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及价值意蕴

作者: 邬春芹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源于其多年的乡村教育实践。他认为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促进者,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的点燃者和保持者。乡村教师需要热爱儿童,坚守教育公正,坚定职业信念;精通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协同教育能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包括建立教师集体、开展教育研究、鼓励持续阅读、积极开展教育交流。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对当下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乡村教师观 教师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先后在三所乡村学校任教,1948年至1970年,他任教于十年制乡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并在此担任校长,一直从事乡村学校的管理、教学和乡村教师培养工作。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并践行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时形成了自己对乡村教师使命、角色、专业素养和发展路径的独到见解,对当下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苏霍姆林斯基乡村教师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于乡村,1935年开始进入家乡的母校瓦西里耶夫卡村的七年制学校担任低年级教师。在工作期间,他进入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完成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学习,获得了中学教师资格。1938年春天,在苏霍姆林斯基即将毕业时,他在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凉亭,向好友福缅科提议,共同许下了终身在乡村工作的誓言“我们宣誓终生在农村工作,那儿的人民需要我们”[1]107。从此以后,他就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38年至1941年,苏霍姆林斯基在乡村学校奥努夫里耶夫卡中学先后担任九年级和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及教导主任。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霍姆林斯基重返教育部门工作,先后任中学校长和区教育局局长。1948年至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在该校工作期间,苏霍姆林斯基践行了教师是自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理念,不仅实现了自身从乡村教师到教育家的飞跃,还深入乡村教师之中,研究乡村教师,引领乡村教师,促进了全校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即使“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和世界知名学者之后,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始终留在农村学校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3。苏联各地的师范院校曾邀请他去工作,都被其婉言谢绝了。他在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实验,使得该校从一所“普通的、平常的农村学校达到了苏联最优秀的普通教育机构的水平”,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真正实验室”[2]9。在乡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工作经历,成为苏霍姆林斯基乡村教师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

苏霍姆林斯基扎根乡村学校,不仅关爱学校的每一个儿童,而且关爱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他对乡村教师的使命和角色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注重教师集体的培养,关心全体教师的成长,每天都听教师的课并及时反馈改进建议,成了乡村教师的教师。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村教师观。

1. 乡村教师的使命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看到了乡村学校对乡村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不同,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农村学校是农村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有时由于现时的条件制约,它又是惟一的文化中心。因而,农村学校在农村的全面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3]611。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的发展始于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的发展始于农村教师素质的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的功效取决于任教者的精神、知识、博学和视野”[3]614。

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当时苏联乡村青年流失比较严重的现象,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和成年人劳动集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乡村学校可以改善乡村人才流失的局面,在留住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最富智慧、精神高尚并准备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献身的男女青年留在农村,充实到田间和畜牧场的岗位上去”[3]613。但只有学校成为文化的中心,“能形成有利于思维,形成智能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劳动氛围的话”[3]613,才有可能让乡村人才扎根乡村。乡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因为我们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的学生才深信,即使在普通的乡村里当一个农民,也能成为一个有教养、讲文明的人”[2]801。

2. 乡村教师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的点燃者与保持者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认为乡村教师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而且认为乡村教师是点燃乡村儿童心灵之火并使其永久保持的人。

他认为,每个儿童身上都有着学习火焰,“每个儿童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有如明亮的火焰,照耀着儿童关心和忧虑的世界”[3]412。乡村教师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的点燃者,“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青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4]150,这对于乡村儿童而言,价值更加凸显,“在远离大城市的最闭塞的角落,能明亮地燃起文化、思想和创造活动的火焰—这一切都只能取决于你。你恰恰应把全部力量都用于使这种火焰燃烧得越来越明亮”[4]137。此外,乡村教师还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燃烧的保持者,“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每个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者),他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意识中渴望获得知识的星火永不熄灭”[5]449。

3. 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对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充分论述。在他看来,乡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热爱儿童,坚守教育公正,坚定职业信念;在知识方面,要精通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能力方面,他认为乡村教师要重点提升研究、口语表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协同教育的能力。

