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中对偶神神话研究
作者: 袁婷摘 要:中国神话中,从以独立女神为主体的神话到对偶神并立而行的神话,再到最终的神话主体变成独立男神,独立女神地位不断下降,独立男神的地位则不断被抬高,表现出社会意识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女娲与伏羲、西王母与东王公、嫦娥与羿,中国神话由单一的女性神灵为主,发展成对偶式神灵,最终男性神灵占据历史舞台。母系氏族退出历史舞台,父系社会发展壮大,社会观念通过神话主体的改变表现出来。
关键词:对偶神;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神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基因。神话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上古先民在当时所处的时空下表现出的真实情感与心理认知。笔者尝试从对偶神神话的角度研究其中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观念。
一、对偶神灵
(一)女娲与伏羲
女娲抟黄土造人,在神话中以大母神的形象出现。在天地初开之时,未有人类,女娲便用黄土创造了人类。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提到女娲抟土造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引绳人也。”[1]《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2]女娲以“母亲”的身份创造人类,而当人类在生死挣扎时,人类的“母亲”再一次给了人类新的生命。在女娲造人神话和补天神话中,女娲以独立女神的形象出现,肩负世间万千生灵的创造与救赎的重任。以女性神灵为主体的神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脉络。
伏羲作为女娲的对偶神,二人以兄妹的关系出现。“昔宇宙初开之时,止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与其妹上昆仑,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3]因天地之间只有伏羲与女娲两人,因此二人成婚以生万民,二人的结合便是血缘婚的源头。伏羲与女娲,以对偶神形式出现,女娲和伏羲作为新人类的祖先,二者结合成为以后人类的始祖。此时,女娲独立女神的地位下降,与伏羲并列成为人类始祖。其中,社会意识与社会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对人类始祖的观念转换,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换的标志。
当社会模式完全转换成父系社会时,女娲的独立女神地位再一次下降,伏羲作为男神的地位被抬高。伏羲的诞生具有神秘色彩,他的母亲华胥踩到神人的足迹,感孕而生下伏羲。在蒙昧时期感应而生,是因为母系氏族社会婚姻比较混乱。在过渡到父系氏族时,伏羲的地位被抬高成了一个首领,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伏羲被称为圣人,是天地之间有大智慧之人,各种创制文明的神话传说,都被赋予在伏羲身上,如结绳网罟、创制八卦等。而此时的女娲则从独立女神转变为音乐之神与婚姻之神,女娲造笙簧,笙簧成为人民娱乐的乐器,男女婚配就要拜女娲,“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当男性神灵伏羲的地位一再被拔高,女娲的女性神灵地位势必一降再降。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转换为父系氏族社会的社会模式所起到的作用。此时的社会意识表明伏羲才是真正的创造神灵。女娲不再作为大女神的形象出现,而是作为婚姻神而存在。
(二)西王母与东王公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4]西王母掌管天上的灾异及刑杀,是一个兽形未退的独立女神形象。西王母的居所是昆仑山之北,昆仑山有仙山之名,羿曾远赴昆仑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不死药的存在又赋予了西王母一个新的神职,但凡想长生,便要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不死之药可使凡人长生,西王母掌管的灾异与五刑残杀又能致人死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王母掌管人间生死,成为生死女神。西王母的女神形象是作为女娲女神形象的后继者出现的,西王母的大女神形象在古代帝王以及文人墨客心中深深扎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王母都是以独立女神的形象出现在神话故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西王母的大女神形象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投影。
《神异经》记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5]西王母本是作为独立女神而存在,但据《神异经》记载,西王母有了对偶神东王公,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于大鸟的背翼之上。虽然东王公具体神迹未明,但西王母的独立女神地位下降,东王公作为对偶神分走其神格能力。在社会形态过渡阶段,西王母的独立形象不再保持,随之而来的是将东王公与西王母相配合而成为对偶神。东王公男神形象的产生是完全按照西王母形象比对而来的,甚至东王公完全没有作为独立男神自己的神异能力,而是描述为与西王母相对偶的对偶神存在。在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无法将以往的大女神形象尽数抹去,就只能塑造一个与之对应的男神形象,东王公的男神形象就是其中的代表。
西王母独立女神的地位一降再降,甚至在《穆天子传》中被塑造成一个凡世女王形象。西王母独立女神的形象不复存在,她彻底堕入凡尘,成为世俗的女王,成为周穆王西行过程中的一个过客。周穆王行至西方王国,西王母作为一个凡世女王的形象与之交往。此时,周穆王作为一个凡尘帝王将西王母彻底拉下神坛。西王母不仅不能作为独立的大女神形象存在,甚至失去了神格,成为一个凡间的女王形象。在周穆王西行的路上,她的存在仅仅只是与周穆王产生感情纠葛,从而将周穆王的西行形象衬托得更加伟岸高大。此时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转化为父系氏族,帝王权力无限拔高。
