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在契合、价值意蕴及推进路径
作者: 邹太龙 张艳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铸就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学校应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从理论指导同源性、价值目标契合性和教育内容耦合性把握二者的内在契合。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在于引领政治方向,坚定师生理想信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动社会实践,塑造学生服务品格。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从教育者出发,注重指导性与示范性;从受教育者出发,注重自主性与实践性;从教育内容出发,注重系统性与生动性;从教育手段出发,注重贴合性与多样性。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教学;中国共产党;价值;重大主题教育
作者简介
邹太龙,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特聘副研究员;张艳,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的精神引领,是党永葆生机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阐述其科学内涵:“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诉求,更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契合
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理论指导同源性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这与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指导具有同源性。开展思政课教学,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革命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汇聚的不断推动党自身发展与带领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我们坚持的真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不是教条,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好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前进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指导我国健康发展的科学方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观点和思想。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其理论指导与思政课教学具有同源性。思政课教学发挥着重要育人作用,其意识形态功能要求思政课教师向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党的领导,树立爱国情怀,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中推动社会发展。
(二)价值目标契合性
从国家与社会价值目标出发,伟大建党精神和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坚定人民信仰与国家信念,为实现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努力奋斗。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如磐初心,而思政课教学旨在通过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境界提升,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学生真正担负起时代使命,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洪流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和传承者。[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学习,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个人价值目标出发,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都致力于人的发展,培养和提升个体思想品德,增强理想信念,为个人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与实践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以切身行动阐释了为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改革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突破重重困难,取得了伟大成就。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满足社会和自身成长需要的思想品德与道德行为,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追求,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教育内容耦合性
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源泉。思政课教学必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也十分强调家国情怀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实践中的各种事迹作为鲜活的教学案例,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助推学生精神成长和价值观塑造。
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学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上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耦合性。思政课教学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都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对政治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把握中实现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与伟大建党精神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都注重实践,从人民的需求出发。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党员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人民生活实际出发。思政课教学同样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幸福培育人才,强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深化情感认同,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把握价值宗旨,在领悟精神中坚定信念担当。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并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是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青少年进行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的基本考量。
(一)引领政治方向,坚定师生理想信念
首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引领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4]青少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的理想放入祖国的发展需要中,增强爱国情怀。其次,在思政课教学中,感悟并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影响。伟大建党精神集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一心为民的爱国之情,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后,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科学真理,帮助青少年学生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充盈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需要凸显时代性,与当下紧密结合,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在精神的把握与实践的结合中与时俱进。在思政课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的过程中,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伟大建党精神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在融入思政课教学时,也融入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充盈、丰富。其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最后,助力实现思政课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伟大建党精神是一本活教材,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这本活教材运用好,能够更好地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推动社会实践,塑造学生服务品格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人民出发,紧紧依靠人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品格。其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人民的需要而奋斗。最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精神鼓舞青少年学生不贪图享乐,勇于奉献自己,敢于同困难作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5]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为人民幸福不怕流血牺牲的榜样力量,厚植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使他们运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更好地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群众,在坚持不懈的实践中推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推进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教育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汇聚最大育人合力,实现整体育人效果。
(一)从教育者出发,注重指导性与示范性
首先,教育者要对学生发挥指导作用。一是思想引导。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坚定爱党之情、爱国之心。二是理论教导。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理论阐释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理论讲授能力,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精髓,并在学理上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科学阐释和讲解,实现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6]三是实践指导。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更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学生不仅需要抽象的理论,更需要鲜活的实践,教师要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指导实践有序开展,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教育者要对学生发挥示范作用。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率先垂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恪守师德师风,做到学高身正,发挥榜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对于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榜样和标杆,因此教师要传承好红色文化,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体现自身道德品质,充分释放自身的人格魅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从受教育者出发,注重自主性与实践性
首先,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伟大建党精神对自身成长、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价值意蕴,让他们自愿学习、自主把握和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教师应提高学生深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组织学生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此外,帮助学生把握自身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度认同自己是时代的主体、国家的主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主动学习并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其次,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内化于心,高度认同,更需要外化于行,付诸实践。第一,学校要搭建内部实践活动平台,利用好校内资源。思政课教师应首当其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此外,学校各部门应紧密联系,共同打造校内品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院、校两级团委和党委的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第二,校内与校外联动搭建实践平台。学校争取与社会各界联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同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行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