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作者: 秦斌山

【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探究初中历史教学,阐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现实问题,从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史料实证实践活动开展以及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评价等方面,提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史料实证;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5—0072—04

就历史学科而言,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备受广大历史教师重视。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史料,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鉴别、解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行动研究法、文献阅读法,提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价值分析

(一)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史料是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史料实证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主要通过灌输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方式,将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比较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对此,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史料,灵活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阅读、辩证分析,通过史料了解史实[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阅读、思考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可以说,学生在实证史料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史料中的知识内容,还需要多角度对史料进行辨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能力。

(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历史学科教学的新导向。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促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础。此外,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历史观点的提出以及历史结论的总结都离不开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各种类型的史料[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史料梳理历史事件,依托史料验证,或者以史料为基础,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史料的应用停留在较浅层面

当前,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并将多种史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结合教学实际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没有围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引入了大量的史料,但在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时,仅仅简单地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没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理解,没有体现出学生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印证。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对史料的应用停留在较浅的层面,难以发挥史料的价值,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教师忽视了史料实证实践活动的开展

史料实证指的是对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辨析史料的实践平台,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但当前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时,更倾向于将史料实证的一些原则、方法等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没有围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相关实践活动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但开展的史料探究活动比较简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缺乏有效的史料实证素养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发挥有效的诊断、导向作用,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并结合素养培养目标设计相关活动,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然有部分教师没有将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结合,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三、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科学运用史料,在史料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可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需要以史料为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科学运用史料,将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另外,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这也强调了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科学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辨析、解读史料,充分发挥史料的价值,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

1.适时引入史料,激发学生的史料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史料,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史料探究兴趣。面对历史学科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搜集丰富的史料,在课堂中适时引入一些新鲜、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史料,为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打好基础。

例如,在“盛唐气象”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唐代诗人杜甫的《忆昔》这一首诗,利用多媒体呈现诗歌内容,引导学生解析诗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观念等。教师以诗歌作为历史教学的开场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当时的社会景象,从而顺利引出教学内容——盛唐气象。

2.围绕史料合理设问,引导学生解读、辨析史料。在课堂上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史料设问,以问题为引导,促使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史料。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贯彻“以史导论”的理念,避免“由论推史”“以史代论”,应将史料作为史论的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解析发现历史真相[3]。教师可以围绕史料精心设问,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史料的价值,让学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分析、整理归纳,以史料为基础阐释史论。教师围绕史料设问时,可以将问题设计成问题链,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和解读史料。为解释“孤证不立”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入多种类型的史料,以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料印证。

例如,在“古代两河流域”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两河流域的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相关制度等呈现有关史料,并设计问题:《汉谟拉比法典》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着怎样的意义?其所维护的阶级利益对当下的社会治理有怎样的启发?通过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辨析史料,使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和辨析史料,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以此优化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而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有效学习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或素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史料实证实践活动中有效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1.开展史料搜集、展示活动。史料的搜集、整理是史料实证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辨析、筛选。对此,教师可以布置史料搜集任务,将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史料的前置任务,让学生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为课堂深入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后,给学生布置搜集史料的任务,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史料,如搜集互联网资料、阅读历史文献、阅读历史书籍等,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当地的纪念馆、博物馆中搜集史料,引导学生形成史料搜集的意识。搜集到相关史料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整理、辨析,并在课堂上展示。

比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搜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任务,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像史料等。学生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将多种类型的史料互证,了解更多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当学生完成搜集史料的任务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掌握的方法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辨析,从中筛选出真实、可靠的史料,按一定的顺序或者逻辑进行整理,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史料分享、交流,进一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2.依托史料实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实践活动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历史知识,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围绕史料实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历史事件评价、历史辩论赛以及历史情景剧表演等,引导学生在搜集、阅读和辨析史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相关实践活动,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史料实证。

例如,在“三国鼎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历史人物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和其他渠道搜集的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历史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演绎出来,设计合理的事件情节,让学生结合史料掌握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优化教学评价,围绕史料实证素养目标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因此,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评价,聚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表现性评价观测和记录学生的相关表现,了解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发展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将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融合,围绕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过程性评价活动,确定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契合的评价标准[5]。课堂上,当学生完成相关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按照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例如,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史料实证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史实。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完成相关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从学生是否理解史料、是否准确提取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否有效整合史料内容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升情况,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开展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辨析史料,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04):38-40.

[2]卢香丽.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创新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06):75-77.

[3]杨红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教学理解[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11):33-34.

[4]郭云.“双减”背景下巧用史料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9):142-144.

[5]赵永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6):14-15.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