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铸魂的高校思政课历史演进及启示*

作者: 程志波 闫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本期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开展以固本铸魂为核心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线内容与价值旨归。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在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以及国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始终如一。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演进历史脉络的考察,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始终与时俱进以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内容核心;二是在价值旨归上,始终面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推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四是在课程设置上,由点到线、史论结合,始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固本铸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体内容自身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 固本铸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历史演进

作者简介 程志波,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闫烁,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必须抓好思想建设这个基础,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之以恒加强党性教育。”[1]突出了强调思想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夯实理论基础、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工程,其内涵集中体现为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固本铸魂。思想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2]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脉络的考察和分析,对于固本铸魂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时代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探索“固本铸魂”的高校思政课基本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密切配合革命需要,培养大批革命先锋,加强革命队伍建设,我们党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催生革命理论学习的萌芽。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独立或联合创办了以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学校,在这些学校中,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学员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面劳动和从事工农运动。把学习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结合起来”[3]。不仅如此,学生还积极参加对工人的教育工作,在向工人传播革命理论的同时,也深化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其次,丰富国内革命战争理论。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在继承前一时期理论学习与斗争实践并重的教学方针基础上强调军事与政治并重,其政治课“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内容,主要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以此来传授革命的基本理论,培植革命思想,使学员不仅知道枪是怎么放的,而且知道枪该向谁放。”[4]在课堂以外,我们党还强调利用“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实际的反帝爱国运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国共合作破裂后,我们创办江西苏维埃大学等多所新型高等学校,培养政治、军事、文教等方面的干部,其主要特点在于“各个根据地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均以贯彻《古田会议决议》为中心和指导思想。反复强调对学员要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强调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注重军事训练,进行军事演习。强调自己搞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5]。可以看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就在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探索“固本铸魂”的基本方向。

再次,提高抗日战争队伍思想素养。为加紧培养抗日战争所迫切需要的各类干部人才,我们党在根据地内成立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高校,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基本原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抗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1.教育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2.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3.教育他们决心深入基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经验;4.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他们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6]可见,这一时期既重视以马克思主义“铸魂”,又强调以党的纪律性“固本”。不仅如此,“抗大还注重品德锻炼和道德教育,要求学员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提倡并实行艰苦奋斗、政治操守、刻苦奉公、廉洁守法、不怕牺牲的精神”[7],这是我们党较早明确提出对高校学生进行品德锻炼和道德教育,为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最后,奠基解放战争的斗争思想。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再次转变,这一时期,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成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为密切配合这一任务,“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点是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转变立场,改造思想的运动;注重强调学员参加革命运动和实际斗争,如参加土地改革、民主政治运动等。通过实践斗争,使他们认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工农相结合才有光明前途”[8]。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明确“固本铸魂”的高校思政课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9],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身体健康,并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各种高级专门建设人材”[10]。并且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强调“不仅要教育学生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知道如何在具体条件下正确去运用它们”[11]。可见,当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设置上,一方面强调对青年的知识教育,要求青年掌握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政治教育,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树立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理想信念。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性质、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政治性与知识性并重且突出其政治性,着眼于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建设人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几经变动,主要发生以下两点重要变化:第一,课程设置与以往不同。一方面,规定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基础上开设“形势与任务”课。作为各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解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任务、方针、政策”[12],这也成为后来“形势与政策”课的前身,使思政课理论学习与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设立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两部分,其主要内容为“向研究生做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报告”[13]。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设立使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更加完整,课程内容也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螺旋上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都增加“国内外形势与党的方针政策”为教育内容,且在研究生教育中又增加了“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内容,强调对研究生开展道德教育,这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校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开端。第二,提出“少而精”原则,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设课程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内容的规范,成为这一时期推进课程与教材改进工作的重要原则。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

变革“固本铸魂”的高校思政课核心内容

为集中精力发展国民经济,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队伍”[14],并且强调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优秀人才”[15],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年学生的政治与业务水平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初步具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16]。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逐步开启改革。一方面,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指出这一内容是“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7],并明确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18]。可以说,这一内容既是对前一时期研究生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报告”的深化与延伸,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固本铸魂目标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为积极应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青年思想的渗透与腐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帮助青年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19]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四大召开后,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对学生开展系统地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内容与任务为“向青年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毛主席的重要哲学著作,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各种社会思潮,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20]。

党的十五大后,教育部对现有“两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单独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并且强调这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重点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清,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1]。通过这一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教育内容,也成为高校固本铸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最新内容:其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固本”,即正确认识和认同党在新时期的大政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邓小平理论”概念的提出也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党领导下的教育,随着党的政策变化而发展变化。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教育部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并鼓励基础较好的高校单独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下大力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编成教材,进入课堂,武装大学生头脑”[22]。从这一时期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着眼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这成为高校固本铸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时代化表达。党的十七大后,为推进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再次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固本铸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增添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总而言之,随着时间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重点不断转化,但始终坚持“固本”与“铸魂”有机结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