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问题研究

作者: 单雪萍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实践,2022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习任务群实践理念与综合学习的表述,使得我国跨学科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跨学科教学重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尤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更能发挥优势。但是跨学科教学毕竟只是所有教学模式中的其中之一,能否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取决于跨学科课程开发、教师的教学运用水平及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程度等因素。基于此,文章结合实践就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意义;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075—04

跨学科教学是指围绕一门中心学科,将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思维方法进行整合、加工和设计,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为达到共同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最新发布的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方案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及实施要求,明确指出“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横向共通,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跨学科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淡化了课程边缘界限,突出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了学科间的逻辑整合,克服了人才培养专业化过强、知识综合性差、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缺陷[1]。跨学科教学不是教学创新的唯一模式,但确是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意义

1.有利于更新课程理念。当今世界,各国各领域各行业之间业务往来增多,资源、信息、技术共享合作趋势更加频繁,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国与国、行业与行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争取的焦点,因而如何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就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2]。面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大背景,课程改革纲要对教育的目标、任务、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以“开放性”“综合性”为导向,通过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体经验的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新一轮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理念,以横向综合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多元教学过程为载体,构建全新的综合性知识系统和跨学科情境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2.有利于建立学科关联。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核心课程。任何学科的理解、表达、解析都离不开语言运用能力,它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发挥着基础、纽带功能[3]。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与数学、政治、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课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使物理、化学等纯理工课程也与语文存在着思维、观念、知识方面的交叉。因而,通过语文开展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分科教学是班级授课法的传统模式,其教学体系中每科都有独立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课时安排和成果评价,形成一科一体系的课程教学特点[4]。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独立,联系疏散,教学的结果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纵向孤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容易造成偏科,学习的知识系统互相割裂缺乏综合性,学生的能力也呈现出单一性。而跨学科教学以好几门学科知识融合点为统摄源进行发散,能将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知识融合点使其交叉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在同一时空状态下融会贯通,这样既减轻了分科教学烦琐的过程,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综合提升的效果。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和人类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更是学科思维承载的必备媒介,语言的这个基本属性奠定了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和可能性[5]。语文教学充分发挥本学科基础功能和对其他课程的语言逻辑贯通效果,能有效保证学生在多课程知识交叉融通体验过程中形成整体性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进而在其他学科中汲取思维和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有利于提高教研水平。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身份以所任课程类别属性划分,形成各科教研组。教师终其一生,都把精力投入到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和专业领域的研究学习上,至于其他课程内容无暇顾及,即使遇到与本学科交叉的其他学科知识点也显得力不从心,对教师能力发展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也容易产生观点偏颇、理论矛盾、无法自圆的窘境[6]。而语文教学具有更广泛的跨学科发挥空间,能促使教师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思维、理念和操作技能,借助语文教师语言组合表达的专业素质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更新的教育理念,拓展教师的理论视野。

二、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困境

1.课程融合开发困难。学科课程二次整合开发是跨学科教学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的单科教学中,教师习惯依赖教科书编排本课程的系统独立教学[7]。对于开发跨学科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很难给予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只能依靠学校、教师的自主开发完成,而自主研发的这些地方课程也无法在教科书和学生质量检测过程中体现,很容易造成教学与教科书之间的断裂,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更重要的是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对其他课程知识欠缺,对于跨学科课程开发的目标确定、系统整合、体系编排整体完成能力不足,不同学科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就如何合作等问题都存在诸多困难。

2.跨学科教学协调困难。一是跨学科开发的课程不可能对融合在一起的几个学科均衡分布,也不可能分单元把不同学科的内容单独罗列添加在教材中,否则就与分科教学无异。既然是总体融合,就存在由哪个教师为主研发和哪个教师为主教学的问题,而伴随而来的则是研发过程中整合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偏重性,使得跨学科教学形同虚设。二是学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跨学科研发课程,但并不能把所有跨学科的训练点、知识点全部包括,所跨学科依然系统进行传统教学,在多门课程交叉而教师不熟悉其他学科知识的情况下讲解不透或曲解,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纠错负担。三是经过二次融合的教材,教师在教学目标、过程设计、情境选择上进行调整,就有可能由于教师综合知识不足等主观因素使得教学偏离课程标准,教学侧重点关注发生转移,导致原来教材的教育目标无法实现。

3.教师观念需要转变。传统授课模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在几轮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虽然普及了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教学形式,但课堂教学的主流依然是教师讲解模式。通过各科教师合作开展内容、目标、任务融合设计,并实施跨学科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主体角色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对于传统分科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教师而言是一种颠覆性的挑战,需要足够的过渡时间。

