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王正坤 秦宇 胡冬梅 陈丽娟 盛作林 李鑫

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研究0

摘 要:河西走廊旅游资源丰富,促进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对河西走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助力河西走廊红色文旅产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侧是祁连山,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被称为河西走廊。行政区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和酒泉,总面积为27.6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60.3%。这里聚居着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哈萨克族、满族等近50个民族,其中裕固族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留下了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等大量的历史文物,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集雪山、草地、大漠、丹霞、湿地为一体的独特自然风光,丹霞地貌闻名世界,是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河西走廊是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要地方,也是西路军文化的发源地,这是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根本条件。一条河西走廊,浓缩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精华,彰显了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截至目前,河西走廊拥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42个,旅游收入稳步增长。[1]河西走廊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必须把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作为一个抓手,大力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向着全域旅游的方向迈进,使之成为促进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

一、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根本条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河西走廊的活动,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甘肃共产党员张一悟1924年来到武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张一悟在武威主持召开孙中山追悼会,发表《中国时局问题》的讲演,号召广大青年继承孙中山遗志,关心时政,振兴中华。他在武威“播下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火种”,武威红色文化由此萌芽。张雅韶、吴应祺是张掖历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就从苏联来到张掖,在张掖大地播撒革命火种。1936年底至1937年初,红军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在与敌作战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山永根据地和甘州中心县委等地方政权,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迹和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河西走廊作为联通新疆和苏联的重要通道,为大批抗日物资的运送做出了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河西走廊很快得到了解放,并成为解放军进军新疆的大后方,为新疆和平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河西走廊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战争历史和新中国第一座油田——玉门油田的发展史。西路军红色文化资源主要由遗址遗迹、纪念场馆、烈士陵园、塔、碑等构成。战役遗址有临泽县倪家营子战役遗址、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安西战役遗址;纪念场馆有凉州四十里铺战役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临泽县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张掖红西路军革命烈士纪念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西路军烈士陵园有古浪县西路军烈士陵园、高台红西路军烈士陵园、临泽红西路军烈士陵园;会议遗址有肃南“石窝会议”遗址;红西路军纪念塔有肃南红西路军纪念塔、瓜州县红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纪念碑有石窝会议纪念碑。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景点分布和框架。

河西走廊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其独特性的一面,这是由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的独特历史造就的。红军西路军历史的独特性就在其悲壮性,这一点和延安、瑞金等地是不同的。红军西路军在甘肃境内活动了大约半年时间,征程极为悲壮,在河西走廊尤为惨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红军西路军展现出的一心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造就了西路军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多年来,西路军文化代代相传,已成为河西人民不断奋进、建设美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养料。

(二)丰富的景观资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条件

河西走廊南面是祁连山,平均海拔1500米,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有独特的戈壁荒漠绿洲景观,境内冰川、雪山、大漠、戈壁、湿地、草地、雅丹、丹霞等各种地貌相映成趣,景色优美。河西走廊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常被人们称为“地理走廊”“历史走廊”“文化艺术走廊”。河西走廊五个地市也各具特色,旅游之都武威、世界艺术殿堂敦煌、历史文化名城张掖、飞天之都酒泉、戈壁钢城嘉峪关,这些都为河西走廊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景观基础。

(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造就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以敦煌莫高窟、东千佛洞石窟、榆林窟、马蹄寺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文殊山石窟等为代表的石窟文化;张掖大佛寺、西来寺、圆通寺塔、圣容寺塔、武威白塔寺、武威文庙等寺庙塔林;嘉峪关、张掖鼓楼、永昌钟鼓楼、酒泉鼓楼、张掖会馆、民勤瑞安堡等古建筑;玉门关、长城烽燧、骆驼城、锁阳城、黑水国、悬泉置、火烧沟、破城子、八卦营城、张掖许三湾等关城遗迹;雷台汉墓、果园-新城墓群等古墓群遗址;等。

