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变迁而生长:入学教育主题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转向

作者: 肖晨

入学教育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个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生活,使学生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转变为“文化式”“文明式”状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适当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入学教育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个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生活,使学生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转变为“文化式”“文明式”状态。因此,有效开展入学教育主题教学要求教育者从时代变化、学生社会化发展需求等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

一、入学教育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入学教育不是单向灌输知识或规则的教育,个体即使能够持有正确的观点、认识,也无法保证其在生活中能完全正确地开展社会实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入学教育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入学教育主题教学的整个过程。第一学段,即一至二年级的学习生活,是学生早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应深入思考入学教育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深远意义,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实现入学教育的价值。

一方面,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以开放的姿态认识和解决自我发展中的新问题。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到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在面对这个新的转变时,学生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个人选择与行为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有的学生不善于自我表达,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应陌生环境;有的学生开朗外向,能够快速地结交朋友,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学生作为“成长中的我”,不再是“孤立的自我”,而是“交往中的自我”,是“走向未来的自我”;既是学生“个体的自我”,也是学生所在“集体中的自我”,是“走向世界的自我”。因此,教师在开展入学教育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与隐性需求,对学生的矛盾与疑惑予以应答,对学生的积极融入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身份的转变,为学生面对并解决新问题提供有益支持。

另一方面,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通从学校生活迈向社会化发展的新通道。研究表明,在自我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孩童对“重要他人”的意图与期待。在学校生活中,“重要他人”不仅仅指的是教师、同伴,还包括学生所处的班集体。在以平等互动为基础的入学教育主题教学中,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人格尊严的人,不断与“重要他人”对话,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感。同时,对话双方在沟通中达成观点上的一致、获得精神上的通达、发现交往的意义、创造全新的情境,使其在社会化发展中迈出更为自信的一步。

二、入学教育主题教学的内容梳理与教学观察

入学教育主题教学集中呈现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所占课时不多,但依然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与核心素养导向。学生从认识新的“我”开始,开启了“我”与不断扩展的生活世界的探索。学生接受入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符合课程方案对课程进阶性与整体性的要求。

(一)课程内容解读

“注重幼小衔接”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主要变化之一,其中进一步明确了入学教育的七项内容:一是上学了,感受自己身份的变化,初步了解学校的环境;二是知道课堂常规,学会整理书包和准备学习用品;三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四是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五是合理制订学习和作息计划,生活有规律;六是尊敬师长,对师长有礼貌,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高兴兴地学,快快乐乐地玩;七是融入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以上七项内容展现了学生从自我认识,逐步扩展到与他人、集体交往的逻辑思考,明确指向习惯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适应小学生活所需的品格和能力。

此外,入学教育不仅与第一学段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紧密联系,还与第二、第三学段的课程内容有着衔接与递进的关系,并且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也体现着连续性与进阶性。入学教育主题教学的开展,能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心理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主题是“适应新生活”,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小学生活的开始,而入学教育则是本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各单元内容在呈现入学教育这一主题上存在着显性与隐性之别,如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为显性内容,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则为隐性内容。

“我是小学生啦”单元指向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后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身份、环境、作息时间、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旨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渐适应新的变化。“校园生活真快乐”单元也主要指向入学适应教育,这一单元的内容使入学教育更具课程化特点,在组织规则和日常规范上对学生展开引导,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单元展示了学生从崭新的校园生活回归平稳的家庭生活的情境迁移,是学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隐性延伸。“天气虽冷有温暖”单元旨在使学生认识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回顾本学期的校园生活时发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并对未来许下美好心愿。

教师应将教材中各单元内容合理整合到入学教育主题教学中,以内隐、渗透的方式开展实践,使单元教学目标更符合校本、班本情况,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教学样态剖析

