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去求证未来:谈美育教学成果的“炼”与“成”

作者: 陈铁梅

【摘 要】 美育教学成果是日常教学萃炼与最终提炼凝成的完美结合。萃炼注重教学积累,向过程要高质,理念先行,让成果指向学生审美成长;实践落地,让成果扎根审美生活;科研夯基,让成果彰显理性光芒;持续作为,让成果呈现匠心匠行匠魂。凝成注重总结,向提升要精品,紧扣美育时代命题,回应现实关切;遵循美育教学规律,追求逻辑自洽;总结以美育人体系,梳理原创亮点;成就美育学科建设,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美育 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

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工作举措”中提到“遴选征集跨学科、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优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持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校美育展演展示活动,促进美育成果互鉴和文化创新”,这些关于美育成果的表述,一方面在强调美育优秀教学成果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美育优秀教学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例如,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70项获奖项目中,只有24个美育项目,占比偏少。

美育教学成果,是指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照美学、教育学的规律,通过优化美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改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策略、路径,突破美育教师教研、教改的瓶颈,切实、有效提升美育质量和学生审美素养,所得出的具有前瞻性、独特性,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实践性经验。

美育教学成果在日常教学的“蓦然回首处”。它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大海里和沙滩上,与砂砾混杂在一起,需要一双慧眼找寻出来,用一根根细绳串联起来,使之光彩夺目,这一甄别、提炼、凝聚的过程,就是教学成果的炼成。如果用一根时间轴画出教学成果炼成的轨迹,其立足点是当下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其基础是过去长年累月的实践操作,其结果是指向培养面对复杂未来,有担当、有能力的思想者、沟通者和创造者。简言之,教学成果的炼成,是在以过去求证未来。

一、萃炼:向美而教,沉淀观心,向过程要高质

“炼”,是站在当下时间节点,回溯以往日常教学积累的过程。扎根美育大地,做实、做优实施过程,让教学成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1. 理念先行:美育教学成果的指向是学生审美成长

在教学成果凝练之前,首先要追问:为什么要开展美育?回望历史,诸多思想家、教育家早有论述,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能至天人和谐;朱熹认为通过美育可“消融渣滓”,提升人格,完善人生;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王国维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现在,《通知》开宗明义:“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所有指向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美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通过美的形象与美的境界,提升审美素养,感知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美育实施的全过程,既指引行动的展开,又评价结果的成效。因此,这些理念是美育教学成果形成的重要前提。

在成果凝练之前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美育理念,学习先贤美育思想,结合教学经验与美育理想,经过梳理、甄别、筛选、实践检验,提出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理、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美育观点、理论、理念,引领和规范美育教学行动,反映时代气象和精神,体现个体实践和研究样态。例如,针对当下美育面临的“无用知识”与“有用知识”的冲突、物质富裕与精神贫乏的矛盾、技术追求与审美感受匮乏等现实挑战,我提出“审美人生教育”教学主张,以期通过美育教学行动,帮助学生获得欣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知识技能,感悟生活,提升素养,滋润心灵,拓宽胸襟,涵养精神,升华人生境界,成长为人格健全、生命充实的“审美人”。这一主张逐渐成为以由我领衔的省、市、区三级名师工作室成员为核心,周边地区美育教师加盟形成的“美育教师成长社群”的共同理想,指引和影响着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2. 实践落地:美育教学成果的根基是审美生活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任何理念、理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合理性。检验、证明的过程,是理念、理论落地的过程,是从实践开始到教学成果形成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是教学成果形成的根基。美育离不开对审美生活的实践和体验,审美素养、能力的获得源于实践,学生在感知、观察、模仿、体悟和表现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知美,建立审美思维,表现审美意境和情感;而实践体验又主导审美的发生,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挖掘自身的情感、智慧和创造力,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洞察力和创作能力。审美生活体验一般通过审美空间、课程、教学、活动等方面展开,下面以“审美人生教育”教学主张实践为例予以阐述。

一是研发美的课程,为学生构筑探索美的成长基石。通过学科内拓展课程,强调艺术学科内部知识的重组与改造,在维系学科课程逻辑与学术特点的同时,致力于打破知识的壁垒,避免“经典性知识”与“即时性知识”的割裂①。通过跨学科协同课程,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联合,围绕主题从不同层面揭示问题内核,继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通过超学科融通课程,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让艺术学习根植于生活,帮助学生实现心灵世界与社会世界的勾连。学科内拓展、跨学科协同和超学科融通三大课程相容相契、相互推动,努力达成课程育人、协同育人、多维育人、综合育人。

二是进行美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美的思维方式。上好美育课,是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美育教学成果的基石。我们提出“四美教学”,即通过美的欣赏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美为什么有多样性的表达,通过美的发现环节帮助学生知道美在哪里,通过美的体验环节帮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美的,通过美的表现与创造环节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保持并激发创造性潜能。

