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在高校社团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作者: 崔颖戈摘 要:于2020年成立的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作为皮影艺术在校园传承中的重要社团载体,三年来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皮影艺术实践活动,探索出了以传承为体、以创新为翼的皮影文化学习与传播之路。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为例,探究皮影艺术在高校社团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皮影艺术;高校社团;非遗;传承;创新
2022年12月15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触摸历史 创新传承”——非遗融合创新与传承发展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在“非遗进校园”类十大典型案例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六维一体”传承皮影艺术 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信——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皮影艺术进校园典型案例》荣登榜首,是陕西高校唯一入选案例。其中,于2020年成立的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以下简称“皮影社”)作为皮影艺术在校园传承中的重要社团载体,三年来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皮影艺术实践活动,在为培养皮影人才创造条件、为传承皮影艺术贡献力量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皮影艺术进校园的重要平台。
如何保护传承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适应新时代的皮影演艺模式,如何使皮影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皮影社在皮影艺术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中探索出了以传承为体、以创新为翼的皮影文化学习与传播之路,让青少年观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幕前走向幕后,从当下走入历史,使皮影的文化气质及精神内核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认识中得以展现,向内而生,向外而行,在自内而外的改变中做到自外而内地吸引当代青少年,带动陕西皮影在校园和社区的广阔天地中振翅翱翔。
一、向内而生——传统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一)田野调查与科研成果
皮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2011年11月27日,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是中国皮影艺术的发祥地,陕西皮影包括东、西、南、北四路,是中国乃至世界皮影的源头,在皮影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但是一方面由于皮影艺术目前仍停留于民间性和原始性的传承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皮影艺人大多年岁已高,皮影艺术的资料搜集与整理显得格外紧急与必要。
因此,皮影社成立后,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陕西师范大学皮影艺术高级研修班的举办为契机,于2020年12月组织社团成员集中对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东、山西、河北、云南、浙江、湖南等10个省份的45名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并对采访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和制作,整理为资料留存。同时,为了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皮影艺术,皮影社面向全校学生组织了“青年话传承”皮影民俗书目研读分享会,对《土门日记——华县皮影田野调查手记》《雕光刻影》《皮影》《中国皮影》等专著进行深入研读,进一步增进了同学们对皮影的认识。以此为基础,皮影社于2021年暑期组织师生团队分成四组分别对陕西东、西、南、北四路皮影进行田野调查,经整理后完成了20万字的《陕西皮影传承人口述史》。
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所感,皮影社在陕西省文化馆《百花》杂志皮影专栏中发表了大学生撰写的传承心得50余篇,并围绕皮影目前的困境及其可能的传承方式的创新进行探索和研究,完成了《皮影传承,何以解困?》《文化自信视域下民间艺术影响力提升研究——基于华县皮影在原生环境中的品牌传播调查》《非遗手工艺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改革调研》《非遗“大风车”——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计划》《“艺海拾‘遗’,影戏传情”〈少年英雄王二小〉皮影戏原创剧目创作项目》等多个以皮影为研究对象的科研作品,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皮影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作出了努力。
(二)课堂开展与皮影传承
为了学习原汁原味的皮影戏,皮影社邀请了渭南市华州区(即以前的华县)和西安本地的非遗传承人为成员们开展一周一次的专题授课,唱腔、乐器、签手、雕刻四门课程同时开展,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长任选一门课程学习。在前期的课程开展中,由于年岁已高的老艺人基本上都习惯性地采用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授课方式,且民间戏曲的唱腔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成熟的课程资料,再加上初学的“入门难”和排课的“时间少”这两个问题,社团成员的学习进度难以按计划推进,学习热情也有减退的趋势。
“穷则变,变则通”,在老艺人和社团成员的积极摸索与相互配合下,口传心授的皮影戏传统传承模式逐渐创造性转化为“有资料参考”“有方法总结”“有分层教学”的现代教学体系。首先,学生将老艺人的表演整理成文图或音频资料作为学习参考,如在老艺人演奏时,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学生听音扒曲,双方配合得到戏曲曲谱;其次,在老艺人的经验总结和对资料的整理总结下,社团成员归纳演艺规律,如学生将皮影戏的演奏规律归纳为“干鼓密集定节奏,锣镲跟着干鼓走;梆子错落击重拍,弦乐时时应梆音”;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经过老艺人的指导,学生划分出适于不同学段、不同学力、不同要求的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资料,如据上述规律谱写的适于初学者演奏的鼓谱使演奏者好记易上手的同时还方便了操纵皮影的表演者辨别。“变则通,通则久”,实践证明,社团成员与艺人们协作共同开发出的教学模板使得皮影戏的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走向了规范、科学与专业,推动了皮影艺术的更新与完善。
(三)剧目创新与公益展演
综观皮影戏的传统剧目(传统故事如《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封建俗说如《王小赶脚》《卖杂货》《审妻》,革命剧目如《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等),其剧情普遍陈旧过时,内容过于简单,篇幅较为短小,不具备吸引当下青少年的特质。为解决这一问题,皮影社每年度面向全校同学征集原创皮影剧本,形式分为传统戏剧和现代小品剧两种,可基于教材、现实事件、中外寓言、地方童谣等进行改编,大赛优秀作品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经剧协部改编加工、雕刻部画图雕刻、演艺部演唱伴奏、签手部设计操纵,最终由皮影社骨干成员组建的大学生皮影剧社呈现皮影剧目并公开演出。
