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劳动模范特征研究
作者: 刘子绮
摘 要 基于扎根理论对央视《国家记忆》中的劳模纪录片进行三级编码及分析,构建以劳动、个人、社会三大维度为框架,以劳动观、能力、热爱、学习、意志、实干、待人、责任、奉献九大特征为核心的劳动模范特征模型。劳动模范作为劳动的人、独立的人、社会的人,他们的劳动实践和观念给予劳动教育诸多启示:劳动教育要实现劳动认同和劳动能力共落地、自我提升和意志磨炼共追求、社会适应和社会价值共发展的多元价值,促进育人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 劳动模范;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 刘子绮,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是永恒的教育。[1]劳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在帮助学生学会生存、与人交往、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被弱化、软化、淡化的情况,一些学生出现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懂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继颁布,强调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是教育之幸事,也是民族之幸事”[2]。在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劳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劳动素养有什么内涵与外延等基础问题被广泛热议。而劳动模范作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广泛认可。劳动模范身上涌现出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对当今劳动教育的建设和育人方向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试图借助扎根理论探究劳动模范身上涌现出的诸多特征,进而探讨这些特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资料收集与研究过程
为构建一个清晰而全面系统的劳模特征模型,较好地发掘劳模特征,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收集分析有关劳动模范的质性资料。该方法要求研究者保持理论敏感性,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逐级编码、分析、比较、归纳、概念化并进行关联,建立起扎根于实际经验和情景的实质理论。这个过程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其主要特点不在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3]该方法与本研究具有高度契合性。
(一)原始资料收集
扎根理论认为一切皆为数据。[4]本研究从2016年开播的中央电视台重点节目《国家记忆》中选取了2017年劳动节特别系列“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和2019年劳动节特别系列“闪亮的坐标”,共计10集作为研究的原始材料①。每集聚焦一位全国劳动模范,通过历史照片、视频、相关人物访谈等方式讲述劳模的优秀事迹,时长均在30分钟以上,能够展现出劳动模范们的优秀特征(人物信息见表1)。将每集视频转录为文字并导入Nvivo11,以便进一步分析。
(二)编码情况概述
开放式编码。在充分熟悉和理解视频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将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对照进行开放式编码。在此过程中,悬置研究者的偏见,充分发掘研究材料中体现劳动模范特征的信息,提取本土概念,并在修改、替换、删除、整合处理后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劳动平等、劳动光荣、努力奋斗等23个类属、424个参考点。开放式编码结果示例如表2所示。
关联式编码。基于开放式编码,根据一级节点之间的关联进行进一步归纳,探索相对独立的类属之间潜在的多种关系,如因果关系、语义关系、过程关系等。关联式编码的任务在于使类属间的关系清晰明确,为建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通过关联式编码,共得到劳动观、能力、热爱、学习、意志、实干、待人、责任、奉献等9个范畴(见表3)。
核心式编码。核心式编码是找到核心类属的过程,通过反复查询原始资料和不断比较已有范畴之间的关系,找到能囊括整个研究结果的核心类属,使它能像“渔网的拉线”一样,把整个理论的“渔网”拎起来。[5]遵循这个思路发现了劳动、自我、社会三个维度(见表3),并构建了劳动模范特征模型。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如表3的编码情况所示,劳动模范特征由劳动观、能力、热爱、学习、意志等九大要素构成,分别归属于劳动、自我、社会三大维度。
(一)劳动模范的三维特征阐释
1.劳动维度:劳动观、能力、热爱
劳动维度的特征体现了劳动模范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情感,由“劳动观”“能力”“热爱”构成。
劳动观由“劳动光荣”“劳动平等”“努力奋斗”等本土概念组成。劳动模范认为劳动是光荣的,包括劳动过程光荣、劳动结果光荣、劳动者光荣等;劳动是平等的,包括各行各业平等、劳动者之间平等以及劳动促进平等;劳动是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奋斗才有美好生活。劳动观代表了劳动模范对劳动、劳动者、劳动岗位最基本的观念,反映出劳动模范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解放人、劳动发展人的最质朴的实践认知。
能力由“技能娴熟”“灵活应对”“应急能力”构成。劳动模范往往在行业领域掌握着娴熟的技能,成为同行景仰的技术领袖,同时面对工作上的突发困难能够保持头脑清醒,采取灵活的措施,并具备完成紧急工作任务的能力,例如“(马恒昌小组)受命制造高射炮核心部件,时间紧任务重……提前5天完成这项紧急的军工任务”(Mhc)②。劳动能力是劳动模范作为劳动者最基本的特征,对精湛技能和优秀能力的追求成为劳动模范们为人称道的职业名片和技术声誉。
“爱岗敬业”是热爱的具体体现。劳动模范总是“时刻心系工作”(Wjx、Zbg、Mhc、Wcl),甚至“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离开”(Zbg)。劳动模范的劳动情感无一例外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也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是劳动模范的应有本分[6],一个对自己岗位缺乏热爱和尊重的人是难以做出成就和获得他人尊重的。
伦理学认为,情感、认知、实践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情感影响着认知全过程,并为认知和实践提供动力。在认知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情感还起着中介和催化的作用。[7]这与原始资料的编码情况基本一致。一方面,对劳动和岗位的热爱为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和追求更高标准的劳动能力提供了情感基础;另一方面,劳动模范的劳动热情经受时间的洗礼却不褪色,反而因为对本职工作的逐渐精熟和对其理解的深入,使得他们更加热爱劳动。“知”“能”“情”的交互作用在劳模身上展现得尤为生动。(见表4)
2.自我维度:学习、意志、实干
自我维度由“学习”“意志”“实干”三个特征组成,展现了劳动模范在劳动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坚守和自我约束。
