,对艺术有益,对更多人有益),就都可以做。这是我特别给予您的授权。
这段话,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就是说,我感觉非常非常的好奇,而且产生一点儿小小的兴奋,继而又有一丝怀疑。但是,若果真如他所说,这个笔记本岂不是很有价值?会有史料般的价值,也会有研究价值,会让人们看到——起码可以部分地看到——中国上下五千年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哪些小事,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哪些丑事,哪些奇怪的事,哪些好玩的事,哪些痛苦的事,哪些高尚的事,哪些卑劣的事,哪些荒唐、荒诞的事,哪些不可思议的事,哪些伤天害理的事,哪些遭人痛骂的事,哪些大言不惭欺世盗名的事,哪些执迷不悟的事……
另外,或许还可以从这里窥探到一个电影明星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个人生活(或者说私生活)。我这样暗暗地想。当然,我知道我的想法有点儿低级趣味,也说不出口,可我确实这样想了。
那以后,我花了几天的时间,仔细读了笔记本里的所有文字,一边读,一边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也萌生了很多的想法。首先我要说,作为演员的孟千夫,果然很不一般呢。在做演员这一行上,他无疑是个有心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思考、有想法、有追求的人。他确实花费了很多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琢磨和分析他所扮演的角色。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把他所扮演的人物演绎得那么贴切、那么生动、那么的像模像样吧?才会受到业界和观众广泛的欢迎和认可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厚厚的笔记中,他参演过的影片皆有记录。哪怕他只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一个配角,有的只有几句台词,有的干脆就是“路人甲”——我一边读这些笔记,一边也等于跟随他重温了一遍当年那些轰动一时的电影(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已经算是老片子了)。不过说实话,有些片子我当年并没有看过,我仅仅看过其中在当时反响较大、口碑也较好的三、五部而已。当然,这已经足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重温的过程,亦生发出颇多的感慨。
顺便说一下:大概由于他(即孟千夫)在记这些笔记时,心情和环境等均有所不同的缘故,他的字迹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时而很工整,时而很潦草,还有一些不完整之处,有不完整的句子,也有不完整的段落,有一些则明显没有写完。考虑到其中所包涵的可供借鉴的价值及启示性的意义,我决定选择部分内容,予以发表。并且,为维持原貌,除明显的错别字外,均不予改动。
我的处女作。虽然只扮演了一个配角,我还是很高兴——
1983年3月27日
之所以标明这个日期,说明这一天对我很重要(确实很重要)。
今天,有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打到了学院收发室。收发室的人后来说,他们通过广播“呼”了我,可我没有听到。幸好他们留下了对方的电话号码,并且写在了挂在收发室外面的小黑板上(这是学院规矩,其实不存在幸好不幸好)。我大概有所预感吧,所以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回去了。
接电话的是个女人,嗓音柔柔的,又很清脆,很好听。她说,这里是“×影”(编者注:某电影制片厂的简称),你有什么事?我说我是某某学院的某某某,你们有人用这个号码给我打过电话。她哦了一声,然后告诉我,电话就是她打的。他们正在筹拍一部新电影,想让我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还说他们曾经来学院看过我们的小品作业,觉得我跟人物的年龄、气质都很合,问我愿不愿意。我马上就回答愿意、愿意,哪能不愿意呢?她说那你明天过来一下吧,跟导演见见面,顺便把剧本拿回去看一看。
我高兴得好像心都不跳了。
如果事情顺利,这将是我第一次登上大银幕。
同时,我也是我们表演系这一届新生中第一个登上大银幕的人(本人于1980年光荣入学)。
说句心里话,自从入学以来,包括在没入学之前,我就在梦寐以求这一天。说起来,我可是自小就喜欢看电影的,自小就对电影里面的“人和事情”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觉得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非常美(甚至不能用一个“美”字来形容),因此非常迷人(非常非常迷人),每当看过一个电影,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沉浸其中,而且自小就对电影演员们又羡慕又崇拜,觉得他们好神奇,好厉害。考入学院后又看了更多的电影(我们有观摩课),也看到了更多的明星:马丁·白兰度、葛利高里·派克、高仓健、赵丹、鲍方、于洋、孙道临、王心刚,一个个都那么潇洒、帅气,不同凡响。
我真的是梦寐以求啊!
接昨天
今天我去×影厂拿剧本,同时见到了导演。导演四十多岁,名字我以前就知道的,只是没有见过面,我也没看过他执导的电影。见面是在导演的工作室,面积挺大的,感觉很空旷,有一张长沙发,还有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写字台上有一部电话,除此好像再没什么东西了(当然,我也没有仔细看)。导演没跟我说上几句话,也没让我坐,倒是跟我轻轻地握了下手。这期间,导演一直在那儿打电话,时而哇啦哇啦,时而嘀嘀咕咕,半个屁股搭在写字台上,很“嚣张”的样子。后来,在前一个电话和后一个电话的空当儿,他才腾出时间跟我说了三句话,一句是“厂领导对这个本子评价很高……”第二句是“抓剧本一定要看准大形势……”第三句是“你回去先瞭瞭剧本吧,有事儿我让剧务跟你联系……”老实说,我对他说的第二句话很不感冒,由此可以看出此人的艺术素养,一听就是个投机取巧没头脑的(不得不说,这样的导演不少)。
好了,不说这些没用的了,因为说了也没用嘛。
不管怎么说,是他给了我这次机会,我还是要真心地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