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作者: 任国安【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诗歌、散文等文学材料,以诗文补证历史,是传统史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当下学科融合的客观要求,更是为中学历史教学提质减负的必要抓手。文章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教学为案例,探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文,补正历史,减轻学生负担;立足历史,解读诗文,推动认知发展;拓宽史料,多元互证,提升实证能力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诗文证史;高中历史教学;学科融合;小农经济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7—0094—05
以诗文佐证历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当前学科融合的时代要求下,充分挖掘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与文章的史料价值,既是语文、历史学科融合的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史料类型、学习史料运用的教学支架。初高中语文名篇大都有记诵要求,因此学生对于经典诗文大多耳熟能详。以此为基,巧设问题,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能使学生实现过渡性知识迁移,获得认知渐进性发展。
一、诗文证史的教学缘起
1.诗文证史,是史学研究的题中之义。诗文证史,即以诗词歌赋、笔记小说等作为史料,来研究和解释历史。自先秦诸子开启引诗入文的风气以来,南朝史家开始引用小说注解史书,北宋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家则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以补正历史。欧阳修不仅在史书编撰中大量引用诗词歌赋与小说,而且进一步阐释了“以诗文证史”。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也是“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1]。
明清史家从理论层面着力较多,黄宗羲指出诗与文集可以参证或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章学诚明言“文集者,一人之史也。家史、国史与一代之史,亦将取以证焉”,把文集视作“传记所不及详,编年所不能录”的重要补充[2]。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将“以诗证史”“援诗入史”“以诗释史”运用得炉火纯青,形成了独特的史学研究方法,《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为这一方法的结晶和代表。1954年前后,陈寅恪先生更是在中山大学开设“元白诗证史”的历史课程,以诗证史、以史释诗,别具一格,影响深远。他指出,唐诗具有纠正错误、说明真相、别备异说、互相证发、增补缺漏的史料价值[3],小说“无诬讳之失”,可以参证或补足正史记载的不足,尤其在社会史研究中有极高价值。
中国古代正史所载侧重于政治、军事,突出王侯将相的兴衰与国家治乱,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记录极少,只在《食货志》《五行志》中有所反映。故而,不仅唐诗、小说,《诗经》、诸子散文、民谚民谣、地方戏曲等,在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中,均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因此,诗文证史,是传统史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度采撷诗歌、散文、笔记小说,用于补正历史,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亦可展现历史学习及研究的基本方法。
2.文史融通,是时代教育的客观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建议:“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历史课程要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历史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将诗歌、散文、笔记小说等资源,尤其是初高中语文课文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是当下学科融合的客观要求,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诗文入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历史认知边界。以史释史,以历史认知体会诗词歌赋、笔记小说、民谚民谣所反映的社会风貌、阶层心理等,推动学生知识迁移、认识深化,拓宽并改变其学习方式,帮助其学会多角度认识、综合性分析、创造性解决复杂的生活和学术问题,进而形成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诗文证史,是减负提质的必要抓手。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出台了“双减”政策,借以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是举国共识。
历史学科中的重负,一是对重大现象、事件及核心概念的理解,二是对纷繁复杂时空人事的记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众所周知,学习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历史认知的发展,是学生根据已有感知,利用新情境、新材料,探究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进而自主建构的。对一定史实的掌握,是理解历史的基础;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是历史记忆的前提。新课标也建议,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学习主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史料信息的能力,根据史料讲述历史的实证意识[6]。
初高中语文学科背诵篇目多为古代诗歌、散文,如《卖炭翁》《插秧歌》《寡人之于国也》等。这些诗文,可用作史料来解读小农经济、古代商业发展状况。在学生经过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将这些诗文引入历史课堂,当作史料来解决历史问题,既可以减轻学生记忆史实的负担,又能推动其跨学科知识迁移和认识发展。利用学生掌握的诗词歌赋、诸子散文,佐证历史,解释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减负提质的必要抓手。
二、诗歌证史的教学实践
1.引入诗文,补证历史,减轻学生负担。在“小农经济兴起”的教学中,引入高中语文诸子散文《孟子》中《齐桓晋文之事》“五亩之宅”一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
