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咖啡到Tinder,美国人的约会哲学
作者: 北塔凡凡从上海搬到美国西雅图。1个月前,她刚和男朋友分手,她想着与其每天以泪洗面,不如在美国多认识一些人。于是她开始使用交友软件,并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Coffee Date”(咖啡约会)。
不同于华人社会一般会约吃晚餐或午餐,美国人比较喜欢先进行轻松的咖啡约会。因为一杯咖啡大概10美金,即使男生请客,也不过20美金,这是美国人最喜欢的约会方式—便宜、时间短、机会成本低。
但是晚餐就不一样了,西雅图任何一间餐厅税后加小费就是60-80美金,如果有点甜品和饮料,那就是额外的50美金。凡凡的朋友说:“美国人一般不爱做这种事,他们太频繁约会了,总这样容易破产。”

Date,美式约会
在华人社会,如果你说A和B出去约会了,那么90%的情况,他们不是已经在一起了,就是在即将交往的路上。但在美国,约会则是一个更轻松、更自由的词汇。
比如两个人刚刚认识,男生约女生一起去喝杯咖啡,这算是一个约会;女生约男生陪他出去逛街、买书,这也算是一个约会。在美国,约会文化融合了自由、探索和个性化等一系列多样的元素。这里,约会不仅仅是寻找伴侣的途径,更是一种自我发现和社交互动的方式。
在美国的约会场景中,“自由”是核心词汇,年轻人常常在没有固定框架的情况下发展他们的关系。不同于中国的相亲或单线型交友方式,美国的约会更加自由,所以大家往往会同时约好几个人,正因如此,即使美国人自己也会对英语里不同的感情阶段感到迷茫。
一般典型的美国社会从认识到交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最开始就是约会阶段(Dating)。这是探索的开始,一般人都会同时见数个人,就算一周见7个人也是有可能的。双方可能在咖啡馆见面,谈论电影、音乐或是共同的爱好。这个阶段更多是互相了解,看看对方是否能激起彼此更深的兴趣,这种阶段最常见的就是咖啡约会。
接下来就是频繁见面的阶段,英文叫“Seeing Someone”。也会有人觉得seeing someone就是交往了,但实际上这个阶段因为不是“一对一”,我认为更接近于中文的“暧昧阶段”。这个阶段是更深入了解彼此的阶段,此时大多数美国人才会开始晚餐约会,因为晚餐的时间比较长,两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而女生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借此观察两人的消费观念是不是一致,比如选择的餐厅、付小费的金额、最后的晚餐是不是要AA。
有女生分享美国约会的“至暗时刻”。吃完饭男生买完单,各自回到家之后男生传讯息给女生问,是不是可以AA刚刚的账单。多数情况下,这种大概率就没有下一次见面了,毕竟当面AA大家还都可以接受,回家后再AA,用女生的话说就是:“你不但要赚男生的面子,还要赚我那份信用卡的回馈点数。”
不仅女生,男生自然也会在这个阶段遇到荒唐事。迪迪是一个典型的西北男生,带着西北汉子的豪爽,一般晚餐约会都会主动买单。那次他遇到了一个女生说想要吃海鲜,这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了餐厅,女生上来就毫不客气地点了一整只龙虾,那顿饭花了大概200美金。回家后还被女生发信息问:“你是不是只是想随便找人玩玩?你就是对感情不认真。”迪迪很受伤,觉得自己才认识对方没多久,感觉自己是在花钱花时间买骂。
当然,暧昧阶段大家一般会多线进行,如果这个阶段进展顺利,其中一方就会问另一方,是否要进入“一对一关系”。这算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双方都认为对方可能就是那个“特别的人”。此时,他们会停止见新的约会对象,决定只和对方约会,这时候双方开始更多地考虑对方在彼此的未来中扮演的角色。
最后,才是正式交往阶段,叫作“In a Relationship”。这个阶段意味着双方公开承认并定义他们的关系为稳定的恋爱关系,这也被称做一段“Serious Relationship”(认真的感情)—与之相对的,是“Casual Dating”(休闲约会)。

美国的约会更加自由,所以大家往往会同时约好几个人。
微妙的边界:咱们到底啥关系?
