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守正创新

作者: 张志杰

摘 要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守正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求,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守正”和“创新”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要求从话语维度守立德树人之正,创精神之“钙”之新;从内容维度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从目标维度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正,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新。在聚焦课堂教学、善用“大思政课”、做好网络育人、辨析世界大势中,进一步有效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

张志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

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加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这些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守正创新包含“守正”和“创新”两方面,“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守正创新,守的是正道、根本、方向、原则,创的是新话语、新内容、新目标、新路径,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中逐步实现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教育引导大学生争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用“六个下功夫”凝练概括教育引导学生的核心素养,把“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放在了首位,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理想信念教育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关系重大。具体到高校,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守正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求,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求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此同时,该文件还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首要地位。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作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当然要跟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守正中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的重大判断。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解决好高校发展过程中各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这其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存在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守正创新,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4]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五方面的使命任务都蕴含着对理想信念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尤其要重视网络正向引导。新时代条件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网络上的频繁互动无疑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被网络平台上存在的认知“信息茧房”、言论“情感优先”、判断“群体极化”等不良现象所误导。高校要关注网上不良现象和多样价值并存、多元观念分层的现实,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看作一个帮助培养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观念选择的过程。高校要从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载体入手,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注重认知的全面性、言论的客观性和判断的合理性,争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校园好网民。

(三)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中“有理想”是改革开放初期从理想信念方面提出的育人目标。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也提出培养时代新人的“四大标准”:“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5]。从“四有新人”到“时代新人”,从“有理想”到“立大志”,意味着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大学生将亲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全过程,可谓中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书写者。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伟大的复兴之路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交织。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助力大学生在辨析世界大势中坚持正确方向、提升党性觉悟、厚植家国情怀、永葆奋斗姿态,在“变”与“不变”中将追求个人“小我”融入实现时代“大我”,从而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守正创新的核心要义

要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守正创新,就要厘清理想信念教育“守正”与“创新”的核心要义。从话语维度、内容维度、目标维度准确把握理想信念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实现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一)话语维度:守立德树人之正,创精神之“钙”之新

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增加话语共通、思想共识,进而更易于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归属于大的教育体系,决定了其在话语表达上先要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德”是育人的根本,“树人”是育人的目标,“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结果,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故而“德”可分为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次,分别指向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修养层面。对此,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守立德树人之正,教育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展并丰富了理想信念的话语概念,也在创新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从毛泽东同志的“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到邓小平同志的“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从江泽民同志的“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到胡锦涛同志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6]。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的话语升华为精神之“钙”。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引用了这一“钙”的比喻:“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7]“精神之‘钙’”话语的提出,在凸显理想信念支撑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明确方向、塑造灵魂、磨炼意志等方面的核心要义。总之,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抓住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的话语表达,创精神之“钙”之新,助力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促进一代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内容维度: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8]谈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视角出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包含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等四方面教育。[9]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科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出发,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服务广大人民中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而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东方大国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的系统回答。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将梦想一步步地努力变为现实。其三,听党话、跟党走政治信念教育。“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12]新时代大学生要紧跟党走,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为党的目标不懈奋斗。除了上述提到的三重内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也包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等。

(三)目标维度: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正,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之新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问题。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关于“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逐步聚焦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育人目标。可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正,这样理想信念教育方有目标感,才能保证具体教育的过程和育人目标的结果一致。

新时代,育人目标从使命任务视角指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3]这一论述为新时代青年赋予了重要使命,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目标方向。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重要的青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用“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描绘时代新人的崭新形象。“有理想”“立大志”是时代新人的精神形象,“敢担当”“担大任”是时代新人的责任形象,“能吃苦”“明大德”是时代新人的品格形象,“肯奋斗”“成大才”是时代新人的实干形象。可以说,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