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省沿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 董艳菲 耿聪聪 姜春燕

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省沿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0

摘 要: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赓续黄河文化基因的有力抓手。非遗与旅游之间具有天然耦合属性,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政策导向持续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具有突出区位优势和丰富非遗资源的山东省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区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在对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资源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区域内非遗资源开发存在传承者参与驱动力不足、开发趋于浅层表面化、开发较为同质化三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从加强非遗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深化非遗旅游产品系统开发、施行主导品牌与散点品牌相补充的“金字塔层次开发”模式三方面提出非遗旅游发展策略,推动形成黄河流域特色均衡非遗文化空间。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黄河流域;山东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沿黄河省域就“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考察后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要持续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1]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并大力保护非遗是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的关键组成部分。[2]在非遗的众多保护传承路径中,有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旅游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山东省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省份,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承载区域。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对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发展进行研究,对山东省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自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学术界对非遗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主要集中于非遗的概念、价值、保护传承方面,其中保护和传承是非遗研究的根本目的。[4]在非遗保护传承途径上,主要包括立法保护、培养传承人、保存记录、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强化宣传力度等。[5]在保护传承方式上,博物馆和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是较为原始也是较为常见的非遗有形化展示和保护方式,但这种静态又固化的方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并不十分有效,相比之下,旅游反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6]围绕非遗旅游展开的研究主要包括开发模式、非遗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开发存在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笔者对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得出区域内非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发展策略,旨在构建特色非遗文化空间以与其他沿黄城市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二、山东省沿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览

(一)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类别

2021年6月10日,在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据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显示,黄河流域国家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共计865个项目)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黄河流经的九省(自治区)中,山东省沿黄城市有118项国家级非遗,约占黄河流域非遗项目总数的1/7。山东省的传统美术、曲艺、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数量位居黄河流域九省(自治区)中的首位,可见山东省非遗在黄河流域有较强的代表性。如图1所示,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项目完整涵盖了十大门类,其中以吕剧、山东梆子为代表的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最多,达23项;以曲阜楷木雕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以泰山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鲁锦织造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数量次之;民俗、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数量较少;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数量最少,仅有6项。

(二)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空间分布

如图2所示,区域内非遗呈现出地市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其中菏泽市非遗项目数量最多,达32项;济宁市次之,为19项;淄博市、济南市、聊城市、泰安市和滨州市的非遗项目数量相对较少,都为10项左右;德州市、东营市的非遗项目数量最少,都低于5项。

由此可见,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项目在类别上有所差距,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类较多,这与齐鲁重礼乐有关,山东素有“曲山艺海”的之美誉。区域内非遗在地市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均,四省交界处、多民族聚居的菏泽市拥有的非遗项目数量就占据近1/3。此外,区域内的非遗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鲁菜居八大名菜之首;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已有3000年发展历史、近200项专利加身;祭孔大典、泰山东岳庙会等代表着举世瞩目的孔孟文化、泰山文化。

(三)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目前山东省沿黄城市已形成数量众多的非遗博物馆、展览馆,如齐文化博物馆、周村烧饼博物馆等,为非遗研学游奠定了基础;集泥塑、剪纸、刺绣等非遗于一体的泰山茶溪谷、五埠“非遗工坊”打造出了众多非遗文创产品;济南方特东方神话主题公园以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等为蓝本打造了大型舞台演艺秀;集非遗展示、文化体验、经贸等于一体的泰山东岳庙会已成功举办13届。可见,近年来山东省沿黄城市在“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等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上均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探索,孕育了部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尽管如此,区域内仍有较多非遗项目未得到妥善保护与开发,区域内非遗依然面临着资源转化率低的主要问题。[7]因此,笔者在分析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旅游开发困境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三、山东省沿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困境原因分析

