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策略
作者: 朱培培【摘要】综合实践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教学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体验性与反思性,能够根据课程教学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形成个性化的活动,提供相对独立的生态化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综合实践逐渐显露出教育优势,该种课堂模式一方面保障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支配权,另一方面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进行探究,展示不同类型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090—04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对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1]。语文以汉语知识为基础,是小学生提升汉语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鉴于汉语的工具属性,综合实践无疑是推动基础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提升、应用思维强化与文化内涵发展的有效动力。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应充分结合综合实践,高效地实现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一、设计读书交流类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偏向基础知识积累的一个维度,主张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整合与吸收汉语知识,逐步掌握汉语的语言组织特点与应用规律,以及具备在不同语言应用场景中灵活交流的能力。根据“语言建构与应用”的特征来看,学生若想提升该项素养,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与应用经验,利用语文课堂扩充知识储备并主动加以运用[2]。读书交流类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良好途径,活动中的阅读环节以极具开放性的素材选择范围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契机,而交流环节则向学生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使其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将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较少,读书交流类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3]。因此,在“语言建构与应用”的培养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尝试读书交流类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整合课内外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在阅读结束后使用撰写读书笔记、演讲、读书会等形式完成组内交流与互动,以丰富的形式完成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有机结合。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金色的草地》是一篇侧重景物描写的课文,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通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小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自然景物的场景,产生阅读同类题材文章的兴趣。此时,语文教师可使用课文主题设计读书交流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收集与整理自然、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素材,如《昆虫记》《小小自然图书馆》与《好奇鬼的自然大发现》等偏向于科普的书籍,组织学生在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中挑选喜欢的文本阅读。在5-10分钟的阅读时间内,学生完成一组文本的阅读,了解了某种自然生命的成长规律,形成相对深刻的印象,随后可进入小组交流环节,与组员分享阅读内容。为了保障读书交流的效率,教师还要提前为学生提供交流提纲,即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炼关键词,并按照“介绍植物(或动物)名称”“介绍生命周期与分布地域”与“介绍突出特征”的顺序组织语言。如此一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依次发言,重点突出地介绍阅读成果,使小组成员通过聆听他人的发言对活动提供的文本产生全面的了解与阅读兴趣。课堂实践结束后,学生仍然可以利用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继续阅读感兴趣的文本,并自行组织分享会,逐渐将读书交流作为一种习惯。
二、设计知识竞赛类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作出了明确定义:“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解读“思维发展与提升”内涵可知,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汉语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汉语知识的思维能力,而后者的培养难度显然大于前者[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借助实践应用完成的,继而否定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提倡生成性教学。因此,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中,语文教师应摒弃沉闷的传统式教学活动,采用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竞赛类综合实践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知识竞赛类综合实践通常包含轮流回答与抢答两种形式,学生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参加竞赛,在短时间内思考得出问题答案并清晰表达出来,能够在紧张氛围中保持较高的思维活性,从而使其汉语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与《书戴嵩画牛》向学生介绍了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其中“少选”“汤汤”“所宝”与“拊掌”等均不是小学生熟悉的语言表达内容,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文言文学习是锻炼学生汉语应用思维的良好方式,学生在阅读古汉语表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理解古汉语词语的实际含义,另一方面要思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对比学习,十分考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于是,教师可针对文言文学习设计知识竞赛类综合实践,将古汉语中难懂、易错的汉语知识整理成竞赛题目,在课堂实践中提问,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作答,从而使其汉语应用思维得到提升与发展。以文言文知识为主的知识竞赛类综合实践可以选用“选择题”与“简答题”两种形式,选择题使用诸如“‘股’代表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题目,要求学生从“屁股”“大腿”“小腿”三个选项中选择,而简答题则使用诸如“锦囊玉轴让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等问题。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课外文言文中选择题目素材,提高竞赛问题的整体难度,可从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课文《学弈》与《两小儿辩日》中挑选知识点设计问题,如“根据现有的学习经验推测‘弗如’的意思”等拓展性问题,使学生提前了解未来的学习内容。在竞赛过程中,“轮答”环节每名学生拥有均等的回答机会,“抢答”环节则“先抢先答”,每答对一道题累积1分,竞赛结束时选出积分排名靠前的学生,颁发“答题王”奖励。通过竞赛的方式,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热烈的活动氛围,学生在好胜心的刺激下快速思考问题并作出回答,既强化了知识记忆的效果,又充分调动了语言应用思维,实现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设计手工制作类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是一项强调学生主观体验的素养,主张从艺术层面增强学生对汉语文字的领悟、品读与表达的能力。