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作者: 陈菲 纪莉妍摘 要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基于“数字画像”“精准匹配”和“导流推送”实现智能研判、智能伴学和智能创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带来新机遇。但新兴科技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可能引发技术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落寞、算法偏差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的消解、沉浸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辨性的缺失等问题。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积极应对:主体性重塑,坚持技术为用与育人为本的有机结合;差异性协同,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虚与实结合,实现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人工智能;智能思政;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陈菲,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纪莉妍,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通过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算法,使精准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将带来怎样的机遇?又存在何种风险与挑战?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这些都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与创新机遇
所谓智能思政,是将人工智能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产生的新形态。[1]从过程论的视角来看,智能思政主要体现为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中介系统、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载体与方法等相互作用的有机教育过程和实践模式之中。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云计算)三大技术为基石的人工智能技术,使智能思政呈现出精准化、数据化和虚拟化的特征。精准化特征是指智能思政在大数据、强算力等技术支持下,可以精准获取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为教育者进行学情分析及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依据,实现需求与内容的精准匹配。数据化特征是指智能思政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隔阂,在技术支持下将学生的认知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有了更明晰的把握。虚拟化特征是指智能思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时空场域得到了拓展。而时空界限的打破也使得教育对象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或者虚拟仿真技术仪器进入思政虚拟情境,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比,智能思政依靠智能算法的“数字画像”“精准匹配”和“导流推荐”,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出新的实践样态,即教育准备阶段的“智能研判”、教育实施阶段的“智能伴学”和教育载体、方式上的“智能创设”。
(一)智能研判:以“数字画像”有效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教育者依靠主观经验或局部调研,往往难以客观、实时、全面和全程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学生也难以通过有效渠道表达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学生与教师之间仿佛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师生间的时空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析人或物的行为数据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将物理世界的信息投射和转化到数字空间,基于对海量“数据流”的分析,获取不同对象的数据和行为轨迹,进而实现对特定对象行为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把握。[2]通过获取学生的学习、社交和兴趣偏好等行为数据,构建数据模型,由此生成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数字画像”。通过对大数据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抓取、分析和加工,可以形成具有预测性质的研判,由此可以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势。基于“数字画像”的智能研判能够有效提升对教育对象的科学分析,准确、动态地把握教育对象的行为规律。
(二)智能伴学:以算法推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施策
当前,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伴学系统得以开发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方面,智能伴学系统运用算法推荐,实现学习资源的自动化供给和精准供给。算法推荐通过技术编码和运算程序来捕捉受众喜好,实现信息精准匹配与分发,[3]提供与学生认知发展、思想需求和教师教学相匹配的海量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思想困惑等,进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基于不同个体的智能“画像”,智能伴学系统运用智能分析为学生推荐适切的学习路径和学习策略,更好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滴灌”。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智能伴学系统还可以充当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角色,当发现学生学习目标偏移时,予以及时预警和干预。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分析,生成动态学习效果评价,助力教育者获得精准评估手段,通过评价来把握学生的差异,实现“百生”有“百策”的最佳效果。依托于教育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伴学系统能够通过“学习资源的精准供给”“学习路径的精准推荐”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测量”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阶段“全链条”的精准施策,从而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三)智能创设:以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体验