河西走廊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民间文学。河西走廊的民间文学多种多样,著名的有武威市天祝土族的《格萨尔》,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分布于武威、张掖和酒泉的河西宝卷等。二是民间音乐。主要有肃南裕固族民歌、天祝藏族华锐民歌、民勤唢呐艺术、永昌曲子、甘州小调等。三是民间舞蹈。主要有攻鼓子舞、甘地蹦子、酒泉“福禄车”、天祝土族安召、永昌节子舞等。四是传统戏剧和曲艺。主要有敦煌曲子戏、永登皮影戏、邵家班子木偶戏、凉州半台戏、民勤小曲戏等,曲艺有凉州贤孝和阿肯弹唱等。五是民间杂技和竞技。主要是秦腔獠牙特技表演。六是民族习俗。主要有酒泉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肃南裕固族人生礼仪、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天祝土族婚俗、金塔黄河灯会、裕固族剪马鬃和祭鄂博等。肃南裕固族在长期的迁徙、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裕固族独有的民族风情特色,也形成了民歌、服饰、婚俗等独特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独特的风情、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河西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独特的亮点。

(四)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打造便利的交通条件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北通宁夏、内蒙古,南临青海,西接新疆,东连兰州,是一个居中四向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河西走廊交通便利的独特优势,境内312线、G30高速公路和陇海—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全线贯通,除武威市以外,其他四市均建成民用机场并投入使用。河西走廊地区的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现状及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的现状

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起步较迟,发展比较缓慢,河西走廊主要以自然景观旅游为主,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不足。近年来,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有了较大的发展,效益也日益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甘肃视察期间,来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缅怀了为国牺牲的红军西路军将士,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对如何进一步传承好红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总书记的指示为进一步推动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河西走廊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坚持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子不动摇。二是国家和甘肃省出台的一系列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政策,为河西走廊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方案》,甘肃省启动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河西走廊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河西走廊各地市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旅游,把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发展旅游业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19年,张掖市红色文化旅游接待人数共计300万人次,同比增长36%。2023年1-9月,武威市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7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0.9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1.7%和25.4%,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红色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2023年,酒泉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6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4亿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红色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15%以上。

(二)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存在的突出问题

1.红色文化资源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优势不明显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留下了西路军的战斗足迹,这就使得西路军战斗遗址遗迹纪念馆等旅游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点多面广。因此,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较差的集群状况和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域组合,使得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很困难。

2.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投入不足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多处于边远地区,交通基础建设条件较差,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靠旅游景点自身投资建设困难大。目前,河西走廊红色旅游的投资方式主要是政府投资开发,市场主体单一,投入资金非常有限,不利于深度开发,距离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3.红色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加强

河西走廊各地在红色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上缺乏专业的品牌策划和整体打造的思路,导致红色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没有特色。一方面,在宣传策划上,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士,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创意,效果不明显,对游客吸引力不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开拓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开发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存在没有对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包装的问题,革命精神不能以鲜活的旅游形式得以表达,缺乏生动性、感染力。

4.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效益发挥不够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模式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河西走廊的红色文化景点以纪念碑、陵墓和纪念馆等静态文物展示为主,游客的体验性不够,游客对内容的了解主要依靠讲解员的讲解,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基本上处于低层次开发水平,在产业化运作方面还不足。红色文化开发、宣传推广缺少创意,将红色文化植入教育、体验产业的深度不够。如:临泽战役纪念馆陈列展示形式陈旧,内容单调,方式单一;梨园口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的基地教育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综合展演展示手段,对游客的吸引力还不足,体验项目大多为“穿红军装、吃忆苦饭”等参观学习和缅怀献花,对独具历史特色的红色文化内涵和红色文化元素挖掘不够,缺乏震撼力。大部分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基本没有体验性设施和项目,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不能带动住宿、餐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综合效益成效不显著,产业链延伸和拓展不够。

5.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储备开发不足

一方面表现为懂红色旅游规划、开发、建设的人才不足,缺少经营管理的人才,也缺乏懂宣传策划的人才。“有故事不会讲,好故事讲不好,讲出来传不开”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古浪战役纪念馆、凉州战役纪念馆、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重要红色景点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讲解员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有些讲解员知识面不够宽广,只是记下了讲解词,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内涵精神还不够了解,讲解不够生动;讲解员队伍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讲解员占比低等问题。

6.资源和产品同质化制约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目前,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以西路军征战河西战斗遗迹遗物为主,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古浪战役纪念馆、凉州战役纪念馆规模较大,其他红色文化旅游点普遍规模小、影响力小,且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景点游览方式均为参观主题展览,展示的内容雷同,形式单调,缺乏游客参与体验式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

三、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