汉语言文学底蕴丰厚,且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品读与解读汉语言文学作品是小学生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素养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透过汉语文字的表面含义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并创造出独具艺术价值的衍生作品,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审美学习。汉语作为一门流传了数千年的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欣赏与创造”培养并非易事。然而,针对汉语的鉴赏与创造不一定要停留在文字层面,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往往能够引申出多个领域的艺术价值。汉语言文学的创作自古以来就与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密不可分,此类直观性更强的艺术创作内容对文学解读与表达产生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时,语文教师不妨吸纳“跨学科”教育思想,设计手工制作类综合实践活动,以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继而增强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与丰富性。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包括《出塞》《凉州词》与《夏日绝句》。其中,前两首为唐代诗人所作,后一首为宋代诗人所作,不同的历史背景赋予诗人不同的情怀,这其中的差异可通过细细品读诗句发现。然而,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经验较少,对古代中国各朝各代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很难独立作出深入的鉴赏。于是,在课堂基础教学结束后,语文教师可设计手工制作类综合实践活动,借助音乐与美术方面的欣赏与创作行为加深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可重点欣赏《出塞》与《凉州词》,后阶段重点欣赏《夏日绝句》,欣赏过程中可穿插手工制作任务。在前阶段中,为配合《出塞》与《凉州词》的描写内容,教师可使用电子白板播放急促、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急迫的氛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品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两句诗文,并尝试绘出诗文描写的场景。在后阶段中,配合《夏日绝句》的写作情感,教师可使用电子白板播放凄凉、缓和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使用宋朝地图,与小组成员合作制作代表项羽、李清照的橡皮图章,或结合历史资料讨论项羽退败的路线与李清照晚年迁居的路线,并在地图上标识出来。
学生完成手工制作后,再对前后两阶段的活动内容进行思考,明显感到《出塞》与《凉州词》表达的是十分豪迈的情感,诗人并不畏惧战争,反而渴望在战争中建功立业,但《夏日绝句》表达的却是较为悲观的态度,这种差异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朝武力强盛,周边小国无一不俯首称臣,而宋朝重文轻武,在对战外族时常常力不从心。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对诗人心境的影响后,便可以更加自如地品味后面的古诗文。通过参与手工制作类综合实践,学生从文字以外的角度对文字内容产生更多了解,赏析更加深入,同时也在手工活动中梳理与表达了自身的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显著提升。
四、设计社会公益类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扩充文化视野。总的来说,“文化传承与理解”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尊重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不可割舍的重要内容,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要转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如此才能使学生在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保留正确的文化基因。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将社会公益类综合实践作为选题之一,利用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从而深刻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自觉产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就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目标。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牧场之国》介绍了荷兰的自然环境,描述了奶牛与绵羊在草地上悠然自得的美好自然景象,令学生在阅读课文后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将我国草原辽阔无垠的景象与西北地区治沙成功后水草丰茂的景象展示出来,向学生讲述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易之处。在课堂实践环节,教师还可设计社会公益类综合实践活动,以“我是绿色小卫士”为主题,先介绍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再介绍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鼓励学生制订公益活动计划表,在课后投身于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在介绍古代思想家的思考时,可选择《周礼》中详细记载的先秦环境保护政令,如在有山林物产的地方设藩篱为保护边界,严禁人们入内乱伐等,以及《吕氏春秋·义赏》讲述的“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等思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共识,是根植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指导学生制订公益活动计划表时,可要求学生搜集当地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了解家乡现存的环境问题,规划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行为,并制订详细的时间表,鼓励学生利用周末与节假日的时间,发动家人一起参与环境保护。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使用相机记录活动前后的环境变化,定期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不断积累身为“绿色小卫士”的经验,将保护环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文化传承与理解。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课程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一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都应遵照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所需的教育内容,推动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多变的学习主题与多样的学习形式,能够同时满足学生多项能力的成长需求,是语文课堂上不可多得的优质教学方法,值得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将之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常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佳瑶.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探索[J].吉林教育,2022(21):91-93.
[2]姚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0):38-39.
[3]杨雪琴.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2(12):54.
[4]王泽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路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12):62-64.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