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北的教育胡杨

作者: 顾明远

扎根西北的教育胡杨0

德海和我都是解放后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教育系的第一届学生,他长我二岁,是我的学长。1951年我提前去苏联学习,德海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师大”)教育系工作,至今已有71年的时间。在学生时代,他就是我们班上用功读书的学生,好学深思,学习刻苦,积累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德海出生在浙江金华,70多年来他扎根西北,不计名利,潜心学术,精心育人,在西北师大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无论是在教育研究上,还是在培育人才上,都作出了巨大的成绩,为西北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我1956年从苏联回国,回到北师大工作。但没有能和他取得联系。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才有机会再一次见面。1992年,由我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分卷本出版,紧接着进行合编本的工作,为了“再创造、高质量”,我们改组了编委会,请了一批顶级专家组成新的编委会,我就想到了德海,不仅请他担任编委,而且请他来帮我对《教育大辞典》审稿改稿。于是1994年春天他来到北京,为最重要的分卷《教育学》把关,修改稿件。他在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住了四个多月。那时我正担任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所以我们能天天见面,有机会讨论教育基本理论中的一些问题。在学术上向他学习了许多东西,同时我们共同度过了有如当年同窗时的愉快生活。

1996年,德海的作品《人生与教师修养》出版,要我为书作序。这是老同学对我的信任。可惜当时没有把书读完再写,匆匆忙忙地写了一点感想,现在再看这篇序,感到有负老同学的期望。今天我重读《人生与教师修养》这本书,感到是一本充满哲理并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著作。该书论述了人生的重大问题,对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精辟解读。

一是他对人、人性、人的本质,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人性的论述,第一次冲破了极“左”思潮时期对人性讨论的禁锢,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佩服德海有着一股学术的勇气,敢于对真理的追求。

二是该书详细论述了什么叫修养,人为什么要修养,修养什么。他说,修养就是“一个人为了发展,完善自己,总要在真、善、美、德、智、体、知、情、意、行等方面有所追求”,是为了完善自己内在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人修养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特别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要修养。因为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要传承、传道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要促进人类个体的健康、完善发展,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教师要有更高的修养。

《人生与教师修养》是德海担任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师时讲的课程,确是一部人生教育学的教科书。

1998年,德海又送给我一本《教育学原理》巨著。这是他经过几十年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思考和研究,积累了几十年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经验,形成的教育学科建设理论结晶。《教育学原理》从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到教育学科的建设都深刻地阐述了自创的观点,论述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并列出了一份教育学科体系的图谱。确是一部教育学的奠基之作。

不久前,他又给我寄来一部巨作《教育学是什么—胡德海教育随笔》。虽说是随笔,但这是他进一步对教育的思考。该书对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的内涵、体系与课程等教育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该书无论对教育理论界,还是对教育现实都具有指导意义。

德海勤于学习,勇于探讨,心无旁骛,潜心学术,已是鲐背之年,但仍在躬耕教育,站在三尺讲台,培养研究生;同时笔耕不辍,不断思考教育。

德海出生于南方地区教师之家,青年时代就决心投身教育,从北师大毕业后即到西北师大,不畏艰苦,70年如一日,服务西北教育。被人们誉为扎根西北的永远青春的“教育胡杨”。

2024年7月26日,10月29日修改

胡德海(1927— ),浙江金华人,教育理论家、哲学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