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策略
作者: 雷玉婉【摘要】课后服务是解决“三点半”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助推器”,是学生安全的“保护伞”,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加速器”。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情况,分析了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课后服务;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8—0041—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学生放学时间至家长下班时间普遍存在“时间悖论”,使得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入托管班。但校外托管班良莠不齐,为了满足家长“唯分数”“唯升学”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期参与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托管机构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打击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处于“脱管”状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课后服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1年7月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各个地区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并开展、推行试点工作。然而课后服务的呈现效果却有待商榷。因此,笔者从开展课后服务的必要性出发,针对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难与困惑,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课后服务的必要性
(一)课后服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助推器”
课后服务是均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关乎人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工程。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公平的基本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偏好受到拥有资本的影响,如资本优越的家庭通过加大学生培训资金的投入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兴趣爱好,拉开与家庭条件不好学生的文化差距,加剧社会阶层固态化。另一方面,资本强劲涌入教育培训市场,高收费和“教育鸿沟”进一步拉大教育不公平,校外培训机构通过资本运行宣传学生学业差距、押题、包过等方式制造教育焦虑,严重扰乱教育生态。课后服务正好能有效弥补弱势家庭课后教育资源不足所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公平现状的产生,缩小学生发展差距。
(二)课后服务是学生安全的“保护伞”
课后服务是解决“三点半”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小学生三点半下课,与家长下班形成“时间错位”,部分家长难以按点接送学生,在此期间学生处于“脱管”状态,学生自行回家具有极大安全隐患。例如,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32%的安全事故发生在上下学路上,其中以交通事故为主,也包括个别强奸、学生斗殴等事件,24%发生在江河水库和公路,以溺水事件为主。两类事故发生数量占全年中小学安全事故总数的50.89%,造成的学生死亡数量超过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1]。发生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家长看护,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危险意识。因此,课后服务提供简单的“儿童看护”服务,让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安全隐患,保障儿童生命安全。
(三)课后服务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加速器”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旨归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难以替代的育人价值。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课后服务普遍划分为“托管服务”、作业辅导服务和主题活动。托管服务是指接送和看护学生。作业辅导服务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给予学生符合自身的辅导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主题活动模块一般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校内活动有文体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等;校外活动有学校与校外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共同联合举办的拓宽学生视野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课程模块主要有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部分学科拓展课。因此,课后服务不拘泥于智育的培养,还应响应国家和教育政策的号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后服务的现状
(一)课后服务概念窄化
1.课后服务是常规课堂的延续。尽管《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学校课后服务禁止讲授新课,但是囿于学生升学压力和教师绩效考核,部分学校的教师仍会占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讲授学科知识,进行学生作业辅导、作业评阅或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这种做法遵循知识本位,提倡应试教育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未因课后服务而减轻,反而成负向增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削弱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
2.课后服务是托管服务的替代。考虑到课后服务是为解决学生无人接送的问题而产生的,部分教师容易将课后服务理解成照看学生和完成作业的场所,导致课后服务功能窄化,将课后服务简单理解为保障学生安全和辅导学生课后作业,从而局限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忽视了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对发挥兼顾学生个性化差异发展、缩小学生课后发展不均衡的效果甚微。
(二)加重教师工作负担
“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然而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责任转移给教师,形成“学生负担减轻,教师负担加重”的反向增负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与工作时间的有限性。教师既是教育者、管理者,也是孩子的父母,还是父母的孩子。但是“双减”实施后,各地普遍开展课后服务“5+2”模式,明确要求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体,增加教师课后服务时间,加剧教师的角色冲突,家庭与学校的时间需求难以平衡。这对教师的工作动力与工作能力是一种挑战。
2.教师责任的扩大性和劳动报酬的一般性。教师的角色多样化导致责任的扩大化,根据我国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是国家文件并没有对教师从事课后服务做出明确的薪酬分配。部分学校以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展开课后服务,但是在津贴、绩效、补贴等方面上并没有给出教师满意的回馈,部分教师对课后服务存在抵触情绪。
