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进路

作者: 袁广林

摘要:以自主选课为核心的学分制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满足智能社会多样化需要,激励教师主动的“教”与学生主动的“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价值,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由于认识的偏差和教学资源的制约,在实施过程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高校应当根据学分制的本质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扩大教学资源,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设施,优化行动方案,使其成为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以学习为中心;个性发展;教学管理制度;本科教育质量

自从198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历次重大教学改革中均提出要实行和完善学分制,但由于学分制改革打破了很多传统的教学管理规制,涉及学校管理各个方面,改革进程不仅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还充满了各种观念、利益的博弈,至今还有很多高校尚未真正实行以自主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但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它们无不将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并在提高其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应对社会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我国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语境下,学分制这个老旧话题再度进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视野,成为需要予以关注的重要议题。如何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化解本科教育质量危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学分制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认清学分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改革制约学分制运行的体制机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参考建议。

一、学分制及其相关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作为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认识学分制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为建立健全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功能奠定基础。

(一)学分制的内涵

所谓学分制,它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通过学分和绩点,衡量学生学习量和质的一种基本教学管理制度。它是在选课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统一衡量所选不同课程的学习计划而采取的一套管理办法,更具体地说,它是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自主选择课程,以学分衡量学业完成进度,以绩点衡量学习质量,以一定的学分、学分绩点要求作为毕业、授予学位的条件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分制的定义看,如果不实施选课制,而只采用学分计算学习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选课的自由度较小,从严格意义上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学分制。

学分是以学生学习时间计算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它代表着学生所修习课程的多少,据此可以评判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学生若要获得学位,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限度的学分量。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对总学分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学习总量大致相当,在实行学期制的4年制高校,一般要求修读128个左右的学分。

我国大多数高校将1个课堂学习时间连续1个学期计为1个学分。以课时意义上的学时界定学分,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学习的时间投入,忽视了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的关注,1学时课堂学习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还需要课前查阅文献、撰写课堂讨论纲要、开展项目研究、做课外作业等,这些需要花费课堂2倍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也正是课前充分的准备和课后深入的思考才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那么,1学分就应该包括1个课时课堂学习时间和2个小时以上的课外学习时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广泛采用的是这种计算方式,如美国大学就规定1学时课堂学习至少需要2小时课下学习。事实上,课堂学习是有限的,课堂学习内容需要课外进一步深入思考、深度理解和扩展认识,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而且课堂学习由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受限,也不利于践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将课外学习时间纳入完成1学分的学习量,便于教师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内容,也为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提供了制度条件。

(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作为基本教学管理制度,是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一是为实行弹性学制奠定基础。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在校没有年级之分,也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只要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二是为学业水平互认制度提供条件。为了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校内各种课程,也可以选择网络课程或其他学校的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转专业甚至转学,这就需要学分互认制度提供支撑。三是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提供工具。学分只是对学生学习时间的一种度量,而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定则需要另外一种计量工具——学分绩点,它是对学生每一门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一个工具。学分绩点通常采取1~5制或者1~4制。绩点制扩充了学分的功能,使学分制除了管理课程学习时间之外,还可以对每一门课程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对学生全部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便产生了平均绩点制度。平均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某一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所得的绩点,即为该课程的学分绩点,以学生所修读各门课程所得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修读的学分数之和,即为该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是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依据,可为学业预警、奖学金评定、毕业要求、学位授予、继续深造与就业等提供参考。四是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制度提供依据。按照学分收费的制度便于学生科学地分担教育成本,如果学生课程学习达不到最低绩点要求需要重修,则需要按照该课程学分重新缴纳学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和学习潜能,督促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三)保障学分制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涉及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成功实行学分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一是选课制度。选课制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而学分制是在高度选择的学习方式下,统一衡量学生选择不同课程学习计划、不同学习进程的一个共同单位。实行学分制,必须首先建立选课制度。二是课程编码制度。如何编排数以百计、千计的课程的教学秩序,更好地组织教学,需要对所有课程进行编码。所谓课程编码,它是指高校根据开设课程的院系、专业、学生群体、难易程度等制定的编码规则,以此可以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进行区别,便于学生选择修读的课程及其先后顺序。三是学分结构制度。学分结构是指不同类型课程学分所占的比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如美国规模庞大的公立大学三类课程学分结构分别为20%~40%、25%~30%、20%~30%。[1]科学确定学分的分布和构成可以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四是导师制。学分制倡导自由而个性化的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这可能使每位学生的课程表都不相同。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难易程度缺乏认知,容易形成避重就轻或者贪多求快或者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现象,导师的指导为学生审慎、理性选择提供参考,那么,导师制就成为有效实行学分制的重要保障。五是住宿书院制。它是与教学系统相对独立的学生学习生活管理体系。高校实行学分制之后,学生自由选课,基本没有传统的年级、班级的概念,除了课堂之外,师生和生生间关系疏离,难有亲密接触的机会,不能充分地进行思想和学术的交流,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而住宿书院制是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空间,以公寓为生活社区,寓教育于生活之中的教养机构。它就像一个大熔炉,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共同成长,不仅弥补了选课制的不足,而且还发挥了学校生活每一个环节的教育价值。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分制不仅是基本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一个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由其衍生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包含保障学分制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健全这些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学分制的价值。

二、学分制的功能价值

学分制作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结果抽象化的量化表达,给教师、教学管理者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带来了便利。虽然它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意味,但背后却蕴藏着有益于人才培养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深入探讨这些理念和精神,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实施学分制价值的认识,也有助于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彰显这种精神和价值,从而避免将其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计量工具。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在自主选课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评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一流本科教育追求的一个核心目标。学分制既不能度量质疑和疑惑,也不能表征创新,它怎么会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呢?如别敦荣教授就认为,实行学分制既无益于也无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2]众所周知,创造性来源个性、独特性,以“独创”为特色的批判性思维必然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本质上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主体判断、主体选择和主体行为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3]而以自主选课为核心内容的学分制,通过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和机会,学生在自由自主选课中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促进独立人格的生成。与传统“一元化”“齐步走”固定班级授课制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相比,它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此给予了有力的证明。选课制是柏林大学创办者洪堡首创,其发展和改进则是在美国,学分制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现今已成为美国高校广泛使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们通过自由选课制度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唤醒他们的自主性和学习探索的内在热情。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了宽松灵活的制度环境。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学生兴趣得以激发,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个性得到全面张扬,独立自主的人格得以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得以形成,而这些恰恰是使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哈佛大学的发展历史也表明,正是1871 年查尔斯·W.艾略特校长在哈佛大学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培养了大批杰出创新人才,才使得哈佛大学从偏安一隅的一所地区性学院成长为世界级顶尖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界赢得霸主地位。

(二)注重学生个体独特性,适应他们差异化的需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实现充分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充分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研究表明,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但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4]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已经证实,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性质和领域呈现出差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据学生自身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使他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很显然,学分制是一个重要途径。

学分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赋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对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突出因材施教。传统因材施教的立足点是突出强调教师的“教”,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而对学生主动地“学”关注不够,而学分制提供多样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和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教师、课程和修读时间,自主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培养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业计划,不管个人禀赋如何,都有机会改善自己、提高自己。从这个角度看,学分制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二是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体系。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知识结构由学习者自我建构。学分制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广的课程选择和组合,使他们有相当广泛的选课自由和学习自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个性的充分、全面发展。三是支持学生跨学科学习。学分制打破同一专业统一课程的局面,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择课程,多样化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他们打破单一学科思维,形成跨学科思维和方法,为激活他们创新创造能力打下知识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