实际上,美国约会市场中的状态还远不止这几种,近几年流行的“Situationship”和“Friends with Benefits”(FWB)更增加了美国约会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Situationship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标签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常出现在年轻人的字典中。它描述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定义的关系状态—两人在一起时如同情侣,却又没有明确的承诺或标签。这种关系可能充满了情感深度,但却故意保持一定的模糊性,避免给对方或自己带来太多的期望和压力。
Situationship通常是关于享受当下,而不过多关注未来。对于那些想要保持某种自由度,同时又享受亲密陪伴的人来说,Situationship提供了一种更为流动和开放的关系方式。
“Friends with Benefits”则是指两个人在保持朋友关系的同时,发展了性关系。在中文中,FWB被转译为一个更接地气的词—“炮友”。这种关系的核心在于双方都明白他们首先是朋友,性关系只是友谊的一个额外方面。对于那些寻求性的满足,但又不想陷入复杂情感的人来说,FWB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小E曾在一款号称帮人寻找认真关系的交友软件上配对到了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Jimmy,结果人家上来第一句话就问“我在找FWB,你可以吗?”抱着好奇的心情小E继续问他,找FWB不是有“专门的”的交友软件,为什么要来这边找啊?对方说他喜欢亚洲女生,“专门的”约会软件上没什么亚洲女生。小E一整个傻眼,原来还带着“yellow fever”(专指欧美社会中喜欢和亚洲人约会的人)啊!
美国的约会市场有非常多种状态,这些状态的出现有很多种原因,而“Commitment Issue”(承诺问题)普遍是这些微妙恋爱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这种情况尤为常见,来美国读研究生的吴艺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近几年流行的“Situationship”和“Friends with Benefits”(FWB)更增加了美国约会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吴艺是大学毕业才来美国的,也是在交友软件上认识了同校的美国同学。两人在最开始是朝着要谈一段“认真的感情”而开始接触的,然而在经过了“一对一”阶段之后,男生突然提出自己有承诺问题,并且表示两人无法再继续下去。吴艺痛哭了一个晚上,一边骂那个男生是渣男,一边觉得这理由简直不可理喻。
但是在和美国朋友聊完之后,她惊奇地发现,尽管美国人对这个人的行为表示不齿,但却又表示,这是一个蛮常见的问题,真的有这个问题也不足为奇。
交友软件上的亲密关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看趋势,自然要看约会软件。从Tinder到Bumble,再到Hinge,这些名字在人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它们不仅是应用程序的名称,更是一种新的社交文化的象征。这些平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宽了人们寻找伴侣的视野,将曾被视为私密的恋爱寻觅推向了更开放、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些应用上,一个简单的“划右”动作就可能开启一段新的关系。这种轻松、低压的交往方式吸引着无数寻求爱情的年轻人。然而,这样的便捷也带来了挑战:表面化的交流和短暂的关系成为不少人的困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不一样的约会软件去帮助另外一群人来解决不同的需求。Coffee Meets Bagel(CMB)就是一个概念完全不同的约会软件,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一种跨文化的融合:美国的自由恋爱观念和亚洲对于恋爱关系深度的追求。
CMB是由3个厌倦了休闲约会的美国亚裔女性建立的,理念在于帮助人们找到认真交往的另一半。其实在这个交友软件上,如果你说你的目标不是一段认真的感情,大概率对方会直接拉黑你,让你换一个交友软件。也因此,这是美国华人使用最多的交友软件之一。
其他的也有“两颗红豆”之类的专门帮助华人媒合的交友软件。针对华人移民的需求,交友软件上可以填写自己是否有绿卡,是否愿意为了另一半换城市等信息,而对应的对方也可以针对这些条件进行过滤。这种列需求式的相亲交友软件,可以说是世纪佳缘的海外版了。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爱情的语言和表达正在发生着细微的转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约会文化,如美国的在线约会热潮和亚洲的传统结合现代的交往方式,正在相互影响和学习。
特约编辑姜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