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价值与方法
作者: 马宝平【摘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初中数学教学时代化、创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阐述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价值,立足教学实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探讨二者深度融合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089—0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数学知识抽象,一些概念、定理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便捷,呈现方式直观,形式丰富多样,融合于数学教学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容量有限、教学效率低等问题,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探讨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提升教学水平及推进新课改进程具有实践意义。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偏重考点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偏向“中考”高频考点,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涉及不多。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价值,还会阻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1]。
(二)学科教学的延伸性不足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生活化延伸,以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性教育和引导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现阶段很多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落实过程性评价和延伸性教学,影响学科教学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价值
(一)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以“板书+习题”为主,比较枯燥单一,大多数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比较难,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信息技术呈现形式多样、直观、丰富,借助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教师可营造出趣味性和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新颖,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还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沉浸式学习。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
(二)直观化呈现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以概念、定理、符号运算为主,测试题灵活多变,难度随年级逐渐增加,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信息技术能够直观、动态化地描述和展现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实现重点、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3]。
(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教学情境的营造和直观呈现抽象知识,还体现在线上教学平台、微课、慕课为载体的OMO教学模式的构建。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科教学得到拓展与延伸,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4]。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前教学活动的融合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备课质量。教师的备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拓展了教师的备课空间,教师应不断探索提高备课质量的方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公开课视频、精品教案、微课资源、典型例题等,通过观看、分析网络上名校名师发布的公开课视频和精品教案,学习名校名师的教学思路,再结合班级内学生实际学情与收集到的精品微课资源,优化授课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利用现代化、智能化的备课软件辅助备课,如借助优客备课大师辅助备课,利用软件中提供的配套教学资源和简易动画制作功能,制作教学动画、图文结合的PPT课件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备课质量,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
2.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课前自学。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先学后教”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学,实现基础性、简单性知识的课前消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备课内容制作电子导学案,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并围绕学习目标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给学生制订合理的自学计划。同时,围绕导学案,设计制作微课,为学生自学提供支持,并通过线上学习软件推送或上传至学习平台,让学生利用预习资料进行课前预习。为保证课前预习的效果,教师还可选定一个时间,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以视频直播教学、语音连线、学习小组线上讨论、线上小测验等形式,开展答疑、交流和检测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前有效完成预习任务,高质量实现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从而切实落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6]。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融合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营造教学氛围。营造适宜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的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营造出符合初中生兴趣特征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平移”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十五号”飞船的发射视频、日常生活中商场扶梯的运行视频营造出带有强烈视听感官刺激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重点内容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视频中物体的运动特点,并结合学生提出的讨论结论引出“平移”的概念。学生明确“平移”概念及特征后,教师可利用希沃电子白板展示“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纸上画出一排与教材图形一致的多个图形?”让学生利用希沃白板的绘图功能演示自己的想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和希沃白板绘图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出趣味性、互动性和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讨论和探究的机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7]。
2.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研究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大部分初中生都存在“具象思维能力强与抽象思维能力”的特征。这种思维特点使很多初中生在抽象化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可视化功能,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使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讲解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强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函数的图象”课程的教学中,“函数”是一个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函数与具体的图象相呼应,用图象分析解决函数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的教学画板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展示函数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地,教师随机输入一个函数关系式,用绘图工具绘制出图象,然后修改函数中某个变量,观察图象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探究,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数学规律和逻辑关系,归纳函数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实现难点知识的突破[8]。
(三)信息技术与课后教学活动的融合
过程性教学评价和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活动,并利用教学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深度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结合观察课堂表现及学生填写的教学评价信息,从多个角度对课程教学及学生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教学目标及内容,在线上布置实践性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将学生成果分享到线上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课程教学的生活化[9]。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学科教学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方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东.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02):136-138.
[2]肖祖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J].考试周刊,2023(02):104-107.
[3]王雪.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1):35-37.
[4]郭丽.试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教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一),2023:287-289.
[5]姜合峰,龚苇,谢亚锦,陈文鑫.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3(03):74-77.
[6]王永刚.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高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31):61-63.
[7]陈婷.“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拓展初中数学教学[J].名师在线,2022(24):85-87.
[8]黄巧红.“互联网+”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方法分析[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04):36-38.
[9]刘霞.试论“互联网+”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0):39-40.
编辑:徐春霞