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探索

作者: 胡熙莹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探索0

现代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构成的立体网。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多元融合教育体系,是我们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探索多种路径、搭建多种平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功能,促进学校教育效果不断提升。

一、发挥家长积极作用,

筑就立体式教育堡垒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不同家长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差异。基于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分学段精准施策,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为确保家校共育工作高效推进,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完善相关制度,健全激励、制约及保障机制。同时,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立由学校相关领导、心育团队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成的一支塔式结构的家长学校培训团队,负责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包括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当下的学习方式,以最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分学段管理的精准方案。

1.七年级:适应、摸索阶段

作为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充满对于新环境的好奇,而新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学校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借助家长学校,为全体家长编写了《小升初衔接阶段的学法指导》,为家长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

2.八年级:沟通、合作阶段

八年级家长面临较大的压力。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高度膨胀,情绪波动起伏大,闭锁性与社会性矛盾突出。因此这一阶段家校合作的侧重点是沟通与合作。学校为八年级家长们编写了《青春期过渡年级学法指导》,同时为八年级家长开通了“绿色通道”,家长们可以在联系教师后到校与教师进行一对一沟通,或者邀请教师进行家访,为家长提供教育参考意见。

3.九年级:疏导、共建阶段

进入九年级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未来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等现象。同时,家长的压力更是倍增,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并且将焦虑传递给孩子,甚至传递给老师。这个阶段心理辅导至关重要。学校组成了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领心团队”,由德育组长和全体班主任组成“心灵导师团队”,共同承担对学生身心发展指导的任务。

(二)完善家委会制度,创新家长会形式

在家委会制度的保障下,学校探索出一系列创新型家长会模式,丰富了家长会的内容,让家长会不再是孩子的“噩梦”而是展示学生的“乐园”。

1.以展示学生才艺为主的“成果汇报型”家长会

学校把家长会开成学生作品展示会,通过展示学生主办的手抄报、黑板报,学生在学校校本课程、社团课程中的作品,以及学生在学校传统活动——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家长进一步认识并赏识自己的孩子。

2.以家长参与为主的“互动理解型”家长会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主题班会,组织家长参加,通过在班会中与学生、教师互动,加深家长对班级管理、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同时,充分发掘家长资源,联系社会实践基地,让家长加入学生管理和班级建设当中。

3.以分享经验为主的“交流型”家长会

学校组织在家庭教育上有经验的学生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让家长感到榜样就在身边,成功并不遥远。这种家长会在激发家长信心的同时,也通过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家长进行了培训。

(三)探索共育模式,促进家校联动

学校开展了“家长督学”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学校对家校共育的新探索。所谓“家长督学”,指的是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大型活动中,如主题教育活动、毕业典礼、文艺汇演、运动会等,邀请爱心家长义工参与活动的策划、表演或是担任评委等角色。这种模式让更多家长走进校园,亲历孩子校园学习生活过程,见证孩子的成长。

学校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士为家长进行心理讲座、国家教育政策解读、家庭教育策略指导等,通过信息化途径搭建家校沟通交流平台,确保信息随时传递。学校还通过家访形式做到家校相互之间深入了解,及时传递学生在家、在校信息。

学校通过深入实施“家长督学”制度,接受家长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了家长督导、督教、督学于一体的“家长督学”实践新模式。

二、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拓展校社融合新方向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挖掘教育资源,推进劳动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已经涵盖了学校教育中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活动。我们将德育活动分类纳入体验课程体系,即求真课程、求实课程、求异课程、求新课程。其中,求新课程包含社会实践、综合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性教育活动内容。学校着力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改变劳动教育固化在课本中、局限在校园里的情况,让学生真正投身于实践,体会劳动的光荣。根据实际情况,学校为各年级制定了适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同时,学校各学科教师相互协调沟通,开展教研活动,从学生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参与情况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改变以往标准化考核,形成全新的劳动教育评判标准,学生可以通过辛勤的汗水获得真实的成就感,让学生真心喜欢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育人的效果。

(二)深化校社合作,拓展教学视野

校社合作,不仅有赖于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更关键的是学校自身政策的完善。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学校,更能够招贤纳士,有利于吸引社会各界的教育支持。学校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与社会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进一步拓展教师教学的视野。比如,学校与所在街道共建社会实践课程,采取学分制,纳入校本课程体系。高二年级学生每学年分8期24个课时进入街道八个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其中,5期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宣传文化、公共管理、志愿服务、安全稳定、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另外3期为自主设计选修课程。这既是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模式的创新。

(三)拓展社区课堂,助力协同育人

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服务了社区、帮助了他人,发挥了“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教育阵地的作用。

学校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门课程,“社区实践课”同样有着独立的课程背景、课程意义、课程目标、课程形式,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系统、规范的课程标准。

下面,仅以高二年级为例,介绍学校如何与社区相互配合、协同育人。

学校与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合作推出了“快乐社区”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实践活动采取学分制,探索学生以社区为课堂、参与社区建设的社会实践新模式。课程的安排是:每三周进行1次,一学年完成8次,共24个课时。课程内容共分为五大板块共30个小项。八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下到街道所辖的八个社区,由各班团支部书记与社区干部对接,领取前期由学校、社区已沟通协商好的任务,分小组开展不同内容的学习实践。每个社区的主任或书记作为实践活动课程的负责人。学校和社区双方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从前期准备到实践过程,再到课程评价,最后到课程效果的反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标准。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承载着这一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家校社都应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相互配合,协同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胡熙莹,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 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