学习由“观察思索”“学习钻研”“开拓创新”等本土概念构成。其中,“开拓创新”是文本材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本土概念,共出现31次,比如,“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Mhc)、“生命不息,革新不止”(Wcl)。劳动模范在技术操作或日常劳动过程中会通过观察周围劳动环境发现问题根本,并试图找寻解决办法,反复琢磨技术原理、方法操作,不断学习以进行自我提升。
在个人维度的三个特征中,意志的参考点数最多,达83次,由“自强不息”“信念坚定”“迎难而上”构成,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劳动模范们的意志特征,反映了劳模们在长期艰苦奋斗过程中的自我坚守,也凸显了时代背景下的劳模们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实干的编码数较少,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作风朴素”“脚踏实地”构成。在作风上,劳动模范不忘初心,生活和工作“保持朴素的作风”(Lyl、Sxc、Slh),“朴素的穿着才是申纪兰的最爱,出国回来她就马上换上了粗布衣裳返回西沟”(Sjl)。在工作中,劳动模范始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愿做水底的秤砣,不做漂着的葫芦”(Lyl)。
自我维度的三个特征既相互影响,又紧密联系。学习需要意志来维持,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个体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获得提升,意志对完成任务的影响反而变小;然而面临困难时,意志仍能发挥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和意志都不能脱离实干,否则可能导致脱离实践、动摇意志。学习、意志、实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维度:待人、责任、奉献
社会维度由“待人”“责任”“奉献”三个特征组成,分别体现了劳动模范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以及不同环境下所秉承的价值追求。
待人即对待他人。劳动模范能做到真诚待人,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用真心与人交往,以诚换诚,“他(史来贺)对社员都是一心一意的,大家也都拥护的(史来贺)”(Slh)。不仅如此,劳模们还积极地影响周围的人,做到言传身教。劳动模范的言语行为就是传递劳模精神的最好依托。
在对待集体的态度上,劳动模范把责任扛在肩头、抓在手里,“责任意识”“坚守岗位”和“主动担当”是责任的具体体现。劳模把责任意识当成一种自觉,“(王进喜)上任后对每一口井都从严从细要求”(Wjx),他们不松懈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主动担当、敢于担当,并持续担当、积极作为。在紧要关头“吴运铎顾不上个人安危着手提取雷汞”,而后他“为尽快解决炮弹生产难题把实验室搬到医院”,带伤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努力承担着自己的职责。
奉献出现的频次在9个特征中仅次于意志,达74次,由“身体力行”“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组成,在社会维度下是其他两个特征开放编码数量的近两倍。可以说,这些劳模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国家奉献,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服务。吴运铎曾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Wyd);铁人王进喜“率众用身体搅拌水泥的照片,成为那一代人报效祖国、牺牲自我的生动写照”(Wjx)。这是中国永远的时代记忆。
社会维度下的三个特征代表了劳动模范在劳动过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只有在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并能够影响、感化他人时,才能够在平凡中坚守岗位,在坚守中履职尽责,进而为民谋福祉、为国献自我。劳动模范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逐渐从“小我”走向“大我”,最终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模范三维特征的属性和关系
劳动维度是劳动模范的基础性特征。劳动创造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劳动就算不上劳动者,更妄谈模范。从来没有天生的劳模,只有踏踏实实的劳动者,他们在年复一年的劳动中形成了先进的劳动观念、精湛的劳动技能并始终保持着劳动的热情。他们用劳动创造着物质和精神成果,劳动过程也塑造着他们尊重劳动、认同劳动、热爱劳动、精于劳动的劳模特征。
自我维度是劳模的发展性特征。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集中体现为劳动模范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提升、自我坚守、自我约束。该维度展现了劳动模范渐进式发展的成长特征,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因学习而广博精深、因意志而攻坚克难、因实干而行稳致远,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受阻又不断突破,最终成为劳动者中的佼佼者。
社会维度是劳模的超越性特征。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进行社会交往,而劳模更是将实现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用真诚、责任和奉献表达着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社会维度的特征是于劳动和自我之上更高层次的超越性特征,传达出劳动模范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刻的价值追求。
“劳动”“自我”“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模范的三维特征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共同构成劳动模范的整体特征(见图1)。劳动场域既是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学习场域,也是进行社会交往、实现社会价值的社会场域。劳动模范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实现劳动、自我、社会三重身份的自我审视和价值建构,真正成为先进的时代楷模。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劳动模范独特的成长经历和鲜明的人物特征与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劳动教育因其综合性,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黏合、融通的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将劳动与娱乐混淆”的观念,甚至存在“将劳动视为惩戒”的错误观念。[8]劳动教育培养人的定位不明确,必然导致实施时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达不到教育目标。那么,劳动教育何为?对此,劳动模范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作为劳动属性的人,他们用先进的劳动观念、高超的劳动能力、热烈的劳动情感,践行着知行合一的劳动实践取向;作为独立属性的人,他们用若渴的进取之心、无畏的坚韧之心、踏实的质朴之心,彰显着激流勇进的自我发展取向;作为社会属性的人,他们于他人真诚、于集体负责、于社会奉献,传递着社会第一的人生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