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史”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作者: 岩吉龙

【摘要】当前,学校和思政课老师必须重建课堂观、重构思政课创新框架、重启内涵式改革之路,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让革命文化与学生内心对接,让时政资源与学生情感对接,让乡土资源与学生品性对接。在素材的正向厚重上下功夫,在效果的高效无痕上铺路子,在实践的印证拓展上求长远。教师应引领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成为情感滋养中最重要的“维他命”,让家国情怀充盈在青少年的心底并落地生根。

【关键词】“四史”;思政工作;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019—03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向他们播撒家国一体的种子,使其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将对他们的一生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基于“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百年党史不乏厚重的家国情怀之事例,新中国史演绎了无数“大家”佑“小家”的经典瞬间,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更是将千千万万“小家”的情怀建立在国家这个“大家”的情怀中。引领青少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形势分析:现状追问不可或缺

1.家国情怀有所淡化。毋庸置疑,时下,传统的家国情怀美德正渐渐被一部分人淡忘甚至遗忘。就小家来说,一些青少年对家中人家中事漠不关心,不问柴米油盐,不问家庭开销,不管姊妹兄弟的学习与生活;部分家长也不让学生过问家事,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学生家国情怀淡化的帮凶。他们对国家大事更是漠不关心,什么“百年党史、民生建设、祖国统一、爱国情怀”等等,很多学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

2.学校抓手有所弱化。曾有一线教师这样形容时下的小学德育工作:“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只是‘知’的表层体验。”[1]悉心调研我们不难发现,部分班主任或德育老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只注重排名、只注重技能掌握,甚少关注家国情怀的滋养和“四史”知识的普及与内化。即便是有部分教师偶有这方面的渗透,也只是浅尝辄止。部分老师纯理论的说教太多、大而化之的灌输太多,缺乏沉浸式体验,缺乏具体的案例佐证、缺乏行之有效的育人渠道、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路径。鉴于此,学校重建课堂观、重构思政课创新框架、重启内涵式改革之路很有必要,且任重而道远。

3.文化生态失衡。当下,抖音、快手等自媒体中一些逗笑的庸俗短剧轻易征服了一部分学生的心,他们看到的是那些没怎么努力就轻易拥有了万千粉丝的所谓网红;另一方面,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优秀人物的爱国行为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尊敬。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不仅仅是“四史”文化亟待传承的需要,也是对部分消极文化生态的有力回击,更是对家庭、对祖国、对人民的最大负责。

二、深度对接:醇厚情感不可或缺

1.革命文化与学生内心的对接。关于家国情怀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并非随意一段就可以拿来一用,教师必须对此进行筛选、甄别和组合。教师可对相关史料通过合理甄别、组合、加工和创作,制作成“家国一体”的微课。先把这个微课推送到家长群中让学生熟悉,然后将此排练成情景剧,待排练成熟后演出。还可以从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更多细微处,梳理“我爱‘小家’更爱‘大家’”的典型事例,或巧妙介入到思政教学中(尤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接),或直接推送到家长群中,或渗透到主题班会中,让革命文化的“根”与青少年的内心对接,让家国情怀浸润于每个青少年的心中,真正让青少年的“灵魂散发出香味”[2]。

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四史”中家国情怀的史料进行选择与对接——

一是先辈风骨与思想言论相结合。风骨就是底线、良知和道德的标识和象征。革命先辈的思想言论代表着其人生哲学,让学生不断涵泳、揣摩和开悟,内化于心的同时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引领学生领悟这些思想言论,能够较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是零散与整体相结合。一些史料如果离开了整体架构下的社会环境,其意义是单向的,只有把史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才能呈现出它本来的风貌。零散与整体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醇厚家国情怀。比如,利用网络出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基于一个零散的角度,之后再讲述整个背景,包括为什么长征,包括当时国民党围追堵截的情景……在一个大的视域下,让学生领略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如此“零”“整”结合,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落地生根。

