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纯洁不容玷污
作者: 吴阳煜
2023 年12 月10 日,丧讯传出,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医生逝世,享年95 岁。许多熟知高耀洁对人类公共卫生事业贡献的人们哀叹:那颗光耀长空的行星隐去了。
这并非是一句纯具象征意义的感言。2007 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在千禧年发现的第38980 号小行星,命名为“高耀洁”,又一颗围绕太阳运行的岩石天体,被铭刻上了人类名字。
一直以来,对于小行星命名,大家公认其具有唯一性、严肃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这在国际社会上,是一项体现普适意义的崇高荣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近年的网上购物平台,出现了关于行星命名的购买服务—买家只需要花费数百元至上千元人民币,就能为普通人购得一颗星星的命名权,价格越高,所配套销售的相框与证书也就更加精美。但是,这样的星星命名权购买服务,陆续被媒体披露称,并不具备权威机构的认可,甚至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说法表示,要花钱买的星星,都不是“好星星”:“所有能在市场上买到的星星命名权,仅仅是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商业行为。”在这样仅仅为了好玩和满足虚荣心的商业“闹剧”背后,我们必须厘清的一件事实是,小行星的命名权,仍独属于发现者或发现机构—两者都不能把命名的权利出售给第三方,使其变为牟利行为。
宇宙中行星天体的年龄,一般都以“亿岁”来作为计量单位,这和一位自然人的极限寿命相比,当然并不在一个维度上。以短暂生命的有知去求索永恒存在的未知,从这个意义来看,将一颗在太空中已然自在运行无数年的行星,和一位地球人类长久联系起来,背后需要花费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努力,命名仪式凝结着相关领域人员的心血和执念,绝对不允许变质为随意儿戏的行径。
事实上,对于小行星命名,国际天文联合会曾公布过相当具体的要求,如对于政治或军事人物,必须在去世100 年之后才能被命名,但如果是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无论去世多久都不能命名;又如不允许为宠物命名,不允许取名为商业性质的名字;还如规定,发现者不能以自己的名字为小行星命名等。
我们理应感到庆幸和欣慰,这样严格且繁复的命名规则,最大程度保证了星空的纯洁性和神圣性—这是专属于这群地球高等智慧生物的执着和仪式感,愿每一个个体抬头遥望群星的时候,激荡在内心的,只有对于浩瀚天地的敬畏,和对伟大先驱同胞的崇敬。
本期《看世界》科技栏目有文章谈到,在人类通过肉眼或简易观测工具就能望见的近地轨道上,各国或商业体发射卫星的申请与计划,日渐处于井喷式爆发的阶段。随着近地卫星轨道变得愈发“拥挤”,仰望星空之时,人造卫星猛增,“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奇景更难觅见,但那些与人类进步事业联结起来的小行星们,无论闪耀与否,仍将默默运行在无垠的星际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