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作者: 胡姝 张广斌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0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的关键教学群体。对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证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持续改善、教师课程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发展得到较为全面的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也存在低学段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较大、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期待多类专业支持等情况和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提高思政课专职教师比例,关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完善多维条件支持,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 胡姝,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张广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党的二十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为全面了解我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小学德育调查”。本研究以此调查数据为基础,探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东中西部区域代表性省份、省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县、不同学段学校、学校涵盖不同级别和性质的步骤逐步分层抽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涉及全国 31 个省份的学生、教师(德育干部、班主任、思政课教师、非思政课教师)、家长、校长以及地市、县区教育局局长 (主任),其中学生只面向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调查主要从中小学德育制度保障、德育实施、德育效果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回收德育干部问卷、班主任问卷、思政课教师问卷、非思政课教师、问卷学生、家长问卷以及校长和局长问卷共计32.9万份。其中,思政课教师问卷4,150份,有效问卷4,073份,样本有效率为98.14%,问卷分布情况详见表1。

二、调查现状与问题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呈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特征,包括专兼职、年龄、学历和学科背景结构状况;二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包括授课方式、课堂运行情况;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条件,包括培训制度、经费条件以及教师发展的组织支持等。调查结果如下。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持续改善

1.小学思政课教师兼职占主体,专职比例随学段上升而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为40%,专职比例为60%。从不同学段看,思政课教师兼职问题主要聚焦在小学阶段,随着学段上升,兼职情况显著改善。具体来说,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365.1,p<0.001),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达80.6%,专职比例为19.4%;初中阶段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大幅降至10.3%,专职比例为89.7%;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仅8.9%,专职比例为91.1%。那么,哪些教师在兼职小学阶段思政课呢?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阶段兼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主要是职称偏低或无职称的年轻教师,其中二级教师及以下中兼职比例达58.9%,高级教师中兼职比例为32.9%。

进一步分析发现,思政课教师专兼职情况在东中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城乡和不同性质的学校呈现显著分布差异,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城乡方面,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最高,分别为44.6%和50.7%;县城、乡镇或农村地区的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较低,分别为28.4%和36.8%。不同性质学校方面,公办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兼职比例较好(38.4%),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问题突出,兼职比例高达66.7%。经济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发达,民办学校规模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兼职情况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的民办学校中。

2.思政课教师以中年为主力军,九成教师学历水平达本科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以30~49岁的中年教师为主力军,其中40~49岁的教师占比最高(32.0%),其次是30~39岁教师(28.0%),位于年龄分布两端的29岁以下和50岁以上教师分别占比22.1%和17.9%。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和城乡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见图1)。一方面,东中西部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差异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20.1,p<0.01),中部地区思政课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东部和西部地区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与总体结构保持一致。具体言之,中部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中29岁以下教师占比高达32.7%,远高于30~39岁教师(24.0%)和40~49岁教师(28.4%)。另一方面,城乡之间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差异也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65.7,p<0.001),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地级市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以29~39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29岁以下和30~39岁教师累计占比分别57.5%和65.3%。

从教师的学历结构看,九成思政课教师达本科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比81.9%,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9.9%,中专和大专学历分别是0.4%和7.8%。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学历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东中西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历结构差异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44.7,p<0.001),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地级市思政课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占比(分别为17.4%和10.0%)显著高于县城、乡镇或农村地区(分别为5.5%和1.8%)。另一方面,不同学段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历结构差异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47.1,p<0.001),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师的研究生学历(17.3%)占比显著高于小学(5.9%)和初中学段(8.9%)。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学段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群体对高学历人才有更大的吸引力。

3.教师学科背景丰富多元,教育学和中文专业仅次于政治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师背景丰富多元。来源明确的学科有九类,其中思政课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政治类、教育学类和中国语言文学类三大学科专业,政治类占比33.8%,教育学类占比22.8%,中国语言文学类占比22.4%,三者累计占比79%。此外,法学类和理工类专业累计占比近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政课教师复合学科背景回应了思政课的内容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学科变化要求。(见图2)