2.时政资源与学生情感的对接。当下涌现出的家国情怀典型案例也比比皆是,在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都有所体现。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重“小家”轻“大家”(国家),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利益。教学时,教师既要从正面激励学生,也要从反面警醒学生,这是家国情怀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方面,教师自己首先筛选部分资料,以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组织学生搜集“四史”中家国情怀方面的资料,以此提高其辨别力,培养批判质疑精神。某次一对一的微信私聊中笔者就曾向学生发问:“即便真有明星因为躲避疫情而到国外度假的事例,也毕竟是少数,他们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吗?”“从国外防疫‘不力’的一连串数字中,你对我们国家的防疫有什么看法?”……从中,我深切体会到,依托互联网推送时政热点,的确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一条不错的路子。

三、教学创新:正向高效不可或缺

1.在素材的正向厚重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空转,应借助一些鲜活的史料,让生成变得自然而然。历史或现实中不乏一些公民爱自己的家园、民族、祖国的事例,那种一心为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那种担当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者。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我”所用,必将更好地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助力。比如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话,方志敏被捕后关于家国情怀的细微情节,再比如艾青、叶挺、臧克家等人意蕴十足的爱国诗词。

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挖掘出“四史”中更多“鲜活、正向、厚重”的家国情怀方面的事迹。比如,杨开慧《一封未能寄出的信》,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陈觉、赵云霄的两封诀别信……在这样的史料筛选中,我们既要注重原材料的鲜活,又要强调史料的正能量,深刻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因子,然后依托“互联网+”重组史料,使之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创造一个智慧而高效的闭环。而这,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滋养是必须的。

2.在高效无痕上铺路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要有“抓手”,比如借助故事情境,化无形为有形;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推送的智能化。利用“互联网+”将有关家国情怀方面的资料、美文或者微视频发布到QQ或微信家长群,比如把电视剧《初心》和《觉醒年代》置顶在钉钉群中,组织学生通过手机微信或QQ等平台进行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的“微写作”,之后拍照片发布在QQ家长群或微信家长群。当更多“四史”通过“互联网+”呈现出立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特点时,爱小家、养家风、建“大家”就会融为一体,在这样的互动探究中,青少年对国家的归属感、忠诚度和认同感必将愈来愈强。

3.在实践的印证拓展上求长远。家国情怀的培育不是划定条条框框,而应多借助青少年的“自我体验与感悟”[3]。比如,把“党史人物的人生规划”“时代风云人物的人生规划”和“我的人生规划”结合起来进行主题讨论和演讲,在一个宏大对比的层面上提升家国情怀的浸润力度。通过辩论、交流、发散思考,最终达成共识,从诸多取舍中加深学生对“家国一体”的理解——从大局出发,从更多人的安全出发,以集体与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才真正是对“小家”与“大家”的负责,才是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风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诚实地填写“不理性埋葬清单”,如在“家”与“国”的选择中,自己有些自私;在亲人与国家利益的选择中,自己有些“顾家”,未能考虑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安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份清单制作成书签夹,天天警醒自己;或把“清单”埋在土里,表示自己以后彻底与“不理性”告别。

“好的教育一定要对孩子产生第一推动力。”[4]这样的实践探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与当地当时的现实紧密相连,才会真正对学生产生“第一推动力”。的确,家国情怀的厚植不仅仅是“原地踏步”,也应该是“推动向前”;不仅仅是“了解”,也应该是“开悟”;不仅仅是理论场,也应是实践场。这样“多轨道”的运转需要强大的推动力,需要师生由“理论”到“实践”的华丽转身。

“国亦家,家亦国。”[5]“四史”中,不少伟人无不是演绎家国情怀的大家,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能够更细腻地体悟家国情怀,汲取沉甸甸的精神力量。教师应引领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成为情感滋养中最重要的养料,让“四史”成为思政课和德育活动中最重要的滋养剂,让革命薪火传承的接力棒永远闪闪发光,让家国情怀充盈在青少年的心底深处并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林巧霞.让礼仪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09):51.

[2]常作印.让灵魂散发出香味[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02):01.

[3]李兆云.让法治课堂沐浴人文教育的阳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8):22.

[4]蔡兴荣.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01):39.

[5]薛川.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探究式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1):47.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