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高校的名誉学生制度
作者: 刘原兵
摘 要:近年来,随着韩国学龄人口逐步减少,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的入学人数下降成为了极大的难题,政府以“定员缩减”和“竞争力确保”为主推动大学构造改革。本研究在韩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大学开放政策的概况进行了分析,选取庆北大学1995年旨在推动区域合作、为高龄者提供教育机会的大学开放项目——名誉学生制度为例,以接受非传统学习者进入大学现象为切入点,分析名誉学生制度发展的历史经纬和现实问题,探讨非传统学习者(高龄者)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对大学知识环境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大学开放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开放;名誉学生制度;高等教育改革;韩国
一、问题提出
韩国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大学结构改革推进计划》中指出:目前大学年入学人数为56万人,到2023年将锐减到40万人。《计划》针对减少16万人的现实情况公布了改革方案,从2015年开始,根据大学机构改革评估(包括学生入学率、教职员工在职率、就业率以及产学研合作状况等指标),将大学分为五个等级(卓越A,优秀B,普通C,不足D,极不足E),根据大学的不同级别确定生源的削减比例,淘汰经营不良大学,在生源减少的语境下通过适度减少财政支援以及预算配置,以保障优质大学的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的竞争力。
在政府主导下激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背后是出生率下降导致适龄人口的急剧减少,大学入学名额已超过了申请人数。对于学生而言,地方大学逐渐失去吸引力,大学整体的竞争力普遍下降,突出表现为高学历失业者人数开始增多,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大学间竞争日渐白热化,各类大学排名层出不穷,但大学自身尚缺乏提升教育质量和改善教育环境的努力,同时大学内部的组织刚性与结构改革之间还存在差距。再加上政府主导的大学结构改革的政策压力,浓缩在“竞争”“评价”“缩减名额”“淘汰不良大学”等口号中,为了应对“大学破产”[1]的现实危机,一些大学通过合并、学科统合和减少专业等手段减少招生名额,还有一些大学通过开发差异项目,通过地域合作、产学合作等进行创收。[2]
随着知识社会、终身学习社会、急速老龄化不断发展,作为区域社会开放和终身学习场域的大学,对非传统学习者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特别是对于那些入学人数难以保证的地方私立大学和专科大学而言。伴随着这一状况浮现的问题是:将非传统大学教育对象引入大学,对大学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种情况会给大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大学的知识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研究在对韩国大学开放政策变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庆北大学名誉学生制度的创立契机及过程进行分析,探究非传统学习者进入大学给大学知识环境带来的变化。
二、作为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组成环节的大学开放
一般而言,大学开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普通成人,扩大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第二种是提供公开讲座、市民大学等非正规、非学位课程等,而以上这些全部教育活动的上位概念均是大学终身教育[3]。
起源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开放最初于1970年出现在韩国启明大学(所在地为大邱市),学校得到大邱市财政援助,为女性市民开办公开讲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委员会介绍了终身教育概念;1980年,大韩民国宪法第29条第5项规定“国家必须振兴终身教育”。
随着终身教育概念的引入,各大学开始自发推动大学开放事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在客观上将被视为少数阶层占有物的高等教育转变为全民都能接受的高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984年,梨花女子大学首次设立了终身教育院,此后以私立大学为中心,逐步增设终身学习机构。到1990年代中期,以大学为中心,创建了更加多样化、专业化的终身学习项目,展示了韩国大学在终身学习量与质的进步。[4]1995年,韩国将实现终身学习社会确定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提出建立“人人都可以学习的开放的终身学习社会”,并制定了教育最高法——《教育基本法》,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初·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和《终身教育法》。受此影响,以在职社会人员作为继续教育对象的企业内部教育和远程教育同样得到了承认,同时建立起了学位取得学分银行制度(以下简称学分银行制度)。至此,高等教育机会在量的层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形态和内容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
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改变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路线,提出大学是知识强国的基石,应该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学;创设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的大学和地方优质大学;通过评估和财政支援一体化推进大学特色发展;扩大本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进韩国高等教育全球化。[5]在这一语境下,学分银行制度、远程教育等大学开放手段也成为了知识强国的重要措施。[6]