(三)嫦娥与羿
“姮娥掩月,故曰娥月。《易·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6]嫦娥服下西王母的不死之药,随后便奔月而去成为月精,月精即是一种女神形象。此时嫦娥以独立的女神形象出现,并未提到任何对偶神灵。而《淮南子》中又说:“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西王母的不死药是羿求得的,而嫦娥却是一个偷窃者的形象,偷吃不死药之后便奔上了月宫。嫦娥不再是独立的女神形象,她此时作为羿的妻子出现,并且偷吃了羿所求来的不死药。在《易·归藏》中,嫦娥的形象是单个女神形象,她服用不死药而成为月宫的女性神灵,但随着社会模式和社会意识的转变,嫦娥成为了羿的妻子,而不死药是羿向西王母所祈求的,将嫦娥的形象塑造成了一个恶毒偷窃者。因无法转变嫦娥为月宫神灵的既定形象,从而只能将嫦娥成为神灵的过程进行加工改造来符合社会意识的发展。
羿向西王母求取不死药是为长生,可是羿本身就是一个神灵的形象,在《山海经》中:“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作为嫦娥的对偶神,羿的形象一升再升,后来羿在畴华一带杀死凿齿,在凶水杀掉九婴,在青丘射杀大风,向上射落了九个太阳,向下杀死祸乱人民的凶兽。羿的神灵形象高大威武,以无限勇气对抗妖魔,羿作为独立男神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千年流传的月神中,也许常驻妇孺心里的,是奔月的嫦娥。据《山海经》所述,帝俊有妻名常曦,生月十二,是为月之神。可又有神话说嫦娥是尧帝女,羿之妻,本名姮娥。在有她奔月的传说后,与更古老的常曦混同,才被称为嫦娥。有人说嫦娥不是最早的月神,常曦才是。但有人考证,常曦、常羲、姮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7]如果常曦、常羲、姮娥、嫦娥同为一人,这个独立女神形象则分为多个状态,一为羿妻,一为帝俊妻,独立女神完全沦为独立男神的附庸,男神的神灵力量正在崛起。
二、阴阳观念与两性神灵
阴与阳是相反相成的两种力量,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晴为阳,雨为阴。阴阳观念贯穿了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远古之时,人民将自身与自然界相联系,发展出两种最根本的力量来源,阴在前,而阳在后,女性神灵代表阴,男性神灵则代表阳。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女性神灵地位较高,力量较大,女娲抟土造人,是人类之母,所以体现阴在前阳在后这一观念是出现在女性神灵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神灵的地位不断下降,男性神灵地位不断上升,而阴阳这一概念已然固化下来并与后来的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阴阳五行说。女娲与伏羲、西王母与东王公、嫦娥与羿,都是以一阴一阳的形式出现,从单个女性神灵发展为阴阳相合的对偶神。
以女性神灵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从造人到主掌人民生活灾异祸福的都是大女神。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下,人们的信仰观念中出现了男性神灵,此时人们未能将女性神灵从原始观念中移出,由此出现了女神与男神并立而行的局面。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男性神灵的地位大大提高,并且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
在远古社会发展之初,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难,女性承担着生育后代的责任,所以出现以母亲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血缘关系,从而出现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母系社会的神灵状态是以女性神灵为主,女性神灵的地位很高,并且以单性神灵的形式出现。从女性神灵的重要地位以及存在方式来看,人们的思维形式是标准的母系社会状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人们心中的神灵也渐渐向男性神灵倾斜,人们通常将重要的伟大神性任务赋予男性神灵。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先是将每一位女性神灵与一位男性神灵相配对,由此发展,女娲与伏羲不仅是兄妹还是夫妻,执掌灾异与五刑残杀的西王母要与东王公相会,嫦娥不再是一个自主成神的女性神灵,而是偷食了羿求来的不死药的污点式女神,每一位坚韧的女性神灵从此有了一个作为对偶神的男性神灵。伏羲成为圣人,为生民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东王公虽然没有具体的神通,却能与西王母相配;羿以射日除害的功绩成为救人民于水火的伟大神灵。由单一的女性神灵为主,发展成对偶式神(下转页)
(上接页)灵,最终男性神灵占据历史舞台。
四、结 语
中国神话的发展从以独立女神为主体的神话到对偶神并立而行的神话,最终到神话的主体变成了独立男神。独立女神的地位不断下降,独立男神的地位则不断被抬高,表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从神话主体的变更中可以看到人类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
(喀什大学)
参考文献
[1] 应劭.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5.
[2] 刘安.淮南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3] 李亢.独异志[M].北京: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5.
[4] 冯国超.山海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东方朔.神异经[M].北京: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5.
[6] 佚名,王效平.国学大书院全民阅读:周易[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7] 王仁湘.凡世与神界:中国早期信仰的考古学观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