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德育的时代诉求与实践进路

作者: 王德胜

摘 要  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深化对生态德育的认识,分析新时代对生态德育提出的教育诉求,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学校生态德育体系的实践路径。学校生态德育的时代诉求主要表现在凝聚生态道德和价值共识、拓宽德育的伦理学基础和促进个体人性完善等方面。建构新时代学校生态德育体系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遵循德育规律,建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德育体系;明确德育目标,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素养的生态人格;整合德育内容,汲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智慧;丰富德育途径,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生态德育共同体;完善德育评价,形成多元、综合、动态的生态德育评价机制。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伦理;生态德育;道德教育

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指引和强大思想武器。目前,为了充分应对新冠疫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与伦理准则,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引领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学校是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需进一步深化对学校生态德育的认识,提高生态德育的有效性,建构与新时代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德育体系,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建设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

一、学校生态德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一)生态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凭借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紧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瘟疫流行、物种减少等愈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关涉人类生死存亡根本利益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既重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也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2]事实上,“生态道德”已在2019年10月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2021年2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也将培育生态道德作为主要任务和行动之一。生态道德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范畴,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规范,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当前面对新冠疫情等重大生态危机时,人类在道德层面的必然选择与应然追求。

(二)学校生态德育是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德育体系

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3],在生态道德建设、生态价值共识的形成、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等方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向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德育诉求,即建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德育体系。

我国生态德育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生态德育的相关理念最早由杨学良于1992年在《应重视生态道德教育》一文中倡导,该文论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目标和途径等基本问题;[4]而自鲁洁教授于1994年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中提出“德育具有帮助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规范人与自然交往行为等自然性功能”[5]以来,研究者对德育在帮助学生形成生态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视。“生态德育”这一概念在20世纪末被正式提出,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6]。之后,生态德育的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发展,生态德育一度被认为是21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7][8][9][10],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目标和内容、途径和方法等的结构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生态德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生态德育能够促进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助于生态制度建设,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11]“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12]“生态德育的终极价值诉求在于构建生态文明。”[13]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生态文明教育列为五类德育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教育正式成为我国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很多学校自主开发了富有特色的生态德育校本课程,生态德育在实践层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实践探索经验和继续深入发展的需求向生态德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面对公民生态道德素养亟待提高的现状,进一步建构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校生态德育体系显得更为迫切。因此,有必要从生态文明和社会转型的高度积极探索切实提高生态德育有效性的教育措施和实践策略,将生态道德全面纳入学校德育工作。

二、新时代学校生态德育的诉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对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转型具有重大意义。”[14]在这一文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生态德育在不同层面产生了新的更深层次的时代诉求。

(一)筑牢新时代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凝聚生态道德和价值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任何社会和文明形态的产生、发展与稳定都伴随着全体社会成员相应集体意识、道德和价值共识的形成,处于长期建设过程之中的生态文明也不例外。因此,促进青少年形成普遍的生态道德和价值共识成为新时代学校生态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学校生态德育的长期目标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成员形成共同拥有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道德和价值观,凝聚生态道德共识,提升道德素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稳定有序发展筑牢道德基础。

凝聚生态道德和价值共识的诉求首先应该在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环境的学校中实现。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15],是未来社会理想的试验场,“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的成员去安排。社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辟给自己的未来”[16]。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理想在学校中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最先实现。

(二)拓宽德育的伦理学基础:整合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

义务论和德性论伦理学构成了现代德育的两大伦理学基础,尽管二者在道德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但其共同前提是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人际伦理范畴。学校生态德育的形成和发展则需整合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从而进一步拓宽现代德育的伦理学基础。

生态伦理学是基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紧张关系而提出的。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自身生存的情况下,生态伦理学将道德关怀的对象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大自然,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尊重自然,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道德地对待大自然。这些主张构成了生态德育的生态伦理学基础。作为学校生态德育的伦理学基础,人际伦理和生态伦理两者之间不是分立割裂的,而应构成一种相互联系、交互融通的整合型伦理。在生态伦理学家保罗·泰勒看来,建立在尊重人的基础之上的人际伦理,与建立在尊重自然基础之上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环境伦理或生态伦理之间,在信念系统、道德态度和道德规则三方面存在着一种结构性对称性和同构性。[17]因此,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的整合既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具体到学校生态德育领域,一方面,学校生态德育能够帮助年轻一代将人际伦理的道德原则在适当情境下运用到处理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中;另一方面,生态伦理在德育中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际伦理关系的处理及其在德育内容中的体现。

(三)促进个体人性完善:重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5世纪以来,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种减少、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问题,以及道德失范、意义缺失、物欲泛滥、从众媚俗、信仰迷失、情感冷漠等人性危机问题。事实上,工业文明中的生态危机与人性危机具有内在关联。面对人性危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德育旨在帮助个人实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促进人性在“个人、自然与社会”三位一体式的整体关系取向方面不断完善,从而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态文明及其道德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走出个人主义,从而引领人类重返自然,引领个人重返社会,由此在自然与社会中重新发现人的位置。因此,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学校生态德育旨在帮助个人实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促进人性在“个人、自然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关系取向方面不断完善,从而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并最终有利于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因此,在重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形成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个体实现人性不断完善的两条基本进路。

三、构建新时代学校生态德育体系的

实践进路

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学校生态德育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时代诉求,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持续发展相适应、与现有德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承接的学校生态德育体系是关键。

(一)遵循德育规律,建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德育体系

建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德育体系是提高生态德育有效性的系统化保障。德育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文明与社会形态分别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德育体系,培养着与各自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特定道德属性的社会成员。在新文明形态形成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和德育、教育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德育的历史发展规律,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德育体系。

道德及道德教育随着新文明和社会转型意味着对旧的道德及其教育体系的超越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抛弃。遵循德育的历史性规律,需要将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在道德方面的超越与创新转化到德育内容和形式中,适应德育发展的历史性、社会性规律以及德育固有的内在规律,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建构起与生态文明的道德诉求相适应的生态德育体系。

(二)明确德育目标,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素养的生态人格

新时代学校生态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较高生态道德素养的生态人格。生态人格“作为一种建基于生态理念的文化人格样态,它要求作为德性主体的人类在检视与批判传统人格的前提下,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道德伦理关系进行创造性的更新,并将道德伦理范围从人类自己延伸至整个自然界,从而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18]。生态道德素养是指在道德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包括生态道德认知素养、生态道德情感素养、生态道德意志素养和生态道德行为素养等。生态道德素养集中体现在生态人格中,而培养生态人格这一学校生态德育目标需要与现有德育目标以及教育教学体系相融合,从而形成德育合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