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李寒梅 隋田媛
摘 要 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维持健康、良性社会秩序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受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门类、户籍以及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上呈现出根本性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程度较高,但具体性认知不够明确与深刻;政治参与立场坚定,但主动参与意识不高;政治认同培育评价较高,但层次不一等特点。为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需要从明确政治认同培育原则与要求、完善政治认同培育目标与内容、发展起大学生政治认同自我构建品格等方面探索有效途径,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育
作者简介 李寒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隋田媛,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政治认同是全体社会成员对国家主导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体制的赞同与支持,是一个国家维持健康、良性社会秩序的前提。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平均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他们的政治认同现状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旨在培养他们形成坚定的原则立场与意志品质,增强对党的领导、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理想信念、核心价值等的肯定性认同,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与坚守。通过政治认同培育,能够促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稳固对党的领导、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赞成和支持。
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
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基本特征的调查与统计;第二部分是立足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认同培育评价等维度,从“对意识形态及党的领导的认同”“对制度的认同”等问题的调研中,根据政治认同的范围与程度,以全国9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获得反馈问卷2,329份,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 26.0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更好地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基于调研过程,我们首先对调研样本特征进行了差异性检验,依据观测到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特征进行统计,使特点分析建立在样本差异性特征基础之上,从而可以得出更加科学而可靠的结论。大学生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门类、户籍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政治认同的形成及具体表现。在政治认知与情感、政治参与与效能感、政治认同培育评价三个维度上,这些数据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一)不同性别的差异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政治认知与情感、政治参与与效能感的差异值均大于0.05,这两个维度上的认同结果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而政治认同培育评价的检验数据明显小于0.05,说明不同性别存在差异。女性的政治认同程度略高于男性,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女性在认同上可以处理得较为灵活。
(二)不同年级的差异检验
根据表2数据,政治参与与效能感和政治认同培育评价的差异值大于0.05,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这一维度上的政治认同状况不存在明显差异。而政治认知与情感维度的检验结果明显小于0.05,四年级的政治认同度高于一年级。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的有效性随着时间的进程在逐步增强;二是四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小学学业完成期,成功心理的影响更为明显。
(三)不同政治面貌的差异检验
根据表3结果可知,政治参与与效能感维度的检验结果大于0.05,此维度中政治面貌差异不大。而政治认知与情感和政治认同培育评价的显著性差异值均小于0.05,这两个维度的结果存在明显的政治身份差异。可以看出,学生党员与预备党员的政治认同倾向更为明显,政治认同度高于普通学生。
(四)不同专业门类的差异检验
根据表4结果,政治认知与情感、政治参与效能感和政治认同培育评价三个维度在专业上的显著性差异值均大于0.05,说明不同专业对政治认同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五)不同户籍的差异检验
表5数据显示,在户籍上,政治认同培育评价维度的显著性差异值,高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政治认知与情感和政治参与与效能感的数据分别为0.002和0,明显小于0.05,差异性显著,农村户籍的均值分略高于城市户籍。因此,城市户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略高于农村户籍的大学生,说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经济地位对其政治认同的形成影响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门类、户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不同。其中,专业因素没有明显影响,其他因素在不同维度中的影响表现不同:政治认知与情感维度上,年级、政治面貌和户籍因素影响较大,性别因素影响较小;政治参与与效能感维度上,户籍因素影响较大,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因素影响较小;政治认同培育评价维度上,性别和政治面貌因素影响较大,女性政治认同中情感因素影响较大,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政治认同效果都优于男性,而年级、户籍因素的影响较小。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
除上述对政治性、经济性与文化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外,我们还可以从绝对值统计中清楚地看出当前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与政治评价等方面的认同特点。
(一)根本性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程度较高,但具体性认知不够明确与深刻
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与情感是其政治观念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是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规范与功能等方面的把握与体验,是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感受与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体验和理解。[2]从调研结果可知,当代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实践的根本性认知较好,政治情感体验程度较高,如“是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否认同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问题,80%~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非常认同”,但对政治实践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的认知还不够明确与深刻,存在许多模糊之处。虽然他们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表现较为积极,如对“是否积极进行了深入的政治知识学习”等问题,93.9%的学生选择了“是”,但其政治认知较为直观和肤浅,政治情感尚处于模糊与被动状态,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问题,选择“非常深刻”的学生只有48.0%,选择“比较深刻”的学生有44.2%。