三、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跨越了传统理念中学科概念的界限范围,强调在现有学科之间进行知识融合、内在逻辑上重构联系,使学科之间的边缘模糊淡化,加大横向综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多教师合作、多学科融合教学为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几门课程知识要点的机械拼凑,而是在充分提炼语文课程的基础功能和人文特性的前提下,以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融合为手段,交叉渗透与通整其他课程的思维方法论,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1.转变单学科教学理念。跨学科教学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强调以项目、议题、现象、主题为枢纽重构知识组合,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关联。其价值取向是基于两门及以上的学科横贯逻辑联系,以此进行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在教育学术界称其为芬兰“现象教学”。建构主义跨学科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跨学科课程教学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开展形式之一,无法也不可能颠覆传统的单科教学体系,当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性小于学科本身时就不能做形式上的联系整合,否则将使学科内在的独立属性失去价值。新课程标准下的跨学科教学与建构主义提倡和实践的跨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新课标下的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决策的思维方式;其次,跨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实践,必须以突破固有的单学科教学思维、超越传统的分科教学习惯为前提。因此,新课标下的跨学科课程教学,是由观念到实践真正构建起多学科共通的大教学目标和大学科教育实践。

2.整合跨学科教育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学科资源开发研究很重要。首先,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跨学科教学是以现有教材基础上对学生知识的拓展,而不是对教材的放弃和解构。整合资源是以大语文观为前提,以教材原课文为基础,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培养要求采取发散思维,把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知识背景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而隐含的其他学科知识扩充到课堂教学中。其次,整合资源必须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保证教材编排体系原貌,使课标规定的训练目的顺利完成。跨学科教学中所指的资源整合也是传统意义中的教师备课,不同的是这里的备课已经跨越了传统备课的局限,是大备课、创造性备课。它不再仅限于语文教材本身,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而是把教学主题、目标所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互联网信息、人文知识统摄纳入,构成立体知识网进行教学。因此,要顺利地完成一堂跨学科教学,对语文教师的教材驾驭能力、知识全面程度、情境设计的艺术性高低、课堂活动安排科学性效果等方面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考量。

3.打造跨学科教研团队。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视野广度、知识掌握深度和教学能力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单个教师独立完成多学科有效整合资源任务的并不多见。因此,跨学科教学的备课就需要对不同学科组教师进行穿插重组,打破传统以学科分组教研的模式,整合成相关联课程教师的动态备课教研组开展课程研究。这种教研的特点是教师不固定、学科不固定、时间不固定,但核心成员固定,由语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度目标和资源需求临时组建。其优点是能为不同学科任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教研学术交流切磋、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和对接,对教师综合能力和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构建跨学科课堂模式。跨学科教学采用的是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语文学科引领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综合渗透,它体现着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教学策略的全方位更新。从教学的内容上来看,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展示的几篇课文,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广泛的阅读体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无论是名著佳文还是曲艺评弹,不管是互联网上时政新闻还是体育文艺方面的八卦笑谈,都可以进行广泛接触和解读品鉴,以此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价值的能力。而从教学策略和方式上来说,以超越一本书、变幻七彩笔的教学格局,使教材、课文作为知识触发点,跨越时空,融会贯通。把课本作为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知识之间的桥梁,成就大学科理念,引领学生通向更广阔的天地。

5.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一般所说的跨学科教学,其原型是芬兰所推行的“现象教学”,但追求的内涵、目标与教学方式更加成熟、更加符合我国的教育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跨学科教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价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属于立体的多元化评价,更能反映教学实践效果,也更容易操作。一是评价的内容体现综合性、全面性、整体性,注重突出评价的整体导向功能;二是评价的形式,选择多角度、多侧面的维度,从多层面定位课程的教学成果,强调过程评价和层次效果;三是评价的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标准。

总之,跨学科教学作为传统分科教学模式基础上整合创新的教学新思路,是真正实现大语文观的有效途径。跨学科语文教学理念的实践将有效冲破旧的分科独立教学价值观,在教学科研中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生知识层面和能力培养实践中实现学科共通,有效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材研发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与研究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中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J].成都教育学学报,2019(11):19-22.

[2]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7.

[3]何伟强.浅谈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及策略[J].当代教育家,2021(10):24-27.

[4]赵娴.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探析[J].少年写作,2022(04):13-17.

[5]石春业.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教学方法分析[J].学周刊,2020(23):52-56.

[6]潘晓明.基于核心素养重建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20(23):52-56.

[7]苏凤平.语文建模在初中教学中应用分析[J].新课程教学,2021(01):32-36.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