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德育,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探微

作者: 吕慧樱

随着资讯时代的开启,学生道德培养的关键不在于“知”,而早已立于“行”。具身德育杜绝孤立而单向的输出,在微课程的开发上,倡导学生经历从“知”到“行”的转化,实现“情”与“意”的升华。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的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中,具身认知理论已经被广大研究者所提及和关注,对于人生活于世界、知觉事物十分重要,在教育中也有着实践价值,尤其是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应用广泛。在此背景下,进行具身德育微课程的整体架构,指向的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通过分层递进,规划具身德育“微目标”;知行合一,丰厚具身德育稳定性和即时性“微专题”;真情体验,打造成长加油站、校园多棱镜、形象展示台、每周微故事、移动微媒体、传统微课程等具身德育“微平台”;真实践行,推行即时性、草根式、多元化的具身德育“微评价”这四个主要路径,全方位架构德育微课程体系。

一、背景追溯: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立足于教育角度,实现学生的知识 、技能 、情感“三位一体”,即知识是要学习者通过认知学习而来,技能是要靠学习者亲身体验所掌握,情感是身体情绪通过不断体验深化形成的。简言之,学习是具身性的,因此本文基于以下几点展开。

基于具身德育的潜在价值。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实际,使得知行成了“两张皮”。而具身德育,强调的是植根于人的身体(包括大脑在内)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行,二者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将具身认知理论移植到教育领域,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

基于微课程的探索需求。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信息”已在不知不觉中嵌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德育工作也应由过去的单项输出向体验、共鸣等方式转变,着重探索具身德育实施途径,增强德育效果。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德育微课程主要指向学生养成教育、文化积淀中的具体“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德育课程,在其内容、主题、用时上,具有“短” “小” “精”的特点。它是学科微课程的延伸与拓展,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可以集合碎片化的德育教学时间,使学校德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基于养成教育的特色追求。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围绕“养成教育”这一主题,坚持不懈开展德育实践研究,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健康人格、公民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依托具身认知理论,赋予德育微课程更加丰富的内涵,明确了德育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提炼出微时代背景下新生的具身德育模式。学校提倡“5 分钟学习体验模式”,采用可视化的方式,从学生的亲历体验和可持续发展上寻找新思路,进一步开拓了德育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化育人品、塑造人格的目的。

二、实施路径:基于课程的微型架构

德育微课程虽然微小,然而从目标体系的架构,到课程内容的实施,再到评价方式的设定,其展现形式必然遵循基于课程又不囿于课程的理念。

(一)分层递进,规划具身德育“微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影响和制约着德育的全过程,德育课程应落脚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动态的、发展的,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来规划德育资源并开展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内化和践行。

在梳理校园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微调学校现有的小学生公民素养培育的“三级三段式”目标体系,在“修炼自己、与他人相处和服务社会”3项一级指标下,确定每个阶段的各类德育目标,细化为“懂礼仪、会自理、遵守规则、珍爱生命;讲诚信、懂感恩、友善合作、尊重他人;不忘责任、勤俭节约、民主参与、爱心助人”12项二级指标,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架构合理的德育目标体系。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活动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知行合一,丰厚具身德育“微专题”

知行统一是德育微课程的终极目标,学校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德育场”。基于此,德育微课程的内容需要依据校情更新,根据微课程的细微性、针对性、生成性,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促使其进一步校本化。课程直接指向校园中不断生成的微现象,借助管理的细枝末节产生德育教育微专题,分养成、成长、文化、礼仪、研学和才艺六个专题微课程,在12项德育目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具身理论为指导,加以细化,逐步量化为既适合全校普及,又指向年段特点的德育微课程;既包括“稳定性”的专题微课程,也包括不断生成的“即时性”的专题微课程。

稳定性专题。主要侧重养成、成长、文化、礼仪体系,比如“列队进入,女生优先;餐前洗手,安静就餐;不剩饭菜,营养全面……”将这些简洁的餐厅规则,抑或看似简单的穿衣、洗手、洗脚、如厕、卫生整理等生活常规,通过文稿的编辑、图像视频等方式有机整合起来,图像资料倡导具身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

即时性专题。包括才艺、研学等生成性的项目,在德育微课程脚本的选择和再创造阶段,组织各年级各班的学生代表,发动身边的学生搜集创意和主题,在每班和每年级中遴选出有价值的微现象,生成有价值的微问题,呈现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微课程。力求主题突出,或深度启发,或引发思考,或张扬个性。

(三)真情体验,打造具身德育“微平台”

随着资讯时代的开启,学生道德培养的关键不在于“知”,而早已立于“行”。具身德育杜绝孤立而单向的输出,在微课程的开发上,倡导学生经历从“知”到“行”的转化,实现“情”与“意”的升华。学校打造多个微平台引导学生真情体验。

“成长加油站” 为解决传统德育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的教学问题,学校请有资质的心理老师开设心理辅导微课程,为学生解答困惑,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决烦恼和放松心情。

“校园多棱镜” 对校园现象进行跟踪观察,既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也表扬榜样,激励落后。根据存在的问题,设置脚本,开发微课程,比如学生拖地中如何正确拿拖把、洗拖把、用拖把、放拖把,让队员亲身示范,在具身实践中,增强课程实施的心理互通性。

“形象展示台” 具身德育注重学生的亲历参与,基于学校特长生的培养策略,设置形象展示台,每周固定时间,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倡导以鲜活的画面、灵动的才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周微故事” 每周一晨间,讲述校园微故事。或者围绕一个小故事,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或者围绕一个画面,进行生动的解说;或者围绕一个活动,进行激情的表扬;或者围绕一个事件,进行真心的提醒。聚焦的内容虽微小,但促使学生对眼见耳闻的信息进行接纳、对身边事件进行深层的思考,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

“移动微媒体” 具身德育是一个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开放的教育过程,利用APP、QQ、短信、微信等方式建立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师生可以多维度互联和共同成长。以小求实,从小处着眼,让德育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同时,借助移动APP,实现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交互性、共享性,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

“传统微课程” 凭借嘉兴市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的优势,学校有选择地开设传统节日微课程,不同年级设定不同主题,相关科室和教师先期开发、完善修订文本材料和实施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亲历体验,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四)真实践行,推行具身德育“微评价”

具身德育微课程的效能体现的是隐性的和“绿色”的,构建的是公开公平、凸显激励属性的评价机制。

变总结性为即时性。微课程的实施效能,重在激励,引导学生真情实意地去践行课程的内容。评价不仅有阶段性的及时肯定,更提倡在“校园风尚标”“校园多棱角”中即时展示,以正向画面代替语言评价。

变高大上为草根式。摈弃遥不可及的榜样,倡导草根式榜样。关注真实践行,并录制成微视频,这种来自身边的草根人物比印在纸上的规范更有说服力和教育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去学习,去模仿,去靠近,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

变单一性为多元化。在“互联网+时代”,具身德育微课程的评价不排除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但更关注多元化的评价。评价方式既包括形象展示墙、成长画册,更利用桐乡教育APP等网络平台,向学生、家长开放,借助网络把评价工作推向社会,使得各个层面的评价者都有发言权,进行公开、公正地评价。

综上,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德育微课程,课程素材时刻潜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中,“从小事着手,关注细节,亲历体验”是具身德育微课程体系架构与实施的基本路径。学校将具身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发现、挖掘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提炼更深、更远、更实际的德育问题,方能提升微课程的质量,夯实立德树人的美好育人愿景。

【吕慧樱,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迟倩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