人工智能MR(Mixed 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VR(Virtual Reality)等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利用现实生活的数据模拟出有真实感知的虚拟环境让用户沉浸其中,因而又称为“灵境技术”。[4]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链接起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设仿真虚拟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和学习的主体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由现实空间拓展延伸到虚拟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体验式学习,能够充分地被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教学之中。“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特定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达到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5]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方面,沉浸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理论学习与情境体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现实技术弥补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在教室中、许多学习内容都无法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缺陷,能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直接体验教学内容,进而在综合各类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情感和价值品质的升华。另一方面,“情境化”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知识的直接经验。以往教师在施行情境教学法时,往往受限于教学条件、教学精力等,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则能够轻松解决物力、精力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与体验。
二、人机差异: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人工智能技术被日益深入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智能伴学机器变得越来越具备人类“智慧”,甚至在某些层面替代教育者的身份,成为事实上的学生“导师”时,重新审思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与人的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虚拟现实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技术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落寞
从智能研判的学生行为信息抓取到智能伴学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资源的精准制导,依赖大数据抓取和分析,描绘用户的“数字画像”,通过算法推荐向用户进行定向推送和精准匹配,这在技术上无可指摘,但思想政治教育如若全然依赖于算法来推荐教学策略、路径和资源,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掌控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转,实则却是架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这种掌控背后的实质是技术的异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理应承担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操作教育工具、改造和提升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的重要使命;同时,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并非完全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智能技术赋予了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皆是智能技术所选定的内容和圈定的范围,技术替代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选择的过程,形成隐性禁锢。智能技术的运用的确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但高效率不等同于高质量,以数据结果来定夺、评判学生的情况,存在将学生量化、物化的嫌疑,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在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存在局限性的,其标准化的流程隐蔽地削弱了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阻隔了教育者与学生的交流,淡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人文情怀。
(二)算法偏差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的消解
人工智能基于“数字画像”实现“精准匹配”的底层逻辑是算法的支持,在算法的架构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被一串串数字和符号取代,人的任何行为、情感、喜好、审美观、价值观都变成了可以测算的数据。“世界不再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它已经被数据化了,任由算法阐释,按照控制论的方法重新配置。”[6]而智能算法设计的背后,实质上蕴藏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同质发展。在这个本质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根本价值导向。然而,当前许多智能算法以资本逻辑和流量思维为导向,遵循“流量为王”的算法规则,在“流量至上”的工具理性占据首位的算法世界,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在算法规则的作用下,主流价值观甚至会发生无意识的“遮蔽”。例如,在“流量至上”的市场运作模式中,能够彰显主流价值观的宏大、严肃的话题一旦被算法标识为用户“不感兴趣”,就难以优先推送,甚至会被隔离在信息推送之外。这种基于“流量至上”价值观导向的算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算法推荐也可能导致学生囿于“信息茧房”困局,进一步窄化学生的认知范围。算法推荐为迎合用户的审美趣味,通过点击率等因素来判断学生的偏好,精准推送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剔除学生不感兴趣的信息。这种看似自由、个性化的推荐背后,实际上是对学生价值的固化与封闭,不仅阻隔了学生对多元信息的接触,还摒除了学生所应该看到的信息内容,严重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空谈人的发展,必须在改造现实社会的同时,求得人的发展”[7]。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算法推荐根据喜好实现精准内容推送,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要求,但“信息茧房”却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这一更深层次价值要求的实现。
(三)沉浸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辨性的缺失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通过沉浸体验式的虚拟实践,获取某种程度上的直接经验。但在MR、VR、AR等虚拟场景中,“随着学习空间的转移和学习范式的转变,学生从被教育者化身为拥有主动权的‘主导者’,教师也从原来传递知识的教学者正慢慢转型为助学促学的‘引导者’”[8]。诚然,这一变化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但不容忽视的是,置身于虚拟情境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本来承载的育人职责被技术所取代,甚至遮蔽。
虚拟现实技术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数字空间构建起的立体化、逼真化场景能带给学生“临场感”,但当学生习惯于用“身体”而非“思想”去接受、感知外部信息,当“身体”越来越沉迷于对媒介的依赖时,也可能导致学生陷入虚拟场景的“感知沉迷”。当充满学理性、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以景观化、图片化、声音化的直观、简单方式呈现出来时,的确可以降低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门槛”,但沉浸的另一面却是缺少留白,过于直观、具象的信息会挤压学生深度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沉溺于不费脑力的快感式信息碎片,在无意识中逐渐丧失主动探究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驯顺和屈服代替了反思和批判,青年学生的分析演绎、逻辑推理、抽象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合理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