设问: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有关小农经济的什么信息(从兴起时间、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等角度思考)?学生对这段文字熟读成诵,对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有所了解,熟悉的学习情境,图景化地呈现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场景,从而激活了学生思维。
根据《孟子》成书时间,结合考古发现的铁农具,《诗经》对私田的记载等,不难得出小农经济兴起于战国的史论。从数口之家经营百亩之田,可知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可得小农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鸡豚狗彘之畜”,反映出小农经济以家畜饲养为副业。“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才能免于饥饿,可见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人口格局和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下,“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说明社会物资极其匮乏。这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是两千多年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
《孟子》中这段文字的解读,补证了小农经济兴起的史实,减轻了学生理解小农经济特点的负担,训练了学生信息解读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获取史料的渠道。
2.立足历史,解读诗文,推动认知发展。建构主义倡导,以合适的情境创设问题,通过协作、会话等方式,帮助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实现认知重构。因此,选用学生熟知的诗词文章,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在隋唐工商业的学习中,援引初中语文诗歌《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8]
设问1:根据文本分析卖炭翁的人物形象,结合隋唐商业政策,分析为何“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还等在市南门外。
杜甫追忆昔开元全盛时期,“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白居易看到的则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大唐由盛而衰的时代变迁,一目了然。卖炭翁在南山中辛勤砍柴烧炭,辛苦半生,所求者无非是“身上衣裳口中食”。冰天雪地,卖炭翁衣着单薄,言其贫困,满面灰尘、两鬓苍苍,谓其辛苦;晓驾炭车,喻其勤奋。《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9]《易经·系辞下》有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0]。自春秋战国以来,至隋唐时代,中国的城市呈现市坊分区的特点,城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日中为市,日落前闭市,夜间实行宵禁。因此,卖炭翁早早候在市场门口以抢占摊位。
设问2:白衣使者黄衫儿是什么人,怎敢以“半匹红纱一丈绫”换取卖炭翁千余斤的一车炭,还让他“宫使驱将惜不得”?
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引入韩愈《顺宗实录》:“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11]
唐德宗贞元以来,宫中派遣宦官到市场上强行购物,史称“宫市”。唐代,宦官级别高不过三品,衣着自深红至浅青不等,黄衣使者即来自大内的宦官,白衫儿则为其爪牙,他们“手把文书口称敕”,以极低的价格,要货主送货入宫,甚至还向他们索取“门户钱”“脚价钱”,卖炭翁千余斤的一车炭被“半匹红纱一丈绫”换去。帝制时代,小人物在权势面前的无奈,艰辛的生活,不言而明。伐薪烧炭的家庭手工业,无非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令商业发展空间狭小,再生产动力不足。另有宫市这样的巧取豪夺,古代商业的发展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白居易以文学形式勾勒的贩夫走卒,形象饱满,卖炭翁入城卖炭的遭遇,是隋唐小生产者的普遍生活状态。《卖炭翁》以写实性和批判性,反映了隋唐特殊的商业政策和社会风貌。
3.拓宽史料,多元互证,提升实证能力。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广泛搜集和整理文献、实物、口述、图片等史料,大胆假设,多元互证,是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12]。在进一步探究小农经济特点时,引入诗歌《四时田园杂兴》《插秧歌》《朱陈村》、地方戏曲《黄梅戏》和雍正年间《耕织图》,从多角度展现小农经济的生活状态、经济结构和心理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搭建了史料辨别与运用的学习支架。
两千多年来,农村生活一直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农民“昼出耘田夜绩麻”,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小农生产大体呈现男耕女织,但家庭成员相互配合,协同劳作,“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小农经济效率不高,全仗精耕细作、勤俭节约来维持运转,生产活动绝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多的是“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紧迫。农村生活相对封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从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小农经济异常脆弱,每逢天灾人祸,往往破产。“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在封建政府繁重的赋税压榨下,本就不富足的个体农民生活更加艰难。皖南民歌黄梅戏《黄花菜·根儿苦》有云“大水淹过墙,家家卖婆娘。不卖婆娘肚中饥,卖了婆娘好惨凄”,反映的即是乾隆五十一年严家闸被大水冲开后,千万农民的悲惨境遇。
4.设计作业,检索诗文,突出史料实证。作业是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培养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抓手。指导学生检索诗文,探究相关历史问题,锻炼史料获取、史料解读和史料运用能力。诗歌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阅读压力小,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完成。
课后作业的阅读文献要明确化,问题要突出探究性。例如,白居易呼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诗多处提及当朝官俸,如“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请查阅白诗,考证白居易做官行迹,绘制一幅中唐时期官品与官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