入学教育是面向所有新生的教育,教师应帮助并引导学生感知校园生活的美好。尤其是对于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新的教师、同学属于物理空间上的“熟人”,却是心理上的“陌生人”。因此,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关注,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具体实践中,入学教育主题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蜻蜓点水”般的入学教育致使师生节奏错位、教学效果减弱。大部分学校能够做到积极开展入学教育,集中表现为开学后第一、第二周的德育活动,但并未充分考虑到部分学生不能在两周内完全适应小学生活这一问题。事实上,教师完成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第二单元课程的教授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部分内容与入学教育紧密相连,但部分学校在开展短暂的入学适应教育活动后,便对入学教育有所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随之成为看图说话、介绍规则的课程;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呈分离状态。以师生间的对话问答为例,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关注不够,所提的问题大多为事实性的知识问答,如根据照片提示猜测校园景观等。这些问题本身不足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仅凭记忆进行机械性回答,答案也正如教师预设的一般,双方都处于“低水平徘徊”;三是教师缺少对学生个别化、个性化的关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环境呈现新的特点,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人机交往”削弱了人际交往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比重;活动空间、时间的减少使学生缺乏自由交流的机会。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而教师往往对这些方面关注较少。

三、入学教育主题教学的实践转向与创新发展

教师开展入学教育主题教学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生活场景的拓展与再现,也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初步建构。教师对入学教育内涵的明晰,有利于帮助其发现学生性格、行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及时给予学生关爱,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

(一)从单一灌输到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在其形成角色认同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入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增进学生对教师、校园的亲近感,教导学生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行动,而不是在脱离关爱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尊师爱校的情境,也不是简单地教授有关思想道德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单一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关于校园生活的常识,形成“传授—接受”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在其形成角色认同过程中的作用,而学生的问题与需求又是具体的、复杂多样的,诸如此类的矛盾使入学教育流于形式。对此,教师应努力打破教材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不应把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及其他工作割裂开来,而应广泛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情感与动态。

以《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中的“上学啦,真高兴”教学模块为例,教材采用绘本故事的形式,描绘了学生从离开家到进校门、进教室上课的整个过程,符合真实场景,旨在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在实践中,福建教育学院附属翔安第一小学的教师将教材内容融入学校的迎新活动中,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闯关任务,即看校门口提示牌确定入校路线、向值班教师和督导队员热情问好、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并完成测温、按照提示准确找到教室、向教师与同学介绍自己、在美好的祝福中结识第一个朋友、参观认识我的学校等。教师精心设计场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快速熟悉学校、教师、同学,使学生建立起融入校园生活的自信心,完成心理上从“幼”到“小”的衔接。

(二)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往打开认识和理解自我的新视界

采取何种视界,往往决定着我们将看到怎样的景致。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而言,其对教师、同学的陌生感需要通过交往活动来逐渐消除,他们不仅仅想知道自己要学习哪些科目、哪位老师负责上哪门课、邻座的同学叫什么名字,而是期待了解更多,这是他们与学校建立亲密关系的开始,也是他们在新环境中认知自我的开始。教师应主动了解并发现学生的期待与需求,搭建生生、师生及亲子间交往互动的平台,在找寻问题的同时看见美好。

以《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中的“校园探秘”教学模块为例,教材围绕操场这一基础地标,全面展现了学校及其周边环境,使学生对学校设施、设备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亲近、探索学校,增强学生作为小主人翁的自豪感。在实践中,福州市晋安区榕博小学的教师创新设计“校园探秘”活动,组织学生与家长志愿者进行分组比拼。各小组按功能室随机划分,如操场组、图书馆组、科学实验室组、音乐室组、少先队队室组等,每个小组选一位家长志愿者做组长,带领小组找寻功能室的位置、探索教室到功能室的路线、研究功能室的效用等。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需遵守活动守则,如不掉队、不随意触摸设备、不扰乱其他班级秩序等。学生不仅学会了细致观察,提升了社交能力,还在“探秘”中进一步领悟了校园生活的内涵与意义,并对校园生活中的自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活动结束后,教师集中展示各小组拍摄的视频,使学生在完整回顾本小组探索过程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其他组所展示的功能室与校园角落,有效拉近了学生与学校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爱校情感,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学校生活。

入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重视并开展以生为本、以交往活动为主的教学实践,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在其形成角色认同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交往开启认识和理解自我的新视界,使学生学会借变迁而生长,向他人与社会开放,同他人与社会共生。

【肖晨,福建教育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赵文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