3.教师教学的惯习和新场景的适应。布迪厄认为“惯习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倾向于作为促进结构化的结构发挥作用。”[3]通常,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根据固有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指导教学活动的展开,为了尽快完成课后服务任务,部分教师忽略学生需求、教学目的,习惯性照搬常规课程的教学模式,重复体现常规课堂的育人目标。但是课后服务作为一种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新的工作场域,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课后服务中,这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1.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受“唯分数”“唯升学”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在家长的“超高期待”和教师“绩效考核”的双重压力下,部分教师课后服务内容仅仅涉及学科知识,把课后服务内容定为作业辅导和知识讲授,压缩甚至取消课后综合实践活动、拓展素质活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违背课后服务的终极目的和“双减”政策的宗旨。
2.课后服务形式单调。课后服务形式决定课后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受“应试化”环境影响,教师思想功利化,迫切要求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服务活动局限于校内的社团互动、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等,校外活动开展较少。单一的服务形式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学校不应局限于已有的教学条件,应与校外机构合作,打破“场所局限”,提供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
三、课后服务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课后服务观念,深刻理解服务的价值旨归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学校课后服务的价值旨归。实际生活中教师对课后服务的理解出现偏差,需要教师转变课后服务理念,理解其价值旨归。一方面,加强教师对政策文件的解读。学校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与探讨,充分理解国家颁布政策的背景与实际意义,理解国家对延时服务的界定,延时服务不仅需要教师进行看护,还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延时服务不是对常规课程的延续,而是基于常规课程的理解与掌握进行拓展,其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课后服务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让教师明确课后服务课程与常规学科课程之间的差异,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二)拓展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发挥课后服务育人功能
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课后服务价值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停留在作业辅导、看护学生的表象上,忽略课后服务的深层育人价值。课后服务既要兼顾一般的教育目的,又要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和教师要拓展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发挥育人功能。首先,更新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制订符合自身的特色活动课程,不拘泥于学科教学,超越“知识教育”“学科教育”或作业辅导的概念,跨学科、多学科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其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扩展课外服务的场域。学校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联合开发主题活动,也可以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活动等,例如,上海黄浦外国语小学在中船第七○八研究所的支持下,带领学生登上真正的科考船参观,加深学生对科考船结构的认知,感受国家科研技术的进步。
(三)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组建家、校、社协同师资团队
针对校内教师工作负担沉重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师焦虑、工作倦怠、消极怠工的问题,切实减少教师工作负担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有责任。”因此,课后服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4]。
1.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制订“一校一策”实施方案。学校在《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通过征求多方意见,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制订精细化的课后服务方案;其次,制订“个性化工作时间制度”。《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学校实施“弹性上下班”,具体实施方案综合课后服务的工作时间、教师工作量认定、生活等因素妥善制定,规范工作任务、时长,保障教师基本权利;最后,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学校把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制度,并按照绩效考核给予合理的劳动报酬补偿。
2.发挥社会支撑作用。学校通过各方协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一方面,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联合开展课后服务,例如,上海大学团委优秀干部为大宁国际小学提供“自主时刻”“温馨时刻的看护服务”[5]。校外教育机构服务内容多样化,有助于突破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的困境;另一方面,学校与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联合开发主题活动,或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弥补校内服务单调枯燥的形式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家庭提供课后服务的辅助作用。一方面,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鼓励家长利用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参与课后服务,促进家校合作。例如,上海徐汇区建襄小学请学生家长(广播电台主持人)开设《做一个会讲话的人》的课程,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将学生在课后服务的学习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与学校及时沟通,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总之,课后服务是新时代解决“三点半”难题的产物,在教育变革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中小学的课后服务体系初见雏形,仍存在课后服务概念窄化、教师工作负担重、课程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因此,需要持续展开对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体系,使其为我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_1485/200703/2078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3]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80.
[4]康丽颖.促进儿童成长: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2-26.
[5]王湖滨,马云.上海市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现状、问题与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22(03):17-23.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