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资源,探索劳动周课程
作者: 田禹良
当今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面临教学形式简单、无劳动实践基地、缺乏劳动周课程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那么,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劳动周活动呢?笔者以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埔田田家炳小学“舌尖上的酸菜”劳动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例,探讨基于地域特色资源开发劳动周课程的路径,希望能给其他农村学校开发劳动周课程提供一些参考。
一、“舌尖上的酸菜”
劳动周课程的缘起
(一)地缘优势
埔田村位于韩江上游河畔,洪水泛滥堆积的肥沃土壤有利于种菜。广东客家人有千年的手工制作酸菜的历史和传统,本村的酸菜远近闻名。学生们爱吃酸菜,爱谈酸菜,也爱做酸菜。同时,本村有生产酸菜的公司,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
(二)政策引导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
(三)专业支持
学校团队有幸多次参加田家炳基金会举办的全国田家炳小学管理团队高级研修班,到各地大学汲取先进教育理念,提升了学校教育团队的管理水平,加深了对教育观念、校本教研和素质教育的理解。2020年6月,学校申请的“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生社园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被梅州市教育局批准立项,校长担任组长,有相关经验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一起着手研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同时,学校的上级单位高陂实验学校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这也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舌尖上的酸菜”劳动周课程的设计
(一)劳动周课程目标
“舌尖上的酸菜”劳动周课程设置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通过经历制作酸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酸菜制作的知识与流程,劳其筋骨、健其体魄,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锤炼其意志品质。
2.通过经历酸菜的销售过程,强化学生的规划、设计意识,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其综合运用所学优化劳动方案,提高劳动效率。
3.通过和家人分享劳动成果、举办座谈会,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感受劳动艰辛,提升劳动的成就感,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劳动周课程原则
1.安全第一
劳动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包括交通、饮食、住宿等诸多方面。学校提前派教师到实践基地考察,查看实践场所的大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小环境是否有危险物品等,确保劳动环境安全、“无死角”。
2.尊重科学
劳动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常识性错误。比如,酸菜腌制后,其适宜食用时间是三周以后,本文劳动实践中收割、腌制、销售、分享等不同环节涉及的酸菜,并不是同一批产品。
3.劳其筋骨
劳动周要让学生真出汗、真体验,体验劳动的艰辛,锻炼劳动的意志。比如学生收割稻谷,干一小时可能很新鲜;但在炎炎烈日、稻叶割脸、蚊虫叮咬、汗流浃背等情况下干一整天,就更能使其体会劳动艰辛。因此,我们切勿把劳动周变成劳动一周游。
4.培养习惯
劳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在收菜时,不能求快,收割完了,还要引导学生把地上零散的菜叶捡起来,使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干完以后,工具要归位,以方便下次取用。
5.教育为主
在劳动教育中,劳动是途径,教育是目的。培养基本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引导学生体认艰辛,认识到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感受美好生活都是劳动创造的,从而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
三、“舌尖上的酸菜”劳动周课程的实施
(一)“酸菜的前世今生”
通过文献学习、访谈老艺人,参与演讲酸菜知识比赛、观看资料片等形式,学生了解酸菜历史、学习传统工艺,初步感知酸菜生产流程中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认识酸菜原材料并形成相对粗浅的知识体系等。
(二)“酸菜我来了”
在这个子项目下,我们主要是组织、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翔实的计划方案。我们主要安排了4项活动内容:举行劳动周动员会,引导学生了解日程、路线安排,明确活动任务、方法及意义;分组分工,选举组长,制订详细的本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地点、联系事宜等;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讨论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准备活动开展所需的材料。
(三)“你是我的菜”
这个子项目主要是让学生到农户菜地亲历收菜、晒菜、腌菜等实践劳动,初步了解、学习酸菜的制作方法和相关原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在劳动中真劳动、真出汗,体会劳动艰辛,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四)“酸菜变变变”
在这个子项目下,我们通过宣传片引导学生认识东北酸菜、四川酸菜、韩国泡菜等不同的酸菜品种,拓宽学生眼界;通过“老干妈”的故事教育学生要诚信劳动,引导其学习工匠精神。在前期的参观、采访、调查、实践劳动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到本地酸菜公司学习包装酸菜;请专业人士指导包装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
(五)“我为酸菜代言”
在该项目下,学生通过问卷或访谈开展客户调研,分析数据;小组讨论决定摆摊卖菜的时间、地点、对象;策划销售方案,创意设计酸菜的宣传方案等。学生在销售过程中,培养沟通交流能力,体验摆摊零售、超市批发、网络销售等不同形式的销售,认识劳动收入的分配关系。
(六)“酸菜的酸甜苦辣”
劳动过程的结束不代表教育过程的结束,我们最后会召开座谈会,让各小组交流劳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分享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总结成败得失,反思提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用销售酸菜所得收入,引导其回馈社会,培养感恩之心。为了让学生感受劳动价值、劳有所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我们还要求学生用酸菜给家人做一道菜,分享劳动成果。
四、“舌尖上的酸菜”劳动周课程的评价
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劳动教育评价分为三个方面:平时表现评价,即及时评价学生在各类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从行为表现中分析学生的成长情况;学段综合评价,即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和劳动实践,综合评定学生在某一个学习段的劳动素养发展状况;劳动素养监测,即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作为学校质量监测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劳动周课程中关注的方面。
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能为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每次开展学习活动前,我们都要让学生明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标准先行,让学生知道怎么操作、怎么学习,怎么评价。我们通过自评、同学评、教师评、专业人员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能够按评价各维度保质保量完成劳动的学生会被评为“劳动之星”。此外,我们通过写实记录、问卷访谈、座谈会研讨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进行科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于教育细微处给学生以启发,于教育细节处促成教师反思,改善劳动周设计。
在持续一周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探究,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的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等开发劳动周课程,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参与完整的劳动过程,可以成为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条有效路径。
【田禹良,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埔田田家炳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