(一)缺乏文化认同,传承者参与驱动力不足

非遗多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代代传承,传承活动的停止就意味着非遗正走向消亡,因此对有“人类活珍宝”之称的传承人的关注与培育至关重要。各项政策的出台尽管为传承人开展保护与传承活动提供了法律、资金等多方面的保障,但现实中仍有诸多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紧迫局面。据统计,共有1082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3.29岁,其中60岁以上的传承人约占60%。随着本就数量不多的老一代传承人逐渐老去或相继离世,新一代传承人或因缺乏认同或受“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限制未能完全掌握或没有机会学习非遗技能,造成很多珍稀的非遗濒临消亡。被誉为曲艺“活化石”的莺歌柳书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却成为传承人极度缺乏的濒危曲种。经72道工序、可织出近2000种特色图案的鲁锦,也从鲁西南地区早先新娘嫁妆的必备品演变为如今30岁以下的女孩子极少会织的局面。

(二)缺乏内涵挖掘,开发趋于浅层表面化

山东省沿黄城市现有众多非遗商品,如鲁锦、嘉祥石雕、曲阜楷雕、淄博陶琉等,但因创新性较差、实用性较低、便携性较差、部分商品价格高昂等未能很好地开发成非遗文创产品,致使游客购买意愿不高。起源于汉初的嘉祥石雕逐渐被廉价高效的新科技产品取代,部分石雕企业为了争夺客户,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机械及化工材料,致使以手工技艺为主的石雕逐渐丧失了文化品位,文化吸引力大大减弱。原创能力不足、抄袭模仿严重也对嘉祥石雕的良好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不能像鲁锦传承人那样能够在留有鲁锦传统工艺与图案等吸引力内核的同时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设计出集实用性、个性美观于一体的鲁锦产品。“曲阜三宝”之一的楷木雕刻受制于楷木资源紧张、成品体积硕大极易损坏、雕刻样式及装饰图案过于传统而缺乏新意等原因,并没有系统开发成旅游商品。如今,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已经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演变为深度体验游,非遗正是深度体验游的良好载体。然而,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产品在开发中依然呈现出表面化,从而导致旅游者缺乏深度体验,难以形成情感共鸣。

(三)缺乏系统规划,开发较为同质化

系统的规划是合理高效开发非遗的必要前提,山东省沿黄城市存在非遗分布零散且不均衡的天然特征,加之开发时缺乏整体规划,散点式开发最终造成了重复建设、资金分散、竞争大于合作的资源浪费问题。如鲁锦在菏泽鄄城和济宁嘉祥两地均有传承,两地的鲁锦织造技艺均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两地非但没有立足各自独特的生产方式与价值进行合作式开发,反而陷入了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纷争。更有部分区域在开发时缺乏对旅游规划的重视,未进行深入的市场结构分析与可行性论证,造成非遗资源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效应。非遗本是突破发展同质化、浅层化的理想有效路径,但是系统规划的缺失致使很多非遗的旅游开发模式趋于同质化。如政府部门关注和支持淡化后只能通过招商来支付各项开支的泰山东岳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度市场化的情况;济南和济宁是黄河重要流经地,且两地都有各自极具代表性的非遗,然而两地的非遗旅游景区却推出了完全一样的商品。

四、山东省沿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一)“留得下”“引进来”双管齐下,加强非遗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大对老一代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资助力度,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同时助力其实现自身价值,并进一步依靠老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影响力将技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从而使非遗得以传承延续;还应从经费补贴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对传承人进行扶持,从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出发强化其主动传承意愿、提升其实际传承能力。其次,老一代传承人年龄普遍较高、文化水平较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开发更需要年轻一代的手工艺人和懂得旅游市场运营的人才加入,其中营销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体系,可通过提供较为优厚的薪酬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最后,具备非遗技艺的年轻一代手工艺人的培养学习周期长,培养体系的形成任重道远,除传统的家族、师徒、街坊社区传承方式外,可搭建传承基地或依托高校、传习机构等社会途径进行联合培养,以达到非遗的开放式传承。为了使非遗能够发扬光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承开放程度以及受众群体应尽可能向外扩展,推动非遗走进大中小学的第二课堂,以及文化艺术展馆、博物馆等文化交流中心,为培养更多非遗爱好者奠定坚实基础。