2008年韩国促进大学终身学习项目开始推进,推进方向分为两个:一是致力将大学培养为终身学习中心,二是在大学中增设终身教育院。鉴于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一方面安排夜间及周末的授课并编制相应课程,为成人学习者灵活参与高等教育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扩大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区域社会的终身学习质量。截止2016年,在韩国432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有406所学校设置了终身教育院,项目数量约为三万,惠及学生约有90万人。[7]
三、政府主导的大学开放与名誉学生制度的建立
如上所述,韩国的大学开放是在《终身教育法》的法律保障下,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政策逐步开展,但是韩国高等教育改革语境下的大学开放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对于无法保障入学名额的大学,将大学开放作为一种补偿性策略,其结果是推出的项目同成人学习者的教育需求不匹配、同正规课程不融合。第二,以大学开放为目标,将大学建成“面向区域社会开放的终生学习场所”[8],但事实上开放对象仍然局限于一部分成人。大学开放并不应采取单纯不拒绝成人入学的消极态度,而应该努力将大学改造为有利于成人利用的系统,对大学自身系统进行根本性转变。
大学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区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对于区域内人们在知识和精神生活层面的希求大学也有能力和责任提供保障。[9]韩国的大学开放也是基于大学的理念和职能,而名誉学生制度则是在政府主导下大学开放过程中所创设的。
名誉学生制度的产生是1990年以后,伴随着地方化、全球化等急剧变化的时代浪潮,顺应新知识和价值观变化的时代要求,为地区老年居民提供满足知识需求的机会,以强化大学和地区社会的共同体意识为目的而制定的大学开放计划。
名誉学生制度的实施伴随着1990年以后韩国地方自治化、全球化以及终身学习浪潮的急剧推动,其目的是刺激区域社会市民的求知欲望,为区域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强化大学和区域社会的联结。名誉学生制度同以往的大学开放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名誉学生制度将最缺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高龄者(55岁以上)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让大学生认识到,高龄者也有学习的欲望,并且年龄并不是学习的障碍,高龄者作为因缺乏教育机会而被疏离的阶层,对大学提供学习场所的行为充满期待。
第二,名誉学生制度采取开放全部学部和学科,同大学在校生一起参与课堂的授课形式。相对于每年提供几次开放讲座的传统大学,庆北大学是唯一一个邀请非传统学习者参加全部课程的。
第三,对学习结果的认可。虽然名誉学生制度是非学位课程,但是在3年内(1995年的规定是在2年内,从1996年开始改为3年内)修满30个学分(一个学期最高可以修9学分)的学生可以授予毕业证。同时,也保证想取得学位的学生可以有流动的渠道。
第四,运营主体是大学本部。以庆北大学为例,其附设了终身教育院,以推进终身教育政策的实施,从终身教育院成立以来对在学的名誉学生和在籍学生采取统一管理的方式。自1996年终身教育院(创建时名称为“社会教育院”)成立以来,名誉学生的招生和授课管理均由终身教育院来负责。而在大部分大学附设的终身教育院同大学本部是分开进行管理的,非传统学习者和正规学习者也通常被区别对待。
第五,促进名誉学生和普通在校学生一样参与校内社团活动。这一举措的立足点并非为了知识储备,而是为了促进高龄学生之间、高龄学生和年轻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庆北大学的名誉学生制度作为大学和地区合作的最先进事例,被韩国教育部评选为特色大学教育支援项目(1999),在2002年面向高龄化社会老年人资源长期发展计划中,将名誉学生制度作为高龄者灵活应用大学教育资源的实施模式,以此为契机,安东大学等其他6所大学也实施了名誉学生制度。
四、名誉学生制度的案例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名誉学生制度进行了先行研究,辅以实施名誉学生制度的所有大学——庆北大学、安东大学、全北大学、白石大学、顺天大学、忠北大学、祥明大学的统计数据和公开资料,以庆北大学的案例研究为主。另外,为明确与庆北大学的不同之处,简单说明其他大学的特征和基本情况。
首先,安东大学作为联合大邱、庆北地区的5所国立大学的TKNU推进计划成员校,在庆北大学创立名誉学生制度的第二年开始导入该制度。与庆北大学不同的是,安东大学将入学年龄范围扩大到35岁以上的成人,在校期间不设置限制,修满20学分即可获得结业证。但是,由于同传统在校学生一样都有考试和课题的相关要求,能够修完的学生很少(到2012年为止获得结业证的只有70人),因为各种原因中途休学的学生众多。
而以全北大学为首的其他5所大学,在高龄者教育课程师范运营支援事业(2002年-2004年)框架体系内设计了刺激高龄者参与高等教育方案,在教育部的财政支援下,创立了名誉学生制度。虽然都是针对高龄者的教育项目,但在年龄要求、听课科目、授课费用等方面各大学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全北大学、白石大学、顺天大学设置了专业认定课程,进行专业科目授课,修满一定学分(以全北大学为例要求为30学分)后可以颁发专业听讲认证,与学分银行制度相结合,可以取得学位。相比取得听讲认证和学位,名誉学生更倾向作为旁听生参加大学课程。另外,在学期间原则上是3年,但实际上大部分名誉学生在校时间均在3年以上。
(二)庆北大学名誉学生制度的实施概况
庆北大学于1995年提出名誉学生制度,彼时庆北大学正在进行学科整合、建立学部制度,将原有的22个学科门类统整为5个学部,引入成绩相对评价制度。名誉学生制度正是在推进大学改革的进程中以推进大学区域合作为目标创立的面向高龄者的大学开放计划,该计划以海外大学(例如德国柏林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等)兴起于1970年代中期的旁听生制度为范本。
庆北大学名誉学生制度的实施理念是为市民提供满足其求知欲的机会,强化大学和区域社会的共同体意识,构筑其区域内不同代际、不同阶层间对话的场所。庆北大学校长朴赞石(1994-2002年担任庆北大学第13、14届校长)指出大学开放为大学提供了拥抱区域社会的绝好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强教师对区域问题的关注,作为大学开放最为直接意义体现的名誉学生制度被寄予厚望。“庆北大学——青年人的理想和老年人的经验和谐共处的校园”、“名誉学生制度——消除代际藩篱”、“作为面向50岁以上学生开放课堂的名誉学生制度是终身教育的摇篮”[10]见诸于区域内媒体,名誉学生制度得到了肯定评价。
从创立之初的实施内容来看,男性满55岁以上,女性满50岁以上(现在男女满55岁以上),大邱庆北地区的居民都可以免费听课(从2007年开始,每学期征收10万韩元学习费)。关于听讲形式,庆北大学为名誉学生开放了全学部的所有科目,同在校学生一起上课。虽然为非学位课程,但也为3年修满30学分的名誉学生颁发结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