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岳山造林大会战”组织严密科学有序

1974年,我身为“岳山造林大会战”指挥部报道组的一员,受命参与第一期“岳山造林”工作。

中秋刚过,指挥部便进驻蓝钟镇古城村,这一待就是三四个月。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林业大会战中,我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怀集,作为广东省重点林业大县,向来森林资源丰饶,一批又一批的“怀集木”,承载着地方对国家建设的支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然而,长期以来重采伐、轻种植的发展模式,让这片山林不堪重负。

20世纪70年代初,怀集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以及覆盖率逐年下滑,陷入了“山多不出木”的困境。面对严峻挑战,一场全民参与的造林绿化行动,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我眼中的“岳山造林大会战”,组织严密、科学有序。

在种植技术上,“岳山造林”极为注重科学性。县林科所的“撩壕种杉”科研成果,从行距到壕沟规格,都有着严格且细致的标准。

“岳山造林”取得成功的另一关键,在于严密的组织指挥。当时,县里成立了大造林指挥部,各公社分别在各自的管区成立指挥所。参与造林的主力是青年民兵,同时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年长社员,他们充分发挥了带头和指导作用。

民兵建制、民主决策,也是当时“岳山造林”的一大特点。在造林过程中,各公社独立完成任务,完成进度较快的公社还主动支援较慢的,大家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共同推动造林任务顺利进行。

王振华:“岳山造林大会战”组织严密科学有序0
1975年10月,广东省林业工作会议在怀集召开,全体参会人员来到岳山林场参观学习。(图/方权裕)

1984年,我调离怀集,前往肇庆工作。20世纪90年代,一次工作契机让我重返怀集,我特意抽出时间前往古城村,想看看当年我们亲手种下的杉树。

20年光阴流转,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二三十米的高度,一排排整齐矗立,壮观极了。望着眼前的景象,一种成就感涌上心头。

2022年2月,我回怀集探亲,再次专程前往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林海浩瀚无边,建筑物也已焕然一新,保护区的工作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当年我们种的杉树现在怎么样了?”我问岳山保护站站长。

他告诉我,当年我们种植的杉树基本已采伐完毕。如今山上的是第二代杉树,而且都长得高大粗壮,也有二三十米高了。我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杉树林,尽管并非自己亲手栽种,心中仍满是欣慰。

岳山的绿水青山,就是真正的金山银山。这一片葱郁青山,是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传承与坚守,更是林业事业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民生周刊》记者李杨诗宇整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