(1)热爱儿童,坚守教育公正,坚定职业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乡村教师应成为道德的榜样,“教师的劳动,就其自身的性质来说,是一种品德崇高的榜样”[4]145。首先,乡村教师要热爱儿童。他认为,好教师的第一条标准是热爱儿童,乡村教师也不例外,“他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6]58。教师的“爱”是教师从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出发,对全体学生的关怀和热爱。这种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5]15。苏霍姆林斯基从未脱离直接的乡村教育教学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利用一切机会直接接触乡村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乡村儿童,成为实践“教育爱”的著名代表。

其次,乡村教师要坚守教育公正。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公正是教师被孩子信任的基础”[7]281。教育公正意味着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意味着公正,意味着将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教育中,公正意味着教师付出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8]101。教育公正也意味着须根据学生差异开展教育,“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的个性”[7]42。

最后,乡村教师要坚定教师职业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不该有一个人把教师的劳动看成是受苦受累的。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劳动看作是一种负担的话,那么从他嘴里发出的任何的道德教诲,在学生们听来都是对真理的一种嘲笑,也会摧残少年的心灵”[9]。他扎根乡村学校三十余年,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积极发扬奉献精神,以在乡村学校任教为乐。在他的影响之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所有教师都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所有教师都永远把自己的命运跟农村和学校联系在一起,不论是谁,都不曾想过并且现在也不想离开这里到别的什么地方去,或者脱离教育工作”[6]65。

(2)精通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解决学校中的各种教育问题,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乡村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知识体系中,他尤其强调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首先,乡村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 “一个好教师应是精通他所教科目的那门科学的人,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6]58。乡村教师的学科知识要渊博,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这样,乡村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教育大师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不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讲授的知识上,而是集中在学生身上,关注他们的智力活动、思维活动以及在思考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上”[8]55。

其次,乡村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一个好教师应该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6]5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教育素养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研究儿童的丰富多样的方法,这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用这些理论去阐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日常现象。他尤其重视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认为对儿童的心理观察、心理分析和心理研究是教师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的基础。

(3)提升研究、口语表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协同教育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教出和谐发展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是和谐发展的人。他重视乡村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乡村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如同医生要研究影响人的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一样,教师也要全面地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 [6]641。 在他看来,教师职业的特点、教育教学的规律决定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4]4,“教学工作,就其自身的逻辑、哲学依据和创造性质来说,不可能不具备研究因素”[8]74。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将教育工作看成一种创造性活动,才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快乐,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

乡村教师须具备精湛的口语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将其称为语言修养。他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8]65。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足,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他主张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鲜明、确切、简洁,“我们对各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了分析,一起思考该如何找到最鲜明、准确且简洁的语言外壳,来让学生形成关于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表征……”[8]66。

乡村教师须具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尤其是要将乡村学校附近的大自然与学校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批判了当时乡村学校忽视学生乡村生活,仅关注课本知识的现状,“我们还有不少农村学校的学习活动尚未越出教科书这个雷池”[3]615。他认为,乡村教师应充分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将课程与大自然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品德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和乡村情怀,愿意留在乡村。

乡村教师须具备协同育人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参与雕刻这块大理石的有六个“雕塑家”,分别是家庭,教师,学生集体,学生个人,书籍,街头伙伴、亲属或熟人。只有当所有的“雕塑家”配合行动,使各项活动和谐一致,才可以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教师在其中发挥“指挥者”的作用,即教师不仅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雕塑家,也是雕塑巧匠合唱团的指挥[4]149-151。因此,乡村教师要具备与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能力。协同能力对乡村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在农村地区,学校是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我们认为,把知识的发展和加深过程纳入农村社会生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4]88。乡村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包括与家长的协同和与社区的协同。首先,乡村教师要与家长协同,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影响家庭,通过科学指导提升乡村家长的育儿能力。乡村教师要力争“做到使家庭和学校充满书籍,要使农村形成一个善思考、勤读书,崇尚知识、科学和文化的氛围”[3]612。其次,乡村教师还须同乡村社区协同。帕夫雷什中学经常举办一些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图书日”“玫瑰节”“面包节”等。由于这些活动的举办,帕夫雷什中学所在的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