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视域下衢州传统民居的儒家生态思想研究
作者: 陈宣燕 李菲关键词:南孔文化;儒家生态思想;传统民居;衢州
引言
随着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民居建造方式受到城市现代化建筑意识形态入侵,衢州地区的传统民居建造深受此影响,“钢筋混凝土”式的建筑逐渐取代了衢州的传统民居,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这样的类似城市建造的乡村传统民居建造方式背后是能耗高、污染大、当地适应性差等问题,蕴含在传统民居中的绿色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逐渐被遗弃和取代。在衢州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这个问题。这些问题,难以从形式上或政策上来解决,而应当寻求适宜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策略解决方式,提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营建设计思路。
提出任何新的营建设计思路都应以延续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没有历史文化为内涵的生态建设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南宋初年,孔氏一族后人南渡至衢,南孔文化渐成体系。深厚的历史文化是衢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亦是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转型的基础。失去文化之根基,衢州生态建设城市转型则更无从谈起。
本研究选定浙江衢州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将建筑学、生态学、儒学学术史等不同学科间相互联系,对传统民居蕴含的儒家生态理念和现代的生态设计思想进行分析,探索出蕴含儒学学术思想的生态理念在衢州传统民居悠久历史中变动的脉搏,提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以文化为根基的生态设计策略。
一、传统民居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渊源
(一)从宫殿庙宇到传统民居,从庙堂之学到百姓之学
儒学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建筑最开始的有力影响表现于皇家建筑,《论语·泰伯》中有:“禹,吾无间然矣……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其中“卑宫室”这一发于先秦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代统治君主,君主为了更好地统治百姓,常将儒学与自身统治结合在一起,这种崇尚俭德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代宫殿的修建规模和宫殿装饰,在封建统治时期,宫殿修建层面直观反映了儒家生态思想对其发挥的重要影响。据《唐会要》载:“唐尧茅茨不翦,以为俭德……立茅茨于有瓦之时,将为节俭……”唐太宗在营建玉华宫时用茅草作为屋顶的材料以彰显“卑宫室”,历史上良臣劝谏君主“卑宫室”不要大兴土木的例子亦不胜枚举。可见儒家生态思想对于建筑体量数量和建筑水平具有限制作用,儒家生态思想对居住建筑这一物质形式追求更深的精神层面价值。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尤其认为中国东南省份的农村聚落不仅是聚落,更是“聚落与文明之间的桥梁”。既往建筑史通常倾向于通过宫室建筑来研究其中的儒学生态思想,但事实上宫殿建筑受礼法约束更大,因更新频次低而反映思想的生动性不足,在研究的广度上有限。相比宫室建筑,传统村落民居数量之多、反映历史信息之广能更为生动地映射儒家生态思想。尤其自宋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文化,儒家生态思想伴随着儒学的传播在宋代的农村得到充分展现。《论语·雍也》中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表达了孔子对在陋巷简居的颜回的称赞。儒家文化对传统民居这一物质形式赋予更深的精神层面价值,是儒家生态思想在民居营造层面的观点展现。宋代之后,全国出现了许多具有高文明水平的农村聚落,国家经济逐步由城市向农村偏移,走向了“逆城市化”道路,且不少集镇表现出一种城市化的趋向。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浙江地区十一州共设置税务(场)的集镇和草室35处,这是集镇城市化趋向在数据上的具体表现。许多精英知识分子在宋之后选择居住于村落之中,农村的社会知识受此影响逐渐理论化。长期栖身在农村的知识分子运用儒家生态思想营建村落,将“居陋巷”的儒家生态思想呈现在传统民居之中。
在孔氏大宗南渡前,儒家生态思想已深刻影响衢州地区。据《衢州古代史》记载,早在汉朝实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得儒学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直接影响了两汉时期南方的江浙地区。南宋期间,孔端友奉诏南渡,后在衢州安家。在这以后,孔氏的后人就在衢州这个地区生活和养育后代,被世人称为“南宗”。孔氏大宗的南迁为中国儒学传播重心的南移以及南宋理学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为原本在衢州的儒学注入活力。其在与当地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化成为今日所见到的南孔文化。而随着其社会化、普遍化,其中蕴含的儒家生态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衢州传统民居的风貌,也象征着以孔氏家庙为代表的南孔文化视域下的儒家生态思想从高高在上的庙堂之学逐渐成为深入民间的百姓之学。
(二)儒家生态思想的内涵及组成部分
在南孔文化视域下,蕴含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中的生态思想以“天人合一”“礼”“仁”思想为基础。“仁”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仁”,仁爱万物,从仁爱人民到仁爱非生命物质,到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与境界。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蕴含“节用克俭”等观点的儒家生态思想。
二、富含“天人合一”经典生态伦理思想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
在影响中国传统聚落和住宅等建筑营建过程的许多思想里,“天人合一”是根本性的。很早以前,在《周易》一书里,“天人合一”这一观念的原形就已经存在。《中庸》中提道:“万物孕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在科学自然观上,儒家向来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庸》中讨论的“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深层次地表达出了儒家思想对于和谐共生的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构成之一,人类和天是相互通连的,所以出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述。不毁坏并留心爱惜人类赖以为生的自然环境,这样的观点作为儒家生态伦理的主旨内涵,也与西方文明申述类中心论的思维形成明确对照。
在南孔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意识,是一种建筑与人相互亲和的理念。中国在文化中已经表现出了远远突破于其他区域性文化的“人不能离开自然”这样的思想信仰。南孔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所要强调的不仅仅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建筑上还追求能够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表现为建筑选址上要求依山傍水、抱阴负阳,强调建筑可以自然和谐地融入山水中。在衢州的许多传统村落中,大部分都是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自然生态道德伦理概念和现代民俗学的堪舆技巧为当地居民择地建造而成,周围环境多为山水环绕,与自然相融合、和谐。如衢州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背靠寺坞岭,傍马金溪,类似这样的案例在衢州数不胜数。