三是开展美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表达美的体验样态。体验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2],它发生的基础是生活的深切感受、情感的积极投入、艺术表现技术与经验的丰富积累和熟练掌握,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我们创设普及化艺术团体,开展个性化传习活动,组织常态化艺术展演,在丰富的美育活动中,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将审美素养融入学生的成长基因。

四是建设美的物型,为学生打造感受美的生活空间。美的环境可以唤醒学生的审美灵性。比如,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在学生上下学必经的长廊里,建造了“美的历程—中华文明学习中心”,在人文、科学、音乐、美术四个分中心布置艺术品或原比例复制品,配合专业图文解读,以苍黄、绿沈、远山如黛、青梅煮酒等中国传统色彩和开放的古琴、钢琴弹奏区,构建了一个富有形式美感、沉浸式的校园博物馆。学生每天徜徉其中,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间,心灵与自在之物发生碰撞,唤醒对美的渴求,继而实现以物化人、以物正心。

3. 科研夯基:美育教学成果的彰显是教育科学研究

教学成果需要教育科学研究对过往教学现场的观察、梳理、反思、提炼和升华,让原本内隐的现象、规律外显,继而让“成果”逐渐清晰明朗,并被赋予理性的光芒,引发更多、更深的思考,影响和迁移到其他教学过程或者其他学科教学之中。美育教学成果需要“做”出来、“写”出来。

美育层面的“做”,除了做实践活动,还需做课题、做项目。课题,是聚焦教育教学现状和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项目,则是在课题的基础上,将问题解决,把任务完成。“十二五”至今,我们开展了“中小学生审美人生教育实践研究”“审美人生教育理念诠释与教学再造实践研究”等课题组群的持续研究,通过发现问题、规划内容、设计方法、寻找策略、达成目标,对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课程建设、教学路径、评价策略等层面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研究,让成果经历“播种—开花—结果”的完整历程。

教学成果的凝练离不开写论文、写著作,因为这是对过去教学实践的总结,也是教师专业表达和系统表达的工具箱和脚手架,助力教师跳出原有狭小的圈子,实现超越与跃升—从教学者走向研究者[3]。例如,《这一扇窗,极为重要—关于审美人生教育的思考》一文,描述了我的美术教育理想,并提出美术教育“不是一门简单教授技术然后附带一些道德情感教育的课程,而是肩负着孩子成长乃至他将来一生生活完满、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所必需的道德价值判断、创造能力调用、审美经验和态度等素养培育的重要责任。通过美术教育,教会人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进而学会艺术化地生活”[4]。这一对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符合学理的实践策略,吸引《人民教育》予以登载。数十篇专题论文的发表和3本专著的出版,让我们对美育的理解日渐清晰,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表达框架,形成专业特色,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找到了一颗叫作“审美人生教育”的星子—它是我们团队的“启明星”。

4. 持续作为:美育教学成果的关键是匠心匠行匠魂

与树的生长一样,教学成果必定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历程,这是一个瞄准未来、耕耘当下、扎根过去的长久行动。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这是2017年6月成果奖评选时专家组的评价。李老师60年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开创性、有世界级影响的教育思想。

持续作为,是一种信念。“审美人生教育”从2008年提出至今,我们始终坚信其方向的正确性,因为它是人的教育、美的教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教育。但也曾遇到质疑,我们也徘徊、犹豫,“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我们不断自我勉励:再坚持一下,一定能多往前看5米甚至10米,再坚持走一步,也许就能看到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

当然,伟大往往不能被计划,因为“目标会窄化你的探索范围”,所以要“不断地在既定目标中寻求新的方案,让新方案成为更多其他新方案的‘踏脚石’,就如同你在一片沼泽地里寻宝,必须踩到更多的踏脚石才能探索更多的地方,而你必须探索很多很多地方才更有可能找到好东西”[5]。“寻找—探索—找到”如同“过去—当下—未来”一般,是成果“规划—实施—炼成”的必经旅程,所以审美人生教育课程落地的过程,也是从学科课程走向跨界课程、博物馆课程,继而走出一番新天地的过程。

二、凝成:以美立人,聚合焦点,向提升要精品

“成”的目的,是总结过去经验,解决当下问题,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方案、培养时代新人。“成”,是对“炼”的过程的梳理,以及对结果、结论、成效的呈现。而呈现的方式,更讲究以艺术性使其熠熠生辉。

1. 紧扣美育时代命题,回应现实关切

体现国家意志的教学成果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教学成果凝练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家对美育提出的要求,学习相关文件通知,找到过去教学实践、当下美育现状、未来教育发展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并映射到日常教学行为之中。例如,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项美育一等奖项目都体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目标要求,其中“小学特色美术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索”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策略体系”是对“三大文化”的直接反馈,“大观念·真情感·新方式·全历程—中小学美术‘整体育美’的实践研究”,则是对当下美育“育人指向不明”“真实情境缺失”“教学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积极且及时的回应。三项成果都紧扣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时代精神,以及五育并举、跨界整合等时代脉搏,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也为“已来的未来”的美育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因此,在教学成果凝练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清晰且真实地描述现状、现实问题,让教学成果从题目到内容到结论,都充分彰显高站位、高格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