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跳”出书本
作者: 刘剑飞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积淀的精神财富,教化和引导着一代代人健康成长,对塑造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唯书本”论,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该带领和引导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其感受、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一方面,学校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社会上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如让学生走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触摸文明历史,感悟文化厚重,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利用文化场所组织开展一些模拟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和真实的理解。
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性传承。站在历史的舞台、时代的前沿,传承传统文化有着很多崭新的理念、形式和手段,教师要引导中小学生结合实际,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传承。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也可以在传承中融入现代理念和思想,赋予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成为推进现代文明的有效手段。比如,采用3D技术还原一些历史场景,让传承传统文化生动有趣。近期热映的《长安三万里》影片就是一种不错的创新,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历史,展现传统文化,既好看好玩,又能让人接受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同时,也应该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积极总结梳理现代文化,比如,见义勇为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我们现在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倡导见义智为,这种变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继承,符合现代社会倡导的价值观。
总之,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新性传承。
上一篇:
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下一篇: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