在校内,皮影社每年举办皮影艺术表演实践课程的大型汇报演出和皮影艺术雕刻实践课程的优秀作品展,同时,大学生皮影剧社连续三年登上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艺术展演、文学院迎新晚会、大学生文化节等各类大型活动的舞台,增进了本校学子对陕西皮影的了解与热爱;在校外,大学生皮影剧社从起初应邀走进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皮影进校园”活动,到逐渐走出去到西安市内的中小学和社区以及西安市外如铜川市照金镇北梁红军小学等地进行公益演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广大青少年的心田。此外,大学生皮影剧社与周边高校深入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辐射带动皮影艺术在陕西高校间的传播,让文化传承真正深入人心,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二、向外而行——新时代皮影的宣传与推广
(一)探索“皮影戏+课本剧”语文教学新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民教师的历史重任,其中,语文教师的培养事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历史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1]近年来,在社团指导老师孙清潮、王秋婷的带领下,皮影社倡导社员演出皮影课本剧,就是立足于陕西本土资源对“皮影戏+课本剧”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力图提高未来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皮影课本剧《英雄王二小》即为这种探索的实践成果,该剧是在皮影传承人的指导下由皮影社成员自编自制自导自演的皮影原创剧目,旨在让青少年既于“学语文、懂皮影”中拓眼界、长知识,又于文化传承中学精神、悟思想。在剧协部将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王二小》改编为相应的剧本后,皮影社聘请皮影传承人从影偶雕刻、挑签,到演唱、弹奏等手把手教大学生学习相关技艺,同时发挥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学生的专业特长,在向传承人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谱曲、填词等,最终完成该剧的创作。目前该剧已在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公开演出十余场,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皮影社以倡导大学生自编自制自导自演皮影剧的方式,努力在未来的人民教师和文化工作者中培养新型的皮影传习人群,鼓励他们今后在课堂上创新运用皮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段表现课文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和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毕业以后,他们将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无数中小学生的心灵里,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必将在基础教育战线和文化建设领域开花结果,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出新贡献。
(二)探索“皮影雕刻+新创意”主题文创新产品
在陕西的东、西、南、北四路皮影中,以华县皮影为代表的东路皮影最为古朴,被誉为“中国皮影的开山鼻祖”,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华县皮影雕刻精美,皮影社邀请华县皮影非遗传承人汪海燕为传承老师,全过程教授社员学习“推皮走刀”的传统皮影雕刻技法及万字、十字、雪花、团花等传统的雕刻纹饰。同时,社员在汪氏皮影鲜明的创新思想影响下,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皮影的现代表达,作出了题材内容创新、作品规格创新、风格创新、敷色创新、造型创新、跨界创新的雕刻实践,尝试以创新为风吹去岁月浮尘,让沉淀千年的美焕发新机。[2]
在此基础上,皮影社雕刻部成员结合传承人群特点,把握活动开展契机,探索创作以题材内容和雕刻材料为创新重点的皮影雕刻文创产品,以图在兴趣吸引中推介和展示皮影艺术。2022年11月,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题叶,翰墨传情”第二届手写银杏叶书签活动中,皮影社作为承办方之一,组织社员在现场的方寸银杏叶上轻旋刻刀尽显刻工精微,将皮影的经典形象呈现在叶片上,塑封之后便成为一件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可作书签或挂件。这种将皮影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吸引了在场几乎所有人的目光。在社员的指导下,同学们纷纷拿起刻刀,开始了在质地较软的银杏叶上体验皮影雕刻刀法的尝试,并逐渐过渡到在真正的熟牛皮上认真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皮影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从叶子到牛皮,不仅是材料质地的变化,更是非遗文化逐渐深入人心的体现。2023年4月,在接到西安航天城第五幼儿园非遗进校园的邀请后,社员们针对儿童的喜好,将常见的动画形象加以皮影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并在牛皮上雕刻出一寸见方的小型皮影人偶,钻孔穿绳后便是孩子们喜欢的皮影挂件。
“致广大而尽精微”,皮影社从日常活动的小处着手,精准施力,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将非遗转化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兴趣为抓手努力扩大皮影艺术的影响力,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三)探索“皮影演艺+新科技”传播传承新形式
在没有数字娱乐方式的过去,皮影戏因兼备艺术性、通俗性和娱乐性曾深受观众喜欢,但是在更新迭代、精彩纷呈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皮影戏显然难以适应当下的传播方式。近年来,将传统的皮影艺术进行数字化处理成为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的研发热点,力图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手段的处理、传播和推广,为传统皮影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与活力。依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皮影)传承基地资源,皮影社立足新文科建设将新时代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演绎皮影艺术,挖掘皮影自身的魅力,打造传统艺术的新科技之潮。
一是组织文学、编导、美术、音乐、播音等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形成“老师+学生+传承人”的60余人的创作团队,将学校对口扶贫帮扶地——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的民间故事,经过改编,制作了12集非遗动漫《神奇的岚皋》,在创作实践中培养新文科人才的同时探索了“非遗+动漫”创新形式。二是推进数字非遗交互体验平台研发,内容涉及秦腔、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表现形式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体感交互、触摸交互等,在“文化+科技”融合实践中拓展了非遗的表现方式,增强了非遗的跨时空体验。三是组织毕业年级学生实习期间深入非遗传承人工作坊采访,在新闻与传播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将传承人的执着和坚守写成故事、编成剧本、拍成短视频,推动“非遗+新媒体”的传播实践。四是推动皮影戏与电子多媒体交响乐融合,丰富皮影戏曲的现代音乐表达,在音乐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创作与演出,开辟了“皮影戏+新音乐”的特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