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
作者: 巨玉萍【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分析了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包括围绕生命观念开展知识教学、创设生动情境形成生命观念、利用生物模型培养生命观念、运用类比推理塑造生命观念以及利用生物科学史和假说演绎法发展生命观念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生命内涵,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观念;概述;意义;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4—0049—04
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和认知,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一、生命观念概述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定义,生命观念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理解,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思考。它描述了生命存在的运动规律,涉及组成生命体的各个生物环节对于生物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本质。通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珍爱和敬畏生命的意识[1]。同时,培养生命观念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科学的生命观念。
二、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命。通过学习生命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从而更加珍视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学生能够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生命的构成和生命过程的规律,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珍贵性。通过生命观念的培养,学生将更加关注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从而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2.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将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理解生物体内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知识和理解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复杂性,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论证等科学探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2]。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如何根据已知事实和理论进行推理和论证。这些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这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存在的问题
1.对生命观念的认知不足。由于高中生物教学知识点的限制,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概念和现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充分认识到生命观念的重要性。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和现象上,难以深入理解其本质和内涵,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整体认知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面对复杂生命现象时,可能无法理解其背后的生命观念,这限制了他们对生物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同时,由于对生命观念的认知不足,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生物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贡献。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生命观念的培养体系不完整。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在掌握生物学概念和现象的同时,难以形成完整的生命观念体系[3]。同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和整体性的教学计划,学生可能难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整体认知和理解能力。
3.生命观念的应用能力较弱。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概念时,缺乏应用生命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可能无法运用所学的生命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是因为教学中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导致应用能力不足。
4.生命观念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不足。高中生物教学虽然重视实验和探究,但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模式不够熟悉,实验能力和探究意识相对较弱。这将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来说,部分学生在面对生物学问题时,无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也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教学中实验和探究环节的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亲身参与的机会,导致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的欠缺。
5.生命观念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不够紧密。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不仅需要与科学素养相结合,也需要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但目前教学中,这一点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将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无法将生物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因为教学中缺乏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学生难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全面认知和应用能力,使他们难以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四、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
1.围绕生命观念,开展知识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围绕生命观念开展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物学知识点,将生命观念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4]。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点,并将其与生命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各部分结构及功能是如何相互关联、协调的。通过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各部分的功能,让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说明。例如,在讲解基因和遗传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蓝图。通过讲解基因的变异、突变和重组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并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将生物学知识点与生命观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说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创设生动情境,形成生命观念。生动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点,并寻找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点。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身边的绿色植物,通过观察和探究这些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和繁殖的情况,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和工具来创设情境,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物学知识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生物学的现象和规律。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情境。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平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生态系统中,通过扮演不同的生物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状态。
3.利用模型建构,培养生命观念。模型建构是人们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简化和抽象,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点,并寻找与生物模型的联系点。例如,在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小球和细绳等工具来构建细胞模型,通过模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生物模型,例如在讲解DNA分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和胶带等材料来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这种自主构建模型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的理解。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生物模型。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叶绿体模型来理解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通过这种模型的使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生物学知识点与生物模型相联系,利用多种手段和工具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生物模型,同时也要正确使用生物模型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的理解。
4.运用类比推理,塑造生命观念。类比推理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推断它们在某些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和生命观念。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点,并寻找与现实生活中的类比点。例如,在讲解基因重组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基因重组的过程与人类男女双方的基因组合进行类比。通过这种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工具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讲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神经元的信号传导与电路中的电流传导进行类比。通过这种类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递质来传递的,而这种传递过程类似于电路中的电流传导。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推理,例如,在讲解细胞器的功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细胞器与人体内的器官进行类比。通过这种类比,让学生理解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单位,类似于人体内的器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生物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类比点相联系,利用多种手段和工具来帮助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同时也要正确使用类比推理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的理解。
5.利用生物科学史和假说演绎法,发展生命观念。通过介绍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5],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本质和价值。例如,在讲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发现历程。孟德尔通过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定律的假说,并进行了演绎推理和验证。通过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和假说演绎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巴斯德的微生物起源假说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利用生物科学史和假说演绎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和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和假说演绎法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生物科学史和假说演绎法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方面的作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命,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西洋.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的培养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23(11):52-54.
[2]戴伟权.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8):51-53.
[3]许道骏.基于生命观念下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3(22):42-43+46.
[4]冷容.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J].求知导刊,2023(20):32-34.
[5]郑玉红.生活化教学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思考[J].学周刊,2023(22):160-162.
[6]翁荔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路径[J].名师在线,2023(15):69-71.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