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能加多少奇怪的东西?

作者: 陶恺

一杯咖啡,能加多少奇怪的东西?0

即便你不是关注咖啡市场更迭的老饕,今年9月瑞幸咖啡的“酱香拿铁”也一定攻陷过你的朋友圈。

如今,国内咖啡越来越卷,花样也越来越多,除了往咖啡里加新配方的玩法,还有各种周边营销。比如12月中旬连锁咖啡品牌Manner借势营销杭州马拉松,M Stand,也推出圣诞主题的宠物围巾等等,都在营销“为了周边买咖啡”的浪潮。

比起国外,中国对咖啡的消费习惯起步较晚,但增长迅猛:2006年到2018年的12年间,咖啡消费量翻了五番,每年15%—20%的增长速度远超全球2%的咖啡消费平均增速。呼应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咖啡店也遍地开花:根据World Coffee Portal的统计,目前,中国有近5万家连锁品牌咖啡店,属全球最多;近一年,连锁品牌咖啡店数量增幅为58%,仅我们熟知的瑞幸、库迪就净增超1.1万家。

一杯咖啡,能加多少奇怪的东西?1
瑞幸咖啡联名茅台的“ 酱香拿铁”

按照预期,2025年,中国将成为万亿级别的咖啡消费超级大国。庞大的市场推簇着咖啡商家不断“卷生卷死”,从口味到周边,从概念到环境……想在这片“咖啡新土地”上立足,不得不如同八仙过海那样各出法宝。

在国外,在那些咖啡文化更早形成、更早成熟的地方,在市场份额平稳增幅的情况下,国外咖啡也这样“卷”吗?它们又在卷什么?

在咖啡里“加点什么”

茅台酒经典的红白配色出现在咖啡杯套上,清醒的咖啡与微醺的白酒在同一杯饮料中相逢,昂贵的茅台与常年打价格战的瑞幸,矛盾又和谐的碰撞。今年9月瑞幸咖啡联名茅台的“酱香拿铁”,一经推出,热度迅速攀升。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喝完酱香拿铁能开车吗”等热门话题的累计阅读量近10亿次。而在瑞幸次日发布的数据统计中,“酱香拿铁”首日销售量突破542万杯、销售额突破1亿元—从舆论场的热闹到实实在在的销售额,独出心裁的口味与联名让瑞幸“名利双收”。

在咖啡口味上绞尽脑汁地“卷”,争取获得更多路人侧目、好奇者尝鲜,进而占据市场,“在咖啡里加点什么”,瑞幸不是第一次—2022年4月,瑞幸与主打椰汁产品的椰树集团联名,在咖啡中“加点椰汁”的“椰云拿铁”一经上线,便获得了单店销售超130杯、总销量66万杯的成绩。

事实上,将黑咖啡看作基底,添加各式风味吸引眼球、抢占份额,也并非国内咖啡市场的原创。早在70多年前,越南的鸡蛋咖啡便以奇特的风味在当地风靡,并最终形成了越南独特的咖啡文化。

一杯咖啡,能加多少奇怪的东西?2
越南鸡蛋咖啡

将黑咖啡看作基底,添加各式风味吸引眼球、抢占份额,也并非国内咖啡市场的原创。

鸡蛋咖啡的制作方式非常简单:将生鸡蛋蛋黄与牛奶、糖、炼乳等混合搅拌,形成绵密的“鸡蛋奶盖”淋在黑咖啡上。鸡蛋咖啡最初定位为“贫民咖啡”,彼时战乱,牛奶珍贵而稀少,寻常的咖啡饮品如拿铁、卡布奇诺等均需要大量牛奶作为辅料。蛋黄的加入,既可以在少牛奶的情况下,也能拥有绵密泡沫,又为原本单调的黑咖啡增加了全新的风味。此后,鸡蛋咖啡又不断迭代,甚至可以加入薄荷、姜蒜、醋等调味品,成为当地早餐桌上的主角,也不断吸引着诸多想要尝试咖啡新口味的观光客。

与鸡蛋咖啡的兴起类似,新加坡的牛油咖啡最初也源于贫瘠—平价的咖啡豆较为劣质,研磨后获得的黑咖啡风味不佳,难以下咽,加入两勺牛油,既可以弥补劣质咖啡豆油脂不足的短板,还提供了更香浓的风味。

随着全球咖啡市场的进阶,拯救劣质咖啡豆的牛油咖啡在新加坡逐渐难寻。不过最近,一款“防弹咖啡”在美国硅谷横空出世,俘获一众咖啡爱好者的心—而它的制作方式,是在黑咖啡中加入两勺黄油。

时隔多年、换汤不换药的牛油咖啡在美国的“复活”大概可以说明,在咖啡里加点什么,始终是创造新鲜感、获取市场份额百试百灵的法宝。

滋味不够,氛围来凑

如果在咖饮的风味上穷尽了创意,如果舌尖上的滋味无法再开拓出惊喜,那么饮用咖啡时的“周边”—比如容器和氛围,又拓展出足够的机会,供各式咖啡店不断钻研出新,满足消费者的眼睛。

盛装咖啡的杯子不再只停留在“漂亮容器”的概念上。几年前,品牌连锁咖啡店M Stand以一款“可以吃杯子”的燕麦拿铁俘获了中国市场一众消费者的心,一度成了各地咖啡消费的网红产品,风头无两。