(二)政治参与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效能感,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性发展、竞争与权利意识更加凸显,政治参与能力不断增强,与上述较高的根本性政治认知与情感相符。他们在有限的政治参与中表现出较为明确而坚定的立场,并伴有一定的效能感,如对“是否认同并在网络上积极参与社区或学校的抗疫活动”问题,97.5%的学生选择了“是”。但上述情况似乎更多是基于一般性认知的参与,当涉及较为个性化的参与问题时,数据显示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明显不足,如对“平常通过网络途径关心时政的频率如何”,只有49.2%的学生选择了“频率非常高”,50.8%的学生选择了“频率比较高”“频率比较低”“频率非常低”。
(三)政治认同培育评价较高,但层次不一
政治认同培育评价反映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学校及自我在认同培育与形成中的关注与认可,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出他们对政治认同的态度和信心。调查显示,总体上大学生对政治认同培育的评价较高,但程度与层次不一,对宏观层面的国家政治认同培育评价高于中观层面的学校政治认同培育。如对“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力”问题,9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同”;而对“是否认同思政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效性”问题,只有67.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同”。这些数据与访谈中发现的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等问题较为一致。但在自我教育层面又显示出较高的认可度,如关于自我政治认同评价情况,对“面对网上海量信息能否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问题,94.9%的学生选择了“能”。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思考与建议
为有效应对上述困境,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从进一步明确政治认同培育的原则与要求、完善政治认同培育目标与内容、创新政治认同培育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探索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与培育的有效路径,以巩固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坚定政治信念。
(一)明确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原则与要求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宗旨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培育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与文化认同,在经由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国家和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要求的比照后,知道自己应有的特征,实现对“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要往哪里去”等问题的确认。为此,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需要在加强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领导的前提下,坚持政治思想与文化传承同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长远规划与严密指导相结合,以便在瞬息多变的时代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1.加强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领导
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工作的领导作用。加强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工作的领导,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知与认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壮大党的执政基础;确保人才培养的政治立场和原则,实现人力资源与政治资源的协同开发与利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政治基础。
另一方面,要遵循认同培育要求,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领导能力。借助于国家强制行为或运用意识形态规训,通过各种方式形塑大学生,使其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规范与政治秩序。其中,支配、规范与形塑是政治认同培育的基本形式,是政治认同培育中的硬控制力,即通过一定的心理威慑,约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力需要借助意识形态教育,才能成为一种更为精致的规训力量,意识形态的引领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辩护,使大学生能够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团结一致,通过不断反省、纠正来完善自我政治观念与行为,生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2.坚持文化传承同个人发展相结合
传播政治文明与思想是政治认同培育的要务之一。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为指导,在理论创新中实现的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承、借鉴与超越。具体来说,政治认同培育是引导大学生传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等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和目的性;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对“天下为公”、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的渴望;认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在传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同时,政治认同培育的使命在于造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的时代新人。为此,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在关注新时代政治文明发展要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特点与要求,坚持“顺应自然”与“顺应文化”的结合,“忠实地遵循人类不变的本性,人类自然本性的本质及其发展法则”[3]。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要以内部政治观念的形成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起大学生多种政治认同构建能力,在凭借其内在政治文化与精神构建提升大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传递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任务。
(二)完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目标与内容
政治认同培育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培育目标与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处理好培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实效性。
1.明确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目标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4]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5]为此,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与觉悟,并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