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者: 王玉海

【摘要】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3至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黄金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幼儿积极乐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本文针对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多方面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维度,探究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57—04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1]。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而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长期与父母分离和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出现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尤其在3至6岁留守儿童性格塑造的黄金期,做好该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3至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原因,探究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在此,笔者从分析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角度出发,探究该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工作中,分析3至 6岁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状态情况可知,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他们与父母长期不相见,沟通较少,比较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引导教育,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格孤僻、胆小、叛逆,有的留守儿童厌学、逃课,甚至出现了攻击行为。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幼儿教师需要重视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围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这样的“帮扶”过程其实就是给留守儿童“扶心”的过程。

为分析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以民乐县A园小、中、大班留守儿童为目标群体,进行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调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观察,进行心理健康发展个案分析,探究具有可行性的实践策略;并围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幼儿园相关负责人、部分幼儿教师、部分幼儿家长深入交流、探讨。

1.在学校维度展开调研。A园现有幼儿712人,其中留守儿童465人,留守儿童较多,年龄均在3至6岁。幼儿园设大、中、小共13个教学班,有专任教师35人,专任教师与在园幼儿数量约为1∶20。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主要通过线上开展,教师通过幼儿园班级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将幼儿的在园情况、园内重要活动、幼儿每周食谱等及时告知家长。幼儿园比较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个班都有专门安排的教师负责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尽力做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在幼儿园外的时间(含放假期间)和场所,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有限。

2.在教师维度展开调研。在实际调研中,笔者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教师普遍认为,幼儿园每个教学班人数较多,教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管理负担,由于其中留守儿童占大多数,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教师还需要抽出一定时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由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平均一个月仅能抽出半小时时间与班内留守儿童交流谈心,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有限,也无法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无法顾及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

3.在家长维度展开调研。在调研访谈中,受访的留守儿童家长均表示很无奈,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他们只能外出就业,加上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较好地教育孩子,对于亲情陪伴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他们有心无力。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为祖辈,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方式较简单、直接,对教师所反映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他们难以有效干预、解决,较难把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通过此次调研可知,A园各班留守儿童所占比重较大,多半留守儿童存在情绪失控、纪律性差、自卑内向的情况。各班专任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关注,但时间和精力有限;留守儿童监护人、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能力有限,方法缺乏。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需加强。

二、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00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进入政府议事程序。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过去,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留守儿童群体,但是主要侧重点放在物质帮扶上,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也正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如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3至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关爱缺失。3至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缺少父母陪伴,缺少与父母交流。在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与父母有短暂的相处期,但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多是祖辈,比较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关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遇见困难和烦恼无处倾诉,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出现孤僻、自卑、焦虑紧张、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

2.师资力量不足。3至6岁的留守儿童尚未进入小学阶段,处在学前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需要教师给予较多关注和引导。而实际情况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仍存在。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有的师资有待补充。特别在校外的日常家庭生活中,教师难以全面关注和引导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这就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志愿者团队、社会服务机构、高校以及基金会等是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大家往往比较关注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并不够,相关体系没有完全构建。比如一些高校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活动服务对象往往是中小学生,且因为时间短、任务重,很多3至6岁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往往没有在服务对象范围内,即使有涉及到的,也没有真正满足3至6岁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另外,有的幼儿园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但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相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建立。

三、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亲情陪伴长期缺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在面对诸多心理困惑和问题时,无法有效倾诉,无法解决相关问题。这样,一些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关爱,产生“亲情饥渴”,比较缺乏安全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自身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幼儿的情感教育尤其重要。而幼儿阶段是幼儿心理健康和情感培养的关键期,关系到幼儿以后人格的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认知情感如果不成熟,其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解决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如入园难、家庭教育缺位等问题。首先,应加大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幼儿园)的投入,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给予倾斜,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园难问题,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入园环境。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配备,有效补齐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幼儿园)的师资短板,使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促进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工作中。再次,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流动人口回流,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2]。

2.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是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3]。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责任,与代理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有效沟通,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二是加强情感交流,保障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三是强化家长与幼儿园的联系,使家长重视教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纠正,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3.明确幼儿园教育的关键作用。幼儿园是3至6岁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教师是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引路人。促进3至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园应做好几点:一是搭建幼儿园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平台,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二是重视教师再教育工作,鼓励幼儿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邀请专业人士或由专业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三是教师应在教学、游戏活动中,留心观察3至6岁留守儿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有效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

4.发挥社会的积极引导作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已是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发力。首先,宣传部门和媒体应做好相关宣传,在做好留守儿童相关报道时,突出引导社会各方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营造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其次,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高校拥有较专业、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应积极鼓励高校师生主动报名参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活动,积极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幼儿园)的教师提供再教育服务,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力量。最后,应有效集合社会组织多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使人力、物力投放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倾斜,还应合理设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金,为3至6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等,使留守儿童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绪,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人,教师必须亲近留守儿童,平等交流、用心引导、用爱感化,在处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多包容、多思考、多引导,为留守儿童今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 tent_5041066.htm,2016-02-14.

[2]佘凌.缺失与弥补:关于家庭功能弱化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09):30-36.

[3]姚婷婷,王锋,周旭东.父母外出及亲子沟通对城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3(02):45.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