喝完了咖啡,还能吃掉“杯子”的容器创意在全球咖啡饮品中并不鲜见。在美国加州流行的甜筒咖啡:在普通冰淇淋甜筒的内壁涂满三层巧克力糖浆增加硬度,再在这特制的甜筒中装上各种类型的经典咖啡。无论是纯粹的黑咖啡还是拿铁、焦糖玛奇朵,盛装在这样的甜筒中,既拥有了巧克力味道的加持,又像极了一份精致小巧的“咖啡零食”,比起满大街的纸杯塑料杯有趣了许多。而在南非,甜筒咖啡又穿上了更漂亮的外衣—甜筒变成更易容纳“创作”的华夫饼质地,内壁除了涂满巧克力糖浆,还点缀许多五颜六色的糖豆。华夫饼、巧克力、糖豆与咖啡,形成了极富层次的食用感受。

如果在杯子上的创新太过静态,以墨西哥的火焰瀑布咖啡为代表的“喝咖啡送表演”则在搞气氛上卷出了新高度。

一杯咖啡,能加多少奇怪的东西?3
巴黎最早的咖啡馆,普洛克普咖啡馆

巴尔扎克曾这样描述咖啡馆的意义:“咖啡馆露台就是民众的议会。”

火焰表演应用在餐饮中,一般都和酒有直接关联。火焰瀑布咖啡的“真身”是一款名叫卡拉吉洛的咖啡鸡尾酒,火焰表演的环节主要集中在酒的部分:点燃朗姆酒,将泛着蓝色火焰的酒液反复在两只容器中交换倾倒,像瀑布一样流入玻璃杯中,趁火焰未熄放入肉桂粉,宛如烟花在火焰中绽放。待火光熄灭,杯中再倒入咖啡利口酒、浓缩咖啡、奶油等物,完成整个制作过程。

燃烧后的朗姆酒口味醇厚,咖啡、奶油和肉桂香在口中交织,与夺人眼球的火焰表演一起浓缩成独特的咖啡记忆。

无法复制的部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能够在咖啡里“加点什么”的食材选项也就那么多,能够围绕着小小咖啡杯做的材质、氛围文章本就寥寥,而这些“软件”上的创新又极容易被各家咖啡经营者复制,成为一簇簇有时效的噱头,热闹之后,鲜少令人回味。

如何长久地抓住消费者的心?更多的咖啡馆开始在口味、容器、周边的“卷生卷死”中思考,哪些是咖啡消费者真正愿意买单的商品?哪些是竞争者无法复制的部分?

在咖啡文化悠久的法国,巴尔扎克曾这样描述咖啡馆的意义:“咖啡馆露台就是民众的议会。”诸多政治、文化思潮诞生的起点皆是咖啡馆,在塞纳河左岸拉丁区的普洛克普咖啡馆是巴黎最早的咖啡馆,见证了伏尔泰、狄德罗、雨果等人写作那些震撼人心、改变历史进程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包括普洛克普在内的咖啡馆们是巴黎之所以为今日巴黎的原因。

为什么是这几家咖啡馆?为什么它们会给人“坐在这里喝一杯咖啡,头脑都会更活跃”的感觉?为什么它们可以持续吸引人?

环境成了首先被考虑的部分。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虽然咖啡口味万变不离其宗,但环境的差异很难短时间效仿,由此也成了各家咖啡施展创意、招揽生意的新舞台。

在日本东京涩谷区,山羊咖啡馆成了周边咖啡馆中的冠军。这里养了两只山羊,供人们在品尝咖啡之余观赏。比起常见的猫咖狗咖,山羊咖啡馆足够独特,而若听听常客们经年累月光顾的理由,“如果你像我一样住在大城市,远离动物,极少有时间贴近它们,山羊咖啡馆能让我不出远门也可以亲近大自然”,便更能理解它选址开在热闹市区的巧妙之处。

一杯咖啡,能加多少奇怪的东西?4
日本东京,山羊咖啡馆里养的两只山羊

而在印度孟买的一家纸板咖啡馆,除了提供舒适的公共空间之外,还是一个生态化设计实验:咖啡馆中所有的家具、装置均由100%可回收的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店主希望客人在享受咖啡和“纸板家具”之余,能有更多关于环保的“纸板之外的思考”—从容纳百态的公共空间到有所表达、言说理念的共述空间,咖啡馆的环境语言玩法更多、意蕴更深。

无论是在迅猛的中国市场还是在温吞的国际市场,咖啡作为一种“世界饮料”,最有趣的或许不是那些奇特的新颖部分,而是它如何在异域文化里落地生根。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视角观察类似瑞幸“酱香拿铁”的市场成功,便不难发觉:同样加入酒,甚至更有“花活”的火焰瀑布咖啡,或许并不能过多引起大部分中国人的兴趣,但“加了茅台的咖啡”不同,那句“18岁的第一口茅台,80岁的第一口咖啡”,广告词切中的,不是如何有创意的咖啡,而是坊间无法割舍的茅台情结。

生长着、竞争着的咖啡文化,在“卷”的,或许不是咖啡,而是当地文化中始终在意的部分。

责任编辑何任远 [email protecte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