(二)“原真”与“活化”两者兼顾,深化非遗旅游产品系统开发

首先,对非遗进行系统开发,以摆脱浅层次呈现。以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为依托,主要围绕“舌尖非遗”“乐享非遗”“乐游非遗”“乐淘非遗”“乐学非遗”五大板块进行开发设计,在设计中应注意要在凝练传统非遗符号、保留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之上结合旅游者的需要进行再创造和生产性开发,达到从“以用为主”到“美用结合”,从“束之高阁”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在对曲阜楷雕进行非遗文创开发时,要对目标群体进行细致划分,工艺品专营店既要有迎合旅游者收藏偏好的高端产品,也要有便于携带、物美价廉的普通产品。再如莺歌柳书等民间戏曲要根据时代发展引入恰当的新故事并适时更新,提升吸引力。其次,搭建街区、里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非遗元素集聚区,在营造整体文化氛围的同时发挥规模化集聚效应。最后,立足于各地的非遗资源与旅游发展现状,打造特色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在山东省沿黄城市打造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三大特色片区,打造各片区强劲文化品牌,如此既能发挥资源丰富、旅游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又能通过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施行“金字塔层次开发”模式,主导品牌与散点品牌相补充

从资源性质、留存现状、开发适宜性等方面对区域非遗资源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各地可以选择不同的开发运营模式。首先,对处于金字塔根部、缺少受众、传承人稀缺的非遗,可运用“非遗+展览”的动态博物馆模式。以“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为核心原则,借助现代科技将非遗元素“植入”博物馆,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互动传播。其次,对处于金字塔中上层、流传较广泛同时可塑性较强的非遗,依类别采取“非遗+旅游演艺/节庆”和“非遗+旅游文创”模式。针对容易产生物质产品、与商业和市场紧密相关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要积极开发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将传承人引入周围热点景区,现场展示此项技艺的制作流程,吸引游客动手参与非遗文创的制作。将区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鲁锦、木雕、陶瓷等作为重点打造产品,除此以外的非遗可通过“一县一品”进行散点开发,从而与集聚优势产品形成互补。将传统戏剧、舞蹈、曲艺、音乐、传说故事等具有较强互动性、需要依附载体的非遗依“非遗+旅游演艺/节庆”模式进行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遵从文化原真性。如图3所示,为推动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同开发模式均需要平衡各利益相关者。最后,以上述为基础,根据不同主题或类型将区域内非遗串联打造成研学/民俗旅游线路,如开辟“山东省沿黄城市面塑之旅”旅游线路,将聊城郎庄面塑、菏泽曹州花供、济南面塑连点成线,使旅游者以实践、体验等方式系统直观地了解非遗。

五、结 语

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项目极具代表性,但也存在各种类的数量有所差距、地市分布不均衡、传承者参与驱动力不足、缺乏内涵挖掘与系统规划等问题致使区域内非遗旅游资源转化率不高。本文从加强非遗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深化非遗旅游产品系统开发、施行主导品牌与散点品牌相补充的“金字塔层次开发”模式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山东省沿黄城市非遗与旅游深层次有机融合。

(青岛滨海学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11):5-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1-10-08].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_5641438.htm.

[3] 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地理教学,2008(10):1-4.

[4] 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28(9):84-93.

[5] 林琰,李惠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活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3):151-160.

[6] 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J].旅游学刊,2010,25(5):10-1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山东:黄河沿线风光美,乡村非遗气象新[EB/OL].[2021-11-05].

https://www.mct.gov.cn/whzx/9gwhxxcb/sd/202111/t20211105_928830.ht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