(二)规划民居择址与科学自然观中的“天人合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经在《中国建筑精神》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人看重风水,风水实则是人们理想居住环境的代名词,内涵是“天人合一”科学自然观的显示。《丹经口诀》云:“阳宅须教择地形……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民居的选址是民居营建的首要的关键问题。《天工开物》中对气和气场有详细论述:“有形比有气”“盈天地皆气也”。在有关生存环境的问题中,“风”“水”“气”这三点族人极其重视。在衢州的家族族谱上通常会记载家族始祖卜居吉地,而使后代子孙繁荣。在衢州市衢江区档案馆内珍藏的《毛氏家谱》《李氏宗谱》均对此有所记载。
风水学上理想的宜居环境,在根本上追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民居择址和规划以风水理论为核心:“天人感应”“夫人事必与人地相参”。其中有许多理论可在科学上做出解释,值得借鉴。衢州地区多为丘陵地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先民顺应自然,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核心,营建出了一个个蕴涵生态理念的优秀聚落,且充分体现了节约土地、能源、人力物力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
三、设计礼制下蕴含简朴思想的民居
(一)历代统治者对百姓营建住宅都有制度规定
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礼制观念下,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一直蕴含着简朴思想。各代统治者推崇礼制思想和以孝道、尊卑为中心的道德伦理思想,在历史上,统治者对不同等级营建住宅的规定较为严格。唐代《营缮令》规定:“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明史·舆服志四》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从记载中可以得知,历代统治者都对住宅有限制性的制度规定。在这样的制度实行下,大大缩短了衢州传统民居建造时间,降低了百姓的建造成本,节约了土地人力物力的消耗。
(二)“仁爱万物”的儒家生态意蕴
在礼制得到充分的重视后,儒家用“仁”来进一步解释“礼”,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思想伦理系统。仁爱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内涵,同时也蕴含生态方面的内涵。儒家提倡爱人和爱物。《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记》中孔子说“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体现了孔子仁爱万物的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进一步提出“君子之于物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将仁的界限从人类扩充到了万事万物,是对仁的全面诠释。这样的仁从爱民仁民推广到了爱瓦石等一切用于民居营建材料的非生命物质,将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孔子的“仁爱”思想除体现对人的重视外,也表达了对非生命物质的关怀与仁爱,其思想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背景中,是为解决当时的人们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今日的矛盾也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与社会变革而发生改变,生态问题愈演愈烈,当时的思想照搬后无法完全适用,但其仍为解决现今存在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思考路径。
(三)“节用克俭”以自然为依归
儒家思想主张在不违反礼制的前提下鼓励节俭,《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则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的体现。南孔文化深深影响了人们在营建传统民居中的选择。传统民居充分利用当地建材材料,形成了丰富的建筑形式与独特的浙西建筑风貌。
所用的土、石、砖、木、竹等材料基本都属于天然材料,在生产与建造的过程中,对生活环境造成的负担比较小。在这些材料中,土、石来源于地面,在建筑建造中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竹产自于绿色植物,易于分解,是可再生天然材料。这些材料取于自然、归于自然,切合了儒家的“节用克俭”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思想。
四、儒家生态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天人合一”论对今天构建生态社会的意义与借鉴价值
儒家“天人合一”论是论述较完备的体系和学说,里面蕴含了深刻且独特的生态智慧,对构建今天的生态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且儒家观点“天人同出一体”和现今提倡的大力构建的“生态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当代构建生态绿色的现代民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宣传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引导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在民居营建方面的思想与审美。
(二)营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居
在衢州乃至中国的土地上,在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当代民居设计的解决办法,但不代表我们可以照搬别国的旧辙,不具有文化根基的民居建筑是失去民族特色、千篇一律的民居建筑。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当中,西方风行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儒家思想认为人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并不是总揽与被总揽的关系,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便改造自然,而要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在不同思想体系下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本质区别。中国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可以创造出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现代化民居风格。
(三)营建民居应积极汲取儒家传统思想
衢州传统民居是儒家生态思想在浙西地区的具象表达,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当代民居营建可以积极汲取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儒家生态思想。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儒家生态思想仍然可以对当代民居营建提供有价值有文化根基的营建思路。故而本文对衢州传统民居与南孔文化蕴含的儒家生态思想进行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探讨,进而更好地把握蕴含在传统民居中的儒家生态思想意蕴,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传统民居营建提供借鉴。
五、结语
《黄帝宅经》中的“故宅者,人之本”,是指住宅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因而在衢州乃至中国广大农村,与人们居住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民居在当代如何结合儒家生态思想来营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南孔文化视域下的衢州为例,以传统民居为研究材料,通过实地调研与线上线下文献查阅的方式,分析衢州地区传统民居蕴含的儒家生态思想,提出蕴含有儒家生态思想的现代化生态设计策略。未来将以目前的研究为基础,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对衢州地区民居营建的材料进行模拟计算,以期得到更加精细化的计算机数据,促进传统民居更深层次的研究。
(衢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