将三大学科以外的学科合并为其他学科,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存在显著差异(见图3)。其一,不同年龄的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结构差异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48.3,p<0.001),40岁及以上年资较长的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以政治类为主,其他学科背景较少;而39岁及以下的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丰富,其他学科背景占比1/4以上。具体说来,40~49岁和50岁以上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中,政治类和教育类等传统学科累计占比分别高达63.0%和74.0%;而29岁以下和20~39岁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中,中文类和其他学科的累计占比过半,分别达到54.8%和52.7%,其中其他学科也分别达到25.5%和29.6%。其二,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结构差异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307.6,p<0.001),随着学段上升,思政课教师中思政类学科背景的比例逐步提高,从小学阶段的3.3%大幅提升至高中阶段的65.5%。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以教育类和中文类为主,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以政治类和其他学科为主。

(二)思政课教师课程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1.教师组合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具有综合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及其授课效果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运用了以讲授法和探究学习方法为主的7种以上教学方法(见图4)。其中,讲授法使用率达73.0%,探究学习达68.5%,紧随其后的小组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运用率分别为48.6%和32.8%,问题解决学习和实践活动分别为23.0%和13.4%,价值澄清和其他教学方式的使用率为7.2%和0.4%。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普遍认可自己的德育教学内容,98.6%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准确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其中认为“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这一主观判定的比例分别为40.3%和41.8%。

进一步分析不同职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方法的差异,尽管尚未进行显著性水平检验,但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教师职称水平的上升,运用讲授法和小组学习方法的比例会下降,问题解决学习和价值澄清方法的比例会上升。其中,讲授法的运用率从二级教师以下的77.6%下降至高级教师的67.3%;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的运用率从二级教师以下的19.6%提高至高级教师的30.7%;价值澄清方法的使用比例从二级教师以下的5.8%上升至高级教师的10.5%。职称水平较低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而资历较高的高级职称水平教师不拘泥于讲授法,对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娴熟,最大化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思政课课堂教学运行良好,部分课堂被占用情况或有发生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活动运行良好,常规课堂教育教学基本得到保障。调查结果显示,76.3%的思政课教师表示课堂从未被占有,但仍有23.7%的思政课教师表示课堂存在被占用情况,其中经常占用的比例为0.7%。思政课课堂教学受到部分干扰的情况不容忽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段的教师思政课课堂被占用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图5)。东中西部地区的思政课课堂被占用差异状况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33.6,p<0.001),东部地区思政课课堂正常运行情况最优,西部地区课堂被占用情况更显突出。具体言之,东部地区思政课教师表示课堂没有被占用的比例为82.8%,很少被占用的比例为16.8%,经常被占用的比例为0.4%;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中西部地区课堂被占用的比例提高,其中西部地区思政课教师表示课堂没有被占用的比例仅63.2%,很少和经常被占用的比例分别达到35.0%和1.8%。

(三)思政课教师发展期待多类专业支持

1.县区及学校支持教师发展,保障条件亟待改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2]调查结果显示,全国 92.0%的县区设有德育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基本上保障了德育干部的培养工作,为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于教育方针、德育理论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东中西部地区在区县德育干部培训制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20.7,p<0.001),其中西部地区设有德育干部培训制度的县区不足七成,约30%的县区尚无学校德育干部培训制度。(见图6)

为进一步了解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调查了区县德育经费保障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县区的德育工作专项经费较为充足,但仍有6%的县区没有德育经费。51.0%的局长表示,本县区德育工作专项经费在充足水平以上,其中非常充足的比例为17.0%,比较充足的比重为34.0%。有13.0%的局长表示,县区德育专项经费基本够用,另有5.0%和2.0%的表示不够用或严重不够。不同地区在区县德育干部培训制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33.2,p<0.001)(见图7)。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当地的德育工作专项经费充足的水平越高,其中东部地区62.5%有充足的县区德育经费保障,中部地区这一比例为53.8%,也超过均值水平;然而,西部地区仅有17.4%县区有充足的德育经费保障,另有17.4%的县区没有德育工